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AI教师每天上课两小时

美国这所学校将彻底告别人类教师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记者路易斯·普拉达的VICE专栏。官网截图

    当狂飙的AI撞上教育,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最近,美国亚利桑那州特许学校委员会以4:3的票数,批准一所完全在线的学校——无界学院,面向四年级至八年级的学生,每天提供两个小时完全由人工智能教授的标准科目课程。

    一所没有教师的学校

    无界学院提出了一种可以将教学实践压缩至两个小时的“人工智能驱动的自适应学习技术”,鼓励学生们尽情探索自己的兴趣,培养重要的生活技能。

    在无界学院,学生们只需要在上午花两个小时学习数学、阅读、科学等学科知识,剩余时间将开展“生活技能研讨会”,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金融素养、公共演讲、目标设定和创业等内容。

    人类教师并非没有用武之地。在这些研讨会上,他们变成了主持、引导的指导员,不再承担教学任务,只需要激励学生,提供情感支持,让他们专注于学习。

    据了解,上午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完全由人工智能主导,该校为学生提供由在线教育资源公司可汗学院提供的个性化学习软件。人工智能将利用每个孩子的情绪线索、对问题和任务的反应,以及他们完成指定任务所需的时间来创建量身定制的课程。

    该校称,这些平台会不断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节奏和风格,相较人类教师,更能“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成功情况定制课程。

    据悉,无界学院将于2025年8月开始正式招生,招生名额为250人。

    “2小时学习”不是个例

    作为一种颠覆性的全新学习模式,“2小时学习”模式认为在人工智能技术和个性化学习程序的帮助下,学生每天只需要2个小时就能完成核心任务的学习。听起来不可思议,但不少学校已经迈出了尝试的第一步。

    除了无界学院外,德克萨斯州运营了一所高端私立学校——阿尔法学校,该校学生手册上声称,尽管学生“每天只花2个小时在学习上,但学习的内容却是普通学校学生的两倍。”

    通过结合自适应人工智能技术,阿尔法学校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一对一学习,并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和25分钟的番茄工作法等时间管理技术,帮助学生保持专注,学生的“学术成绩在全美国K12学校中名列前茅”。

    为什么想要创建“2小时学习”模式?“2小时学习”和“阿尔法学校”的联合创始人麦肯齐·普赖斯认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会持续降低学生的幸福感。

    “虽然学生早上花2个小时在应用程序上,但其余时间都用来追求自己的兴趣和培养生活技能。”麦肯齐认为,在线教育并不会减少学生的社会互动,学生们不再花6个小时盯着黑板,有了更多时间探索交流,因此相比普通学生得到了更多的社交。

    现在,“2小时学习”模式已经拓展到迈阿密、布朗斯维尔等多个城市,改变了数百名学生的教育面貌。

    硬币的两面

    当呼啸而来的人工智能撞上教育,掀起的风浪中夹杂着不同的声音。

    一头是技术与教育的紧密交织与融合。2024年10月,麦可思研究院开展了2024年中国高校师生生成式AI应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3000多名被访高校师生几乎全部都曾在学习和工作中使用过生成式AI,从未使用过生成式AI的高校师生比例仅为1%。

    在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也在重塑教育的新面貌。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工具,例如,韩国政府宣布,2025年新学期将推动普及人工智能数字教科书(AIDT),实时监测学生的综合水平实现“针对性授课”;还创新着教育模式,早在2018年,新西兰能源公司Vector和人工智能公司Soul Machine合作,推出了全球首位AI教师威尔 (Will),随着科技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学校尝试用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教师。

    硬币的另一面,却是持续蔓延的担心和质疑。

    在美国新闻网站VICE的专栏记者路易斯·普拉达 (Lu-is Prada) 看来,无界学院或将成为“资本主义的终极教育实践”。

    “这些没有真人授课、无法与现实建立切实联系的课程对学生有多大用处还有待观察,如果学生有问题怎么办?人工智能能否像一位优秀、富有创造力的老师一样思考,在课堂上为学生传达课程要点?”他在专栏中提出质疑,“你有没有感觉到,在过去的5到10年里,整个科技行业都发生了诡异的转变,开始积极尝试用一堆无法进行创造性思考,甚至无法独立思考的代码来取代社会中的一些重要支柱? 在未经我们允许的情况下想用技术取代所有人。”

    尽管人工智能可以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但随之而来的学术不端、隐私泄露、数字鸿沟、缺乏社交等问题,也持续渲染着恐慌情绪。

    因此,对教师而言,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是机遇,更是挑战。

    在哈佛大学教育

    研究生院学术院长、《下一代教育》 杂志主编马丁·韦斯特看来,当生成式人工智能崭露头角时,哈佛大学的教师们需要作好三方面准备:首先,制定正确使用人工智能的政策,以缓解对学术不端的担忧;第二,重新设计作业,让学生以更创造性的方式使用人工智能;第三,调整课程学习的目标,如何进入一个不仅允许、而且期望使用人工智能的世界,学生们应当做好充足准备。

    “最后这项任务是最重要的,但也最为艰巨。”韦斯特表示。

    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