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甫写意
■ 王近松
实际上,没有踏足灼甫草场前,我早在各类平台上领略到来自“灼甫草场”的诗意和美。踏足灼甫,对灼甫的热爱,不仅仅停留在心中,开始在脚下、文字中呈现出来。
在灼甫,我不知道,除了云朵、天空、羊群,或是云海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抒情? 但我知道,灼甫总是让人期许,或许只是微风吹过草场,或是道路上槐花盛开……灼甫,已经替我收集四季的光影,当我在视频中,或是画册上去领略灼甫的光影,仿佛到达了另一个世界。
对于许多没到过威宁的人来说,灼甫或许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对于威宁人来说,每一次到灼甫,都仿佛让人置身童话世界。
灼甫草场距离威宁县城50余公里,位于威宁雪山镇红旗村、灼甫村、大发村交界处,海拔在2300米至2800米之间,属于乌蒙山脉的核心地带,年平均气温10℃,无霜期120天,素有“万亩草场”的美誉。
今天的灼甫,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观赏价值,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见证了人类与自然共同创造的历史奇迹。
20世纪80年代,著名草原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教授在对南方草山草坡资源进行深入调查后,提出了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构想,并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威宁灼甫草场作为试验示范基地。
1986年,灼甫草场在贵州省威宁高原草地试验站的引领下正式开建,成为草地畜牧业系统工程的试验、示范、推广基地。经过人工改良草地的努力,曾经荒芜的山坡被绿色覆盖,如今已变成碧绿的“万亩草场”,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灼甫像一个美丽的梦境,漂浮在乌蒙山上。于我而言,灼甫是诗意栖息地,是可以放下疲惫、奔跑、呐喊的地方。
2022年夏天,我和同事在城里买上西瓜、零食到灼甫游玩,到达灼甫时已是午后,先到山顶,再到半山腰。躺在草地上,风里的凉爽、舒适扑面而来,连天的碧绿和自由放任的感觉,让我们在灼甫一待就是半天。
灼甫的泥土松软而富有弹性,仿佛每一步都能陷入其中。远处,羊群在悠闲地吃草,它们时而低头觅食,时而抬头望向远方,仿佛在欣赏着这片美丽的草场。我们走到羊群附近,不时对视,仿佛在交流心得。
风吹过灼甫草场,为这里增添了动感,如若置身画中,又如同在画中行走。
去到灼甫,仿佛就是找到了诗意。2023年3月26日,和朋友们一起去灼甫,想在草场上朗诵海子的诗。那天大雾,草场成了未知之地,尽管能见度很低,我们却异常欣喜,在大雾中看到了单调之美。
在灼甫,大雾收走了我们的声音,收走了疲惫。只有草场,不管雾多大,它都为我们敞开胸怀,接纳着第一次来,或是无数次来到这里的人。当然还有羊群,它们是灼甫的词汇,当抵达灼甫的人们看见羊群,那些行走在草地上的白点,如同地上的星星,熠熠生辉。
在灼甫,每一次与羊群相见,都像是一次与自由的交接。
后来我数次去灼甫。有时与好友去拍婚纱照,有时就是单纯去拍一些风光。到灼甫,脚下的辽阔只属于内心,仿佛脚上装了风火轮。我有时想着,洋芋花开,荞花绽放,草场上无名的黄花连片盛开,正是这些来自灼甫之外,或是灼甫内部的词汇,给出了美学的答案。
我享受微风徐来,花香扑鼻;也享受羊群在灼甫散散漫漫,它们仿佛无法确认我是不是一个优秀的牧羊人,抬头看看我,互相碰头、追打,然后继续吃草。
我知道林中的松鼠,已经数次撬开松果,取得了丰收。我也知道,奔跑的马儿,一直不想真正跑出草场。
我站在高处,指示牌上写着“向星辰许愿,在雪山相见”的字样,对灼甫的向往,数次在心中泛起涟漪。
在灼甫,没有城市的喧嚣和繁忙,只有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仿佛能听到树叶摇动、能感受到蚯蚓的呼吸。
有时我在想,我更该成为一匹马,以我的身体和速度向灼甫交出投名状,然后在灼甫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和馈赠。
每一次到灼甫,都觉得时间快,还没感受,已接近傍晚。我总是拉着朋友们在灼甫看日落,仿佛天黑后,对灼甫的热爱便会减少。实则不然,不管何时,对灼甫的热爱丝毫未减,去的次数越多,感触就越多,爱得就越深沉。
我总是想着从灼甫离开后,草木、飞禽、大风车填补了草场的空寂。灼甫的万物,以缄默的状态迎接着游客,他们生怕给游客多一点想象,到灼甫的人就不愿离去。
说到灼甫,我不禁想起迟子建写的:“先前的草原在我眼里是静谧、安详的,现在它却突然变成一片涨潮的海了,我眼前的月光化作了涌动的波浪,层层地向我涌来,拍打着我,那么的湿润,那么的温柔,我落泪了。”尽管这是写月亮的文字,用来表达我对灼甫草场的热爱,却也不为过。
没关系,如果你还没出发去灼甫,记得约上三五好友,尽快出发,灼甫静静地等待着“远方”的我们!
作者单位:贵州工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