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 头版 -> 第A06版:校园 -> 风声雨声,盖不住琅琅读书声

风声雨声,盖不住琅琅读书声

——探究思南教育享誉百年背后的秘密

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郭进

    “2024年,思南中学有7人考上清华北大,47人考上C9院校,241人考上985院校”;“思南县第一小学组织凤仪先锋队与科技队赴北京参赛,均斩获‘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一等奖”……

    冬日,行走乌江之滨思南,教育不仅是群众津津乐道的话题,更是民众评头论足的焦点。

    思南教育,宛如明珠,熠熠生辉。居于河谷深处的思南,教育缘何如此璀璨?

    追根溯源:文脉跨越时空,自古崇文重教。思南自古文教兴盛,明设官学,开贵州儒学先河,先后走出38位进士,332位举人。有贵州教育先贤田秋、有理学名人李渭。传承一方文脉,探索前沿新学。

    百年前,思南优秀青年学成归来,带来数、理、化等新学科目,开启现代教育新篇。续崇文重教根脉,写时代教育芳华。

    近年来,思南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把最优质的资源送给教育,跑出教育加速度,奏响教育最强音,书写新时代教育芳华。

    文脉悠长跨时空

    “时惟我校,凤仪遗址;振兴中华,鲲鹏展翅……”冬日,思南第一小学,校歌激情澎湃,校风古风今韵。徜徉其间,斑驳石碑见证思南跨时空文脉,轻踏沧桑古旧石阶,回响的是思南穿过历史的回音,深沉而厚重。

    一所小学校,半部文脉史。让我们品味校园古风今韵,去触摸思南穿越历史长空的教育之厚重。

    千里乌江,悠悠思南。居河谷深处的思南,得乌江黄金水道之便利,自古舟楫往来,商贾云集,是乌江流域经济重镇。

    思南府志记载:汉为牂牁郡,北宋建思南州,元设宣慰司,明清为思南府,建制史长1800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过往千百年岁月,思南共有185位知府、135名知县、知事。

    “只有一位是思南公推任职,其余官员均来自外地。”思南县乌江先锋历史文化名家工作室主持人张安国说,流官更替、商贸往来,让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在思南交融、沉淀,扎下根脉。

    明朝永乐“改土归流”,官办儒学,为思南教育推波助澜。永乐五年 (1407年),官办“思南宣慰司儒学”开启贵州古代儒学教育先河;1413年,思南撤司建府,改名为“思南府儒学”……

    如果说官办“儒学”为思南撒下古代儒学的火种。那么乡绅贤达捐资创建私塾、书院,则为思南种下崇文重教基因,知行合一、尊师重教传统融入思南文化基因,让思南人才辈出。

    上下“五百年儒学教育”积淀,思南府先后走出38位进士、332位举人,有刚正不阿、勇于弹劾的监察御史申佑,有贵州教育先贤田秋,有理学名家李渭等古代著名人物。

    传承一方文脉,兴盛一方文教,探索前沿新学。百年前,思南有志青年王万杰、林剑虹、杨次丹从海外留学归来,带来数、理、化新学科目,推动了思南从儒学向新学教育发展。

    承先贤之志,开新学之风。1904年,福建人曾宗彦就任知府,重视教育、推崇新学,创办思南府官立中学堂、府官立小学堂。林剑虹(原名林楩枬,字剑虹)被聘任为小学堂堂长(校长)。

    由此而始,思南开启新学篇章!

    优化资源强保障

    “学校占地面积1515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733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800多万元,总固定资产达2000多万元……”初冬的思南第一小学,绿树成荫,参天大树,根深叶茂。

    1904至2014,从府官立小学堂,到思南县第一小学,几度易名,历经沧桑,不洗铅华。先后走出红军将领旷继勋烈士,肖次瞻烈士,熊大瀛烈士等,为思南留下宝贵的红色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把最优资源投向教育,校园不断扩容,学校不断长高。不变的教育初心,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人才,学校获奖国家级11项,省市奖60多项。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断扩容的思南县第一小学不是孤例。思南县坚持“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坚持“大手笔投入、高标准规划”,把最美的建筑送给教育。

    “穷县”富教育。2013年来至2018年,思南累计投入15.6亿元,完善全县教育基础设施。百年名校思南中学新校区,占地425亩、投资达5亿元,教学楼气派、教学功能完善。

    “夯基础、补短板、调布局、促均衡、提质量、强保障”。经过脱贫攻坚战洗礼、脱了贫的思南县分类施策,加快补齐城乡教育短板,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成果,办好家门口的学校。

    2022年以来,先后投入3.5亿元新建校舍16栋,改扩建中小学校及幼儿园106所,新增学位10660个 (含学前教育学位) 长坝中学、亭子坝中学、青杠坡中学实现整体搬迁到新校区。

    办学条件不断优化,硬件设施换档升级。多媒体电子黑板实现全覆盖,3D打印室、机器人编程操控室、无人机航模室走进校园,科技教育的理念进入课间,让山区孩子放飞多彩绚丽梦想。

    不久前,思南县第一小学组织凤仪先锋队与科技队赴北京参赛,斩获“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一等奖;参加“2023世界机器人大赛锦标赛”荣获全国亚军。点燃山区孩子科技梦想。

    尊师重教强根基

    冬日午后,思南中学老校区、思中初级中学校园,有银发校友沐浴暖阳,又一次走上三拱桥,寻找过去青涩年华。

    什么是三拱桥?

    张安国说,泮池是古代官学重要标志,泮池通常建有三座拱形石桥,中桥世称“状元桥”,寓意弯弓射箭夺魁。

    凝聚200多年历史的思中三拱桥,承载思南文脉与历代学子记忆,见证思南中学的百年荣耀。

    百年来,思南栉风沐雨、薪火相传,铸就一个又一个教育辉煌,育才6万余人,百余学生考上清华北大。

    不久前,思中又传捷报,7人考上清华北大,47人考上C9院校,241人考上985院校,211院校以上643人……

    树高千尺,根植沃土。捷报的背后,有跨越时间的文脉,有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浸润,有党和政府重教育、群众兴教育的倾情付出。

    思南以改革创新为抓手,夯实基础教育发展根基,坚持发展规划优先安排、财政投入优先保障、公共资源优先配置,推动各类各级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数据显示,目前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99所 (含教学点),创建全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所,省级示范性高中2所,省级特色示范性学校2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1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9所。

    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均衡化的教育需求。比如,学前教育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已达97.74%,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100%。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效实施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及校长教师等培养工程,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强,则教育兴。建立以国培、省培为引领,专题培训、常规培训相结合,校本培训为主体的教师培训体系,选派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赴东莞进行教育科研专题培训,不断提升教师能力。

    比如,2023年,从省内外高校为高中、职校引进优秀大学毕业生31名,有效解决高中阶段学校教师学科结构性紧缺问题;共招聘国家级特岗教师50人,补充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师资等。

    提高教师待遇,筑牢教育基石,认真落实教师收入保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改善教师住房条件。近两年,共建成教师公租房3741套,破解教师居住难问题,让老师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