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丙安红军学校——
红军精神永不忘 红色基因代代传
![]() |
学生在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参观。 |
![]() |
面塑红军手工作品。 |
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本报记者 李政林 何美
冬日的赤水河,缓缓流淌,静谧而深邃。
90年前,红军长征期间经过赤水河,在河谷两岸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红色脚印,赤水市丙安古镇就是其中之一。
丙安古镇,自古以来是川盐入黔、黔货进川的重要码头和主要集散地。1935年1月,红军四渡赤水时,红一军团第二师和师团部曾在丙安扎营,保证红军顺利一渡赤水,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这段历史为这座千年古镇附上红色面纱的同时也在这里留下了生生不息的红色火种。
在丙安古镇右侧一公里处,一面红旗迎风飘扬。红旗下,一群穿着迷彩服的小朋友正围着操场奋力奔跑,青春无限、活力满满。
这里是丙安红军学校,全国第229所红军小学。
红色图画、红色标语、红色故事……走进丙安红军学校,校园里从长廊到花坛再到教学楼到处都是红色文化的印记。
“让红色文化进驻校园,将红色基因融入师生血脉,是我们红军学校继承和弘扬红军精神的重要使命。”丙安红军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何中远介绍,为培养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近年来,丙安红军学校从校园环境打造、红色课程开发等方面入手,在学校内开展了以讲、唱、编、走、观、塑、训、劳为主线的“八个红”活动,传承红军长征精神。
在丙安古镇的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丙安红军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优秀学生来此参观,通过观看图片、革命回忆录等珍贵史料,让学生在革命遗址前与那段鲜红的历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
走上丙安古镇红军桥桥头,丙安红军学校五年级学生陈彦霖在为驻足此处拍照留念的游客讲解着当年红军抢渡赤水河的壮举。“每次讲解我内心都非常激动,好似革命先辈们就在眼前一样。”陈彦霖说。
除了讲红军故事、唱红色歌谣、观红色影视等传统方式以外,丙安红军学校还结合实际增加了编草鞋、塑泥人、走长征路等特色教学。
“我们脚下穿着皮鞋,心里不能忘了草鞋……”在草鞋社团,教师王吉平边示范边向学生们讲述红军草鞋峥嵘岁月故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示范结束后,王吉平开始手把手传授,让学生们透过草鞋感受长征精神,培养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先烈们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让我钦佩! 每一次画脸谱、塑泥人都是我对红军精神又一次认识,通过老师的讲解,影视图片的学习,让我捏出了一个个我心中的红军。作为一名红军学校的学生,我倍感骄傲与自豪!”丙安红军学校美工社曾子倩学生说。
此外,每逢节假日,学校都会组织学生来丙安古镇上开展红色劳动。一个个“小红军”们在古镇小街上现场编织草鞋、面塑红军,通过他们手中的红色作品,向外来游客们展示他们对红军革命精神的理解与领悟,也借此续写着那段令人难忘的军民鱼水情。
从听红军故事到制作红军纪念品再到讲述红军精神,近年来,丙安红军学校依托红色古镇优势,通过一系列活动将红色文化环环相扣,融入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红军精神的理解和对革命精神的领悟,为培养新时代的红色传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年红军到丙安,四渡赤水摆战场,迂回作战巧布局,得意之笔谱新章……”赤水河畔,红军渡口,丙安红军学校孩子们清脆的快板童谣声随着赤水河水缓缓流向远方。
河水潺潺,流淌不息,就如同赤水河畔的红军精神,永不熄灭。在一代又一代的“火种”延续下,红军精神早已深入人们血脉,在黔北大地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