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1日 星期三

我们的版面 见证你们的成长

2025年01月01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天眼小记者”观看击剑展示。

    站在全新的起点,我们时刻审视自我,致力于推动版面的革新与内容的升级。经过精心策划,我们推出了多个富有创意的特色版面,将生动的知识探讨与丰富的文化活动有机结合,捕捉每一次灵感迸发的瞬间,凝聚每一个思想碰撞的火花。

    《小记者》专版让“天眼小记者”在观察和行走世界的大舞台上妙笔书写未来,他们获得的成长,都在专版上有所体现。《好奇研究院》引领小读者们走进浩瀚的知识宇宙,解答他们内心最渴望获得的真相;通过《读书会》的互动,师生携手共读经典之作,共享阅读的乐趣与思考的深度;开设《话题》,对学长家长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全方位讨论,并邀请专家学者答疑解惑;设置《论苑》,给教育工作者发表真知灼见提供广阔的平台……

    成为“小记者”,孩子们是认真的!

    本报记者 罗欢

    2024年8月8日,《贵州教育报》“小记者”专版正式和广大读者见面。

    为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贵州教育报》、《贵州日报》教育专刊、天眼新闻教育频道、贵州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等共同发起,打造“天眼小记者”品牌。

    百名“天眼小记者”黎阳航空展览馆采访行、“天眼小记者”走进贵州省气象局采访行、“剑”证成长,笔下生花——击剑活动采访体验、“球场上的笔触 天眼小记者篮球网球双体验”、小记者走进东盟教育周、“天眼小记者”医学职业体验采访行、“探秘童真 守护童行”小记者探寻成长发育奥秘……“天眼小记者”在全省开启招募以来,收获了一大批未来“小记者”,《贵州教育报》专业记者全程助力“小记者”成长和发展,半年来共执行小记者活动18场,累计吸引605名小记者参加线下活动。

    2024年7月28日,在巴黎奥运会射击男子10米气手枪决赛中,中国选手谢瑜逆风翻盘夺得金牌。“天眼小记者”姚喻馨写下了“致奥运冠军谢瑜哥哥的一封信”,代表贵州广大学生表达对贵州奥运冠军的喜爱和祝福。随后,姚喻馨妈妈将孩子的信发给了“天眼小记者”的带队记者。7月30日,法国沙托鲁气温已近40度,谢瑜正准备乘车返回巴黎。听闻有来自“天眼小记者”的信件后,他当即停下脚步,仔细观看视频和信件后,为大家录制了一段回信。“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谢瑜。谢谢你们对我本次比赛的关注和支持。我在这里祝各位小朋友健康快乐的成长,也希望你们学习天天向上。”

    2024年8月初,来自全国20个城市的媒体小记者从四面八方赶往成都。他们专程为出席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重磅活动——世园小记者大会而来,其中包括来自贵州的“天眼小记者”刘诗懿,她代表“天眼小记者”呼吁大家关注“科技赋能绿色生活”并进行主题演讲,站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将贵州介绍给大家。

    “老师,我想对您说”教师节主题征文、“小记者献礼75周年——我的中华魂”征文活动、“少年得字 · 贵州省小学生汉字大会”……每一次活动,每一次采访,每一次写作,《贵州教育报》“小记者”专版都进行了精彩的宣传报道,“小记者”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采写能力,展示了自己的新闻稿件和写作感悟,还在实践中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创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记者手记

    读着已出版的十八期“小记者”专版,我看到了一张张稚嫩可爱的面孔,他们不仅仅是学生,也是我的“小同行”。

    “大记者”们带着小记者们一起采访、写稿,走过了难忘的2024年。“小记者”版面像是一颗带着晶莹露珠的鲜花,在新闻的百花园中怒放,展示着一个个无限可能的未来。

    “天眼小记者”现有小记者近万名,分别来自全省各个中小学校,年纪最小的8岁,最大的17岁,不少孩子在学校里就是品学兼优或在作文、美术、摄影方面拔尖的学生。不管是线上培训、写作,还是线下体验、采访活动,每一次,记者带着小记者们参与,给他们讲授新闻写作知识,每一个孩子都拿着自己手里的笔,在自己的采访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着,认真写作并在报纸上得到了展示,每个孩子似乎都在“小记者”专版找到了自己的园地。

    每一次采访实践活动,都是真实而鲜活的写作素材,不少文章见诸报端,优秀作品不断涌现,越来越多好故事、好声音被小记者们唱响在黔中大地。各学校越来越多的校园活动和育人成果,通过小记者们的镜头和笔端,被“送”进了千家万户。

    2025迎面走来,希望小记者们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笔下有义,脚下有路,向着光明与温暖,大步向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专版提供  “悦读”价值

    本报记者 郝梦

    2024年8月14日,第一期《好奇研究院》 正式上线,开篇之作 《中轴线:中国古都的“脊梁”》通过生动的讲述,引领小读者们走进古都的历史长河,感受那一条贯穿千年的文化脉络。8月28日,《大数据工程师带你了解人工智能——机器是怎么变聪明的》 为大家揭开了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文章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带我们一起走进人工智能的奇妙世界,感受到科技为我们带来的惊人变化,激发了我们对未来科技的无限憧憬。

    随着《黑神话:悟空》的惊喜亮相,开创了中国主机游戏的“天命之路”。9月6日,《好奇研究院》呈献《来贵州梵净山承恩寺,体验游戏中的千年古刹 探寻历史与神话的交融之处》一文,引领小读者们走进游戏取景地——梵净山承恩寺,深入领略这座千年古刹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而9月初,第11号台风“摩羯”在海南省文昌市沿海登陆,我们随之推出《台风那些名字是谁取的?》,一起揭开台风命名的背后故事,让大家更深入了解自然现象,感受科学与大自然之间那份神奇的联系。

    通过 《读书会》 的互动,师生携手共读经典之作,共享阅读的乐趣与思考的深度。《品世间百态,悟人生智慧——读 〈西游记〉 有感》 和 《启迪爱国情怀,把握时代脉搏——读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精致的阅读空间,雕刻了一段文字的诗意时光,让每一个字句都如涓涓细流,悄然滋养心灵,唤起思索与感悟的涟漪。

    在《童画廊》版面上,9月6日的 《绘出心中长征之美》和10月25日的《粤黔两地学子 丹青礼赞新中国》通过孩子们那稚嫩而充满真挚情感的画笔,传递了他们对历史的崇敬与热爱。12月17日的 《“鸭脚”黄了,贴画正当时!》,在铜仁市德江县第二小学外的公路两旁,银杏树成排而立,当秋风渐起,金黄的银杏叶(古诗中被称为“鸭脚”) 随风摇曳。“银杏节”是该校每一年举行的独有节日,在叶黄时候组织学生们制作叶贴画,在这个充满诗意的季节里,共有1208份叶贴画作品从孩子们的手中诞生。

    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是情感的载体,是他们心中那份对国家与民族深厚情感的无声倾诉。每一幅画作都充满了生命力,透过色彩与线条,讲述着历史的长河与时代的变迁。

    我们还邀请家长、学生与专家在“话题”栏目中一起展开讨论。8月21日的 《家长、学生与专家的多角度探讨——KET、PET考试有必要吗?》 与10月10日的《课后托班到底能不能为家长解忧》 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热烈讨论,深刻揭示了教育领域日新月异的需求与挑战。这些话题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多元面貌,更引发了对教育内涵的深刻思考。在每一次讨论中,参与者们不仅分享了各自的观点,也在交流中体会到教育的深远影响,激发了我们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期待与展望。

    而在《文化》版面上,我们开设了“贵州教育先贤”和“贵州魅力非遗”等专栏,长期对贵州教育史上的名人故事进行整合报道,展现贵州多姿多彩的非遗文化瑰宝。这些报道,可以让读者全方位的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与启示,激发小读者们对历史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增长他们的见闻。

    《论苑》 版面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欢迎,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真知灼见在这里碰撞,思想的火花在这里迸发。老师们在论文中探讨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式,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措施,为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手记

    每一次采访与写作的过程,都是自我蜕变的契机。作为一名记者,我明白自己的责任不仅是传递信息,更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用心去理解、去倾听,去感受那些属于每一个人的故事。

    我感恩于每一个采访机会、每一段深刻的对话,以及每一个独特的视角。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也让我与不同的人和思想建立了深刻的联结。

    感谢每一位读者的陪伴,是你们让这段旅程更有意义。未来的道路仍然漫长,让我们继续同行,聆听那些值得我们倾注心力与热情的声音,去发现那些尚未言说的篇章,去记录那些在生活点滴中闪烁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