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鼓浪屿
■唐德友
对福建厦门鼓浪屿的向往,源于报刊杂志和电视媒体以及后来的网络媒体的宣传报道,对她旖旎的风光,独特的海洋地理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印象深刻。
说起鼓浪屿,心里还有一种莫名愁绪,源于很多年前就听到的一首 《鼓浪屿之歌》,鼓浪屿就这样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烙印,希望时机成熟去一趟鼓浪屿,一睹心心念念的鼓浪屿芳容。不久前,我和本单位的三位同事有幸参加了市局组织的到厦门大学接受服务能力提升学习培训。
鼓浪屿非常注重环保,街巷上没有一辆燃油机车,即使偶尔有车也只有自行车或电动车,在这里工作或旅游交通大都靠步行,这是为了环保及保护当地文物,很多年前这里的交通就禁止使用燃油机车和牲畜。
鼓浪屿还珍藏着很多故事。去鼓浪屿旅游或参观,需要了解和观察的东西大都与房子有关,观看一些年代久远的房子或者倾听与这些旧房子一波三折的故事,这里的房子一部分是殖民时期西方列强修建的领事馆,看到这些领事馆你心里会禁不住隐隐作痛;还有一部分是爱国华侨修建或购买的别墅,与爱国华侨有关的每一栋房子,都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具有代表性的黄家花园,它是印尼爱国华侨企业家、社会活动家黄亦住的居所,也许你不知道黄家花园,但你有可能看过 《厦门新娘》 《保密局的枪声》《小城春秋》 《传奇夫人》 等影视作品,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影视作品就是在黄家花园拍的内景。
鼓浪屿流淌着诗意。在鼓浪屿,除了风和日丽或者小雨纷纷的美丽画卷,就是孕育诗篇,鼓浪屿本土诗人苏婷曾写下朦胧诗代表作之一 《致橡树》,描写鼓浪屿三角梅的 《日光岩下的三角梅》:“是喧闹的飞瀑/披挂寂寞的石壁/最有限的营养/却献出了最丰富的自己/是华贵的亭伞/为野荒遮蔽风雨/越是生冷的地方/越显得放浪、美丽/不拘墙头、路旁/无论草坡、石隙/只要阳光常年有/春夏秋冬/都是你的花期/呵,抬头是你/低头是你/闭上眼睛还是你/即使身在异乡他水/只要想起/日光岩下的三角梅/眼光便柔和如梦/心,不知是悲是喜”
舒婷及其他诗人在鼓浪屿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鼓浪屿诗文化往前追溯,教育家,实业家,厦门市政会长林尔嘉在1907年鼓浪屿创立“浪屿诗坛”,1914年7月,林尔嘉在菽庄花园成立菽庄吟社,吟侣从300多人发展到1978人,遍及26个省市,以林尔嘉、龚显曾、许南英为代表。菽庄吟社成为晚清民国南社、冶春后社并列的中国三大诗社之一。如今鼓浪屿为吸引福建省内外的诗人不定期举办“凤凰·鼓浪屿国际诗歌节”,鼓浪屿的诗意还在继续……
鼓浪屿弥漫着现代气息。来来往往的旅客在鼓浪屿流连,那里逐渐被现代的气息感染,在小巷适时出现一些旅店,餐馆,茶楼,酒吧,冷饮店,鼓浪屿增添了一丝喧嚣。
鼓浪屿会让人滋生愁绪。在鼓浪屿,我们无法忽视轮船嫁接的距离或者是霓虹扑灭的忧伤。在结束环岛步行后,我们偶然间回首,看到一位流浪歌手在海岸演唱一首香港歌星刘德华原唱的 《忘情水》:“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行遍千山和万水/一路走来不能回/蓦然回首情已远/身不由己在天边/才明白爱恨情仇/最伤最痛是后悔/……”
我们虽然结束了鼓浪屿环岛步行,但参观郑成功纪念馆时导游的解说还萦绕在耳旁,挥之不去,此刻,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台湾宝岛的前世和今生,想起了作家、诗人余光中的诗 《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 《乡愁》 是不是也会拨动你的心弦? 你是不是也会莫名的忧愁?
(作者系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毕节市作家协会会员,金沙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