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连着高等学府 一头连着田间地头
贵州科技小院里的“大文章”
![]() |
贵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徐镀涵在牛场解决技术难题。 |
![]() |
贵州清镇茶叶科技小院首席专家、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金林红(右一)和团队在茶山收集数据。 |
本报记者 袁航
建成“遵辣系列”标准繁育基地3个、辐射带动椒农增收1520万余元、“遵辣9号”推广面积90多万亩……成立三年来,贵州遵义辣椒科技小院以辣椒产业关键技术为需求,辣椒育种生产和加工技术为载体,积极开展遵辣新品种选育工作,赋能遵义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硕果累累。
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近年来,全省科技小院瞄准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目标,以“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服务模式,聚焦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扎实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成为贵州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重点抓手和重要平台。
科技成果走进田间地头
位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新场乡松坝村的贵州二表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二表哥公司”)养殖基地,一只只黑色的“跑山猪”在林间自由跑动觅食。2024年,该公司的“跑山猪”首次跑进港澳市场,成为六盘水首家出口港澳的本土猪企。
贵州“二表哥”公司仅用8年时间,便从一片荒山中发展成为全省黑毛猪养殖头部企业。公司董事长王金涛表示,公司快速发展离不开小院专家的技术指导和帮助。
2021年6月,贵州大学依托贵州二表哥公司创建贵州六枝跑山猪科技小院,几年来,小院师生围绕跑山猪快速繁育及高效生产配套技术产业化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了贵州二表哥公司的母猪繁殖性能和生猪出栏率。
在贵州清镇茶叶科技小院,依托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持,小院师生围绕茶树生长和茶树病虫害防治等开展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为茶叶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通过小院师生的努力,示范区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控效果达到85%以上,茶青产量提高了20%以上,2023年辐射带动全省其他县市建设示范基地16个,核心示范面积达4200多亩。今年,该院还获得“全国最美科技小院”荣誉称号。
全省科技小院架起科研人员直接联系农民的便捷桥梁,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目前累计推广新品种38个,推广新技术44项。同时,小院师生将科研课题的设立与基层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发表学术论文153篇,申请并发布专利48项。
中国农技协常务理事、贵州省农技联理事长钱斌说,全省科技小院围绕“一县一院,一院一产,一产一品”定位,聚焦优势产业开展农业技术研究,持续推动高校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走进田间地头,打通农技传播“最后一公里”。
培养知农爱农兴农人才
进牛场、做测试、跑数据、写文章……研究生毕业时,徐镀涵未能达到博士录取条件,但他没有放弃,一头扎进贵州关岭肉牛科技小院继续“沉淀”,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2023年,经过不懈努力,他被录取为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畜牧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徐镀涵说,毕业后要继续投身动科领域,开创一片新天地。
从学生到生产一线科技人才的快速蜕变。贵州通过科技小院,将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研究生从校园实验室转移到农村一线,帮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自2021年4月首批科技小院在黔落地以来,全省科技小院累计培养学生213人。
“进行刺梨杂交时,要对杂交的花朵套袋,在日常除草和剪枝时,不能碰到杂交过的花朵……”贵州七星关刺梨科技小院常态化开展现场观摩活动,将农业科技传递到广大农户身边,提升他们的种植技术。
小院首席专家、贵州大学教授鲁敏告诉记者,小院建立以来,开展了系列活动培养农民农业技术,目前累计参与和举办培训50次,受益人数8000余人,线上发布科普视频30余条,累计浏览量近8万次。
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提升农民科学素质。科技小院的师生团队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教授变“农民”,农民变“专家”,打通科技助力农业产业振兴的“肠梗阻”。目前,全省科技小院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农民培训430场,培训2万余人次,惠及农业生产人员达3.8万人次。
“科技小院既培养‘新农人’,也打造‘土秀才’。”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院长陈超深有感触,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一部分入职新希望、山花乳业、黄牛集团等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一部分入职基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持续提供人才支撑。同时,通过开展零距离技术传播和社会服务工作,培养了一批懂政策、有技术、会管理的科技农民,实现“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
大力推广科技小院模式
日前,全省唯一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岑巩县水稻产业发展再添新动力——由贵州大学和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建的贵州岑巩水稻制种科技小院正式设立。
据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研发总监、高级农艺师姚元勋介绍,设立科技小院的目的是补齐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技术短板,增强制种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形成水稻高效制种技术集成体系与应用示范,助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024年,贵州申报成立了20余家科技小院,加上2021年首批落地的11家科技小院,目前全省共建成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35家。
整合优势资源,推广科技小院模式。2024年9月26日,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贵州)在贵阳成立,旨在凝聚科技力量,助力乡村振兴。联盟理事长赵德刚说,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三农”工作发展大局,努力提高科技小院建设水平,为探索贵州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出更多贡献。
不仅如此,贵州还拓展科技小院内涵,创新建设理工类、医学类科技小院。目前,省科协已联合贵州大学、贵州理工大学、贵州医科大学等高校,组建了首批10家理工类、医学类科技小院及第二批10家储备建设小院。
省科协有关负责人表示,10家理工类、医学类科技小院将重点研究解决相关学科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教书与育人、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全方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规模逐步壮大,产业覆盖愈加全面。未来,贵州将遵循“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引导科技小院规范健康发展,更好地赋能全省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