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来5400余名学子上榜,几乎家家都有大学生
晴隆长流乡缘何“书香长流”
![]() |
刘远林向罗怀诗介绍孩子毕业情况。 |
本报记者 张恒新
长流乡是一个距黔西南州晴隆县城超过100公里的边远乡镇。因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土地资源稀少,让这里的人骨子里有一个坚定信念——读书上学、走出大山。
每年7月,在大学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的时候,长流乡显得格外热闹,村民们纷纷走村串巷,互相交流着家里的孩子考上了大学。
据不完全统计,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从长流乡走出去的大学生高达5400余名,其中考上清华、北大的就有10名,考上211、985等高等院校的学生就有1200余名,长流乡有着“书香长流”的美誉,成为远近闻名的教育强乡。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学生数不胜数,学习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改变着乡镇的命运。
深耕教育沃土让孩子走出大山
谈起长流乡,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地方的娃娃读书太厉害了,平均一户人家有一个大学生。今年71岁的邓连儒最骄傲的事情,就是3个儿子都是重点大学学生。一个出国留学,两个自主创业成为民营企业家。
“这是我陪伴孩子们成长的地方。”看着家门口的“教育之家”家风牌,邓连儒不禁感慨。
邓连儒从没想过自己的孩子能考上重点大学,成为企业高管,从小村庄走向国外。
对于孩子的教育,邓连儒有着自己的一套方式。邓连儒明白“望子成龙”只会给孩子更多压力,他更希望孩子在放松的环境下成长。
“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我从来不会批评指责,更多的是给孩子们鼓励。”邓连儒说。
1995年,邓连儒的大儿子邓祥坤考上武汉理工大学,成为家里的榜样。读好书走出去,成为这里每个家庭教育孩子的目标,小儿子邓扬坤更是到加拿大劳伦森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
翻开相册,里面不仅有孩子们读书工作的照片,还有邓连儒与学生们的合影。
邓连儒直到9岁才读一年级,在五年级时被迫停学成了放牛娃,但邓连儒对知识充满渴望,立志要为乡村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我那时太想做一名教师了,做梦都想!”
为了弥补落下的知识,邓连儒一有空就会去附近的中学插班,借同学笔记学习,虽然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但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
1978年,邓连儒参加民办教师招聘报名,竟然成了北部乡镇第一名,在杨寨小学成为一名民办教师,虽然工资不多,但他把全部精力放在教学上。1980年中师考试,全县录取6人,他是其中之一,他发誓将一生的心血,倾注到家乡的教育事业上。
为了支持家乡教育,邓连儒先后出资数万元在郎箐建成“郎箐书屋”,在寒暑假期间为寨子里的村民与学生提供书籍借阅,郎箐先后涌现出大学、大专、高中、初中、小学等各类教师二十多人,成为家喻户晓的“园丁郎箐”。
“我通过上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回来教书也是希望孩子们通过上学实现人生理想,走出大山有一番作为。”邓连儒说。
从学习榜样到成为榜样
在凤凰村的刘远林家中,4个子女在学业上都有着不错成就,3人考上重点大学,成为当地家长和老师教育孩子的榜样。
刘远林的大儿子考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老二考上山东大学,老三考上黔南医专,老四考上清华大学。
刘远林与村里许多村民一样,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却对上学念书有着一种崇敬。
“我常年在外地,一年回不了几次家,或许是我的经历提醒着他们,唯有读书才能过上好日子。”刘远林说。
每次与家里通电话时,刘远林常常告诫孩子,跟乡里优秀的学生学习,让哥哥带着弟弟学习。让孩子在学习榜样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直以来,长流乡村民们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有夫妻双方都外出务工,委托亲友代管,把孩子留在家乡读书的家庭;有把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在务工城市就读的家庭;有把孩子送到县城或兴义学校就读的,只为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我们这里的学生走出大山实属不易,每年父母亲自送去考州内知名中学的家庭就有数十个,为孩子树立了考取重点中学的志向。”晴隆县长流乡中心学校校长罗怀诗说。
近10年来,长流乡的中考成绩在全县同类学校中排名前列,乡里的一批批学子从长流出发,踏上新的求学路。
“长流乡之所以诞生出众多优秀学子,不是偶然与巧合,而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长流乡副乡长岑军美介绍。
长流乡崇尚文化教育的历史由来已久。有文字记载,清代在长流一带,族人秀才刘入泮携教育文化志士创办了“刘氏书林”,传授民族优秀文化,使文化薪火延续不断,孕育着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族中秀才和乡土文化人。
“从那时起,崇文重教的风气也就慢慢传下来了。”岑军美说。
崇文重教蔚然成风
2022年高考录取一本88人,二本113人。
2023年高考录取一本96人,二本160人。
2024年高考录取一本111人,二本154人。
……
这几年,长流教育取得的可喜成绩,与长流乡党委政府一如既往地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密不可分。
2015年以来,长流乡党委政府每年8月要组织召开一次优秀高中毕业生座谈会并发放慰问金,让莘莘学子畅谈人生理想,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
“4年前,我在乡镇府的资助下顺利进入了大学并完成学业……”在今年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座谈会上李希望讲述着自己的成长故事。
今年毕业的李希望,在拿到毕业证书的那一刻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长流乡党政办工作人员。“来到家乡工作,就是想为家乡做点什么,把自己家乡建设好,建设好这个养育我二十多年的土地。”李希望说。
从长流乡走出去的学子,有的用自己的力量反哺家乡,有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时刻心系自己的家乡。
为什么长流乡能走出这么多优秀学子?岑军美解释:“每个村子都很重视教育,家家户户都以学习为荣,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这里的群众不比吃穿,比的是家里出了多少大学生,考上了什么重点大学,孩子为社会为家乡能做出什么贡献。”
很多优秀学生大学毕业后,有的继续读研读博,有的出国深造,有的成为了党员领导干部,有的成为企业高管,有的成为科研专家,有的返乡创业带领群众致富……“书香长流”可谓名副其实。
此外,长流乡建立健全长流籍在外优秀人才、学子定期沟通联系机制,依托春节、中秋节等节假日召开各类座谈会、交流会,通过返乡人员利用自身资源引进项目落地长流,汇集各项资金助力“书香长流”建设。
为了更好开辟乡镇文化建设道路,长流乡党委政府还将围绕“制作一个光荣榜、编撰一本故事录、成立一个人才交流发展协会、组织一场联谊会、设计一日状元旅、打造一座乡史馆”的“六个一”文化振兴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推进以“文化+人才”为重点的发展道路,更好地传承“崇文重教、和合共济、刻苦拼搏、奋勇争先”的书香长流精神,长流乡党委政府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
每年,长流乡都会走出一批大学生,一个大学生可能影响一个家庭,影响身边人,甚至下一代。“补齐短板建设‘书香长流’,是我们对于乡镇教育事业发展的信心与决心。”岑军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