2025年01月20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1月20日 星期一 头版 -> 第A04版:两会特刊 -> 作业熔断,能否消除“教育焦虑”?

作业熔断,能否消除“教育焦虑”?

2025年01月20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孩子正在做作业。

    本报记者 罗欢 郑青 徐颖 何雨家

    “双减”开展以来,全国多地学校都在尝试实行作业熔断机制。近日,贵阳某小学也发布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告知学生家长,学校决定开启一项温暖的举措——作业熔断。

    信中明确规定,学生的作业熔断时间为每晚21点30分前,届时无论孩子是否完成当天的作业,家长都有权停止孩子的作业,关照孩子安心上床睡觉。未完成的作业,家长也不必焦虑,第二天让孩子跟老师说一声,无需补做,老师会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调整教学安排,绝不会让孩子的学习进度落下。

    这样做,是为了保障孩子睡得好,长得好,精力更加充沛。举措实施后,如何才能落实? 为此,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让我们一同来听听家长、学生、老师和政协委员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政协委员金明林:

    控制好作业量,避免负担过重

    从“双减政策”到“课后服务”,教育部门一直在尝试为孩子“减负”。但现实却是,家长的焦虑始终无法缓解,学校的升学压力也依旧存在。社交媒体上,关于作业熔断机制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人们期待作业熔断机制不单是针对学生做作业时间进行管控的规定,更能帮助推动中小学教育理念的转变,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

    对此,记者采访了省政协委员金明林,他认为,作业是否应该熔断应该考虑孩子课后的有效学习时间,教育理念的转变才是根本。金明林告诉记者,推行熔断机制的初衷是为了保证孩子有充足睡眠,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目的是为孩子减负,但是对于一些自觉性不强的孩子来说,作业熔断机制可能会被滥用。因此,家校携手、引导孩子高效学习,培养学习时间的管理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我听过一个学生的抱怨,一个国庆假期,一个学科几张卷子,结果最后‘收获’了10多20张卷子回去。”金明林认为,学校应关注教师的课堂效率,指导并监督教师合理布置作业。各学科作业应该进行综合考量和协调,作业的管理应该做好统筹,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控制好作业的“量”,避免作业过多,孩子负担过重。学校课堂教育进一步提质增效,课后作业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此外,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热爱,防止因无休止的作业产生厌学情绪。金明林说:“在学习之余,学生还应该有充足的时间去参加体育活动,进行劳动锻炼,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劳动精神,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

    落实熔断需家校共努力

    贵阳市南明小学教师万薇表示,作业熔断机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备课的时候,必须更深入了解学生学情,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进行分析,才能设计出更高效的课堂教学。”

    万薇称,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和多元智能接受能力,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对作业目标、任务、难度进行分层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达到‘减负不减质’的目的。”

    在作业熔断机制下,万薇认为家校共育也需要更加系统化。“教育的前提是全面了解学生。学校和教师要和家长密切沟通,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身体和心理特点,共同为学生制定成长规划,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作业熔断机制的意义,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长:

    全力支持,但机制仍需完善

    面对这一创新机制,家长们的反响不一。有的家长欢呼雀跃,认为这是对孩子身心健康的一大保障;也有家长持保留意见,担忧此举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减少作业量是否会让孩子“掉队”。

    苏先生是观山湖中学至美校区小学部一位学生的家长,他表示十分支持作业熔断机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过去孩子常因作业做得很晚才休息,导致第二天上课也没精神。现在有了这个机制,孩子睡眠有了保障,我也能放心些。”

    不过苏先生也指出,仅靠作业熔断机制,难以彻底消除教育焦虑。他认为,教育焦虑源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当下,部分家长和学校过度看重成绩,课程难度高、作业量大,教学方法也偏传统,孩子压力大,学习效率反而低。”

    为让作业熔断机制发挥更大作用,苏先生建议,学校和老师要优化作业设计,合理把控作业难度与数量,同时教导孩子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家长也要培养孩子自律和时间管理能力,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苏先生强调,作业熔断机制是积极尝试,但在实践中仍需不断完善,家校需携手,全方位关注孩子成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

    作业减量提质是关键

    贵州师范大学云岩实验中学的陈同学表示:“我觉得这个机制特别好,能让我们保证充足睡眠,上课注意力更集中,学习效率也提高了,不像以前累得不行,作业写完了也没什么效果。”

    不过陈同学也有自己的顾虑:“限制作业时间,不一定能解决学习压力大的根本问题。有时候不是我们效率低,而是作业实在太多。要是只靠熔断机制控制时间,不减少作业量、提升作业质量,负担还是很难真正减轻。”

    陈同学还提到,部分家长和学校过度关注学业成绩,也是个大问题。“就算实行了作业熔断机制,要是家长还是让孩子‘自愿’补作业,学校还是只看考试成绩,学习焦虑和压力还是没法消除。学校和家庭得改变评价方式,多重视我们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只盯着分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者手记

    期待多方共同努力

    作业熔断机制引发的热烈讨论,充分映照出“双减”政策推进过程中各方的心声和诉求。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学生对减负的渴望、老师在教学与减负间的艰难平衡,都凸显出教育改革的复杂性与紧迫性。

    作业熔断机制为保障学生睡眠、减轻学生负担迈出了关键一步,但要彻底消除教育焦虑,还需教育部门、学校、家长等多方协同合作。教育部门应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持续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布局,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学校要将素质教育理念切实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作业管理水平;家长则需及时转变观念,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空间,用心呵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类似的熔断机制多次进入公众视野,但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很少。政策的初衷没错,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摩擦和挑战。苏州工业园区的这次尝试,虽然在舆论上掀起了波澜,但最终能否真正改变教育负担的问题,还得看后续的执行力度。

    希望这场关于作业熔断机制的讨论,能成为推动教育向更公平、更科学、更人性化方向发展的动力。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教育回归本质,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实现教育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链接

    什么是作业熔断机制?

    作业熔断机制即晚上学生作业时间,学生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在一定时间让孩子停止写作业,未完成的作业第二天也不用补做,实际上是对儿童的保护机制,是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尊重,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具体体现,“双减”开展以来,全国多地学校都在尝试实行作业熔断机制。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同年9月,安徽阜阳清河小学实施作业“超时熔断制度”。2022年4月,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发布简报,推广全面建构中小学作业管理的“三三四”模式,建立作业熔断机制。2023年4月19日,宁波市卫健委、宁波市教育局印发《宁波市中小学生“睡眠改善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试行作业熔断。2024年3月27日晚,广西南宁市桂雅路小学发布“关于作业熔断制度的通知”;12月,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发布《致园区家长的一封信》,并提到学校实行作业熔断机制。

    作业熔断机制是对“双减”政策的强有力呼应,是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关键重要一步。作业熔断并非是降低学生的学业要求,而是倡导一种更为科学、更为合理的教育节奏。它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精心规划设计作业,极力避免重复性、机械性的低效作业,努力实现作业的少而精。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会合理有效地规划时间,提升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