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亲近”走进农村学生内心世界
![]() |
学生成长手册。 |
![]() |
李凌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显著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尤其是在农村教学工作中,师生的亲近感,对教学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每位教师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处理方法,在此不妨在教学中尝试四个“亲近”法,形成独特的师生互动方式。
亲近学生,教育才发生
相较于县城孩童,农村学校缺乏资源上的优势,无论是在视野、阅读材料还是休闲活动方面,似乎总是落后于城市学校。在学校中,学生身上的乡土气息有时甚至变成自卑的象征。因此,学生或许不善于表达,与同学的互动有限,更不敢主动向老师提问。学生们已形成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遇到难题时,除了向同学求助外,老师们常常感到无计可施。在农村当老师,不是降低姿态去接触学生,而是与学生一起推动教学。当学生发现老师如此亲切时,他们就会放下戒心,开始尝试与老师交流。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一句简单的“老师好”可能就是他们最大的进步。
亲近生活,教育才真实
在教育实践中,众多文学作品都渗透着浓郁的乡村气息,无论是沈从文的 《边城》,鲁迅的 《故乡》 《祝福》,还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它们都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缩影。在讲授这些作品时,老师不妨将日常生活的情景带入课堂,让学生们亲身感受,以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对于这些作品,只有真正体验过乡村生活的人,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独有风味。提及某些物件,例如镰刀,县城的孩子可能仅知其一用——切割,但对于乡村居民来说,镰刀的作用是多面的,它不仅能砍伐树枝,还能用来割草、铲平。农忙季节,田间地头到处可见挥舞镰刀的身影。
这种教学方式,让乡村的孩子感到非常熟悉和亲切,让他们找到表达自我的方式,在课堂上勇敢地表达自己,从而建立起自信。
亲近心灵,教育才能改变
对于那些从乡村迁移到县城求学的孩子们,这无疑是一次长途跋涉,他们将面临诸多未知的挑战。
在他们内心深处,即将到来的新环境常常伴随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忧虑,他们很少愿意倾吐和求助。虽然现状很多班会课都激励学生表达自我,分享学习或生活中的问题和心事。然而,这种期望往往事与愿违,因为自我保护的本能让他们不愿意展示自己的弱点。因此,一本学生成长手册成为他们将感受书写下来的通道,为保护他们隐私,确保只有班主任有权翻阅。如果学生有特别的请求,甚至班主任不翻阅,但必须记录下一周、一月、一年的心情变化。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回顾自己一年来在心理、成绩、态度上的变化,学会什么,理解了什么,领悟了什么。在手册发放初期,许多学生在每一栏都填写了“无”,当然,也有学生会写下自己与同学的相处情况,或是对任课老师的看法。总之,第一周的记录五花八门,而在“梦想”一栏中,填写“没有”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这时老师可加强引导,鼓励学生们写下对父母想说的话,以及自己本周的小计划。至于能否实现这些计划,留待明天的努力来证明。这次参与写作的学生比上次多了,而对父母表达的最简短话语是:“我在学校很好,请你们放心。”开始动笔总是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亲近话题,深入学生生活中
逐渐地,各种问题展现出来,此时作为班主任,可以根据观察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随后,在课余时间邀请学生进行交流,这样的工作方法既具有针对性,又能让学生感受到你所亲近和讨论的话题是他们感兴趣的,从而更容易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逐渐接受了新班主任,并能体会到班主任对他们的关心。同时,也能找到与班主任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比如讨论春天老家油菜花的盛开情况,樱桃的美味,老家种植的玉米品种是高是矮,七月的农田景象,以及是否容易将麦苗误认为韭菜等。学生的回答通常很真实,来自农村的学生对这些话题自然不陌生。敞开心扉,学生会与你分享许多话题,这时可以引导他们走出大山,去见识外面的世界,体验不同的风景,思考不同的人生。
这时,告诉学生,读书是走出去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它不仅能让你走得更远,而且能让你走得更稳。
(作者系黔南州独山县兴农中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