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默默奉献,坚守教育一线

依依不舍的,不只三尺讲台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梁辉波光荣退休。

冉龙修校长正在发言。

冉龙修校长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当了30多年校长,2024年2月光荣退休。铜仁市德江县思源中学退休校长冉龙修本该在家颐养天年,他却舍不得他的学生,依然坚守在三尺讲台上;40年教育生涯犹如一本精彩纷呈的书,12月19日上午9时,黔东南州从江县贯洞镇中心小学举行了一场充满温情与敬意的退休仪式,致敬并欢送敬爱的梁辉波校长;铜仁市万山区杨秀明老师躬耕乡村教坛近40年,一直致力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退休后仍在发挥余热,为乡村建设和家庭教育默默奉献,深深感染着一代又一代。

    退而不休的老校长冉龙修:

    用“银龄”之光坚守教学岗位

    特约通讯员 陈长富 杨旭

    从民办教师到公办教师,从村点校负责人到县直中学副校长,从普通教师到省、市级名校长,再到市、县级专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冉龙修,从教43年零5个月,当了30多年校长,2024年2月光荣退休。本该在家颐养天年,他却舍不得他的学生,仍然用“银龄”之光坚守在铜仁市德江县思源中学。

    初心有温度

    “在那些艰难的年代,读书是件很奢侈的事情,我小学断断续续读了3年,初中读了3年,高中读2年,一共读了8年书……”谈到自己的经历,冉龙修眼里闪着泪花。

    1980年,15岁的冉龙修高中毕业。面对大山深处的孩子渴求读书的眼神和家长无奈的目光,冉龙修心里琢磨:可不可以用自己的知识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冉龙修带着对教书育人改变命运的憧憬走进了简陋的教室,他用最朴实的想法开始他的教书育人代课生涯。每当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走出大山,踏入初中学校的大门,他找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他决定留在这里当教师。

    每月民办教师十几元的工资,恶劣的教育环境、家庭的窘境,几度想放弃。但面对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家长们对孩子的期盼,他没有放下教书育人的责任。他常常给自己打气: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就一定要把书教好。

    也许是冉龙修的执着追求与潜心教育的家国情怀感动了上苍,1994年,享受国家好政策转正成了公办教师。这让他更加坚定了教书育人的信念,辗转沙溪乡舒家村村小、沙溪乡石龙村村小、沙溪乡大寨村茶安小学等学校,又当老师又当校长,坚守教育事业初心,一干就是26年。

    2009年,通过全县校长招考,冉龙修走上沙溪中心完小校长岗位。靠着踏实的工作作风,他把一所当时教学质量居于全县末尾的乡镇中心完小管理得井井有条,仅仅3年时间,教学质量跃居全县同类学校前列,把寄宿制管理打造成了全县寄宿制学校的样板,并作为“沙溪模式”在全县各级学校和市内部分学校推广。

    钻研有热度

    冉龙修认为,学习是长本领之母,实践是长知识之经。他坚持每天阅读一小时的读书习惯,先后阅读了 《陶行知文集》 上下册 《教育管理与领导》 《校长如何营造育人文化》 《给校长一生的建议》《学校管理50个典型案例》《优秀校长的管理智慧》,他每读一篇文章都会作阅读批注和笔记摘抄,他撰写了3万多字的心得体会和读书随笔。

    听取专家学者的报告、论坛交流互动、参观访问学习都是冉龙修的取经方法,学习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管理素养,厚植了理论知识和管理水平。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冉龙修深知,教育责任重于泰山,在探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作为“县管专家”,冉龙修思考着德江教育如何发展,要在这里找到路子,就得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就得有自己的办学思想,用自己的思想去引领教师发展,在实践中要在“引和领”二字上下功夫,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根植于教师的头脑中,学校与教师只有在先进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科研是促进教育教学发展进程的加速器,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聚宝盆。他千方百计引领老师们从不会做课题到对课题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他的指导下,学校教师申报市级课题立项7个,县级微课题结题6个,县级基础课题立项6个,校级基础课题立项27个。

    行动引领胜于口头安排。他先后主持国家、省、市县级课题10多项均结题,多次被聘为省、市级基础课题推荐评审评选及县级基础课题、微课题结题、立项评审评选专家。在一系列的课题研修活动中,老师们提升了思想境界,丰富了思想,提高了业务能力,得到快速的成长。

    退休不退热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024年2月,一份退休通知单让冉龙修很不是滋味,他不断地问自己:不能继续干事业了? 守炉子的晚年生活来了? 一连串的问号向他砸来。

    “组织把我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代课教师培养成名师、名校长、专家,这些不是人生成长的符号和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组织希望名师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雁,真正的专家应该在专业领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我15岁参加工作,40岁学习电脑,如今可以适应现代化教学,我一心只想在教育岗位上发光发热……生命的意义在于有价值,如果现在我退休在家,如何体现价值?”在学校班子会上,冉龙修提出,想继续带他的年级组,班子领导十分感动,随后,他一如既往在岗位上坚守。

    夕阳只要还没落下,就继续发光发热。2024年9月,冉龙修向教育局递交了“银龄计划”申请书,他如愿以偿走上了坚守近半个世纪的教学岗位。“教育需要情怀,更需要坚守,如果有一天我真不能动了,我就离开这份热爱的事业。”冉龙修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梁辉波:

    40年默默耕耘,滋养学子成长

    本报讯(记者 徐颖 特约通讯员 舒梦竹)12月19日上午9时,黔东南州从江县贯洞镇中心小学举行了一场充满温情与敬意的退休仪式,致敬并欢送敬爱的梁辉波校长。这标志着梁校长40余载的教育生涯圆满落幕,正式从教育岗位上光荣退休。

    梁辉波的教育生涯犹如一部精彩纷呈的书,每一页都镌刻着他对教育的忠诚与热爱。四十多年来,他扎根教育一线,默默耕耘,用知识的阳光滋养着无数学子的心田,为他们的成长筑梦护航。

    在仪式上,学生代表满怀崇敬之情,向梁校长献上鲜花,表达对他的深深敬意和美好祝愿。梁辉波深情回顾了自己的教育历程,分享了宝贵经验,对学校、同事和学生的深厚情感溢于言表。

    为了表达对梁校长的敬意与不舍,二 (1) 班、五 (2)班及少先队师生们精心准备了送别节目,展现了大家对梁校长的感激与眷恋。在温馨的氛围中,学校向梁校长赠送了一块退休匾,表彰他多年来为学校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这块匾既是对他教育生涯的肯定,也是对他无私奉献精神的最高赞誉。

    贯洞镇中心小学校长郑仲艳在欢送词中,高度赞扬了梁辉波校长在教育领域的杰出成就,希望他能够享受美好退休时光,继续关注和支持学校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封深情家书背后的教育佳话

    本报记者 杨凯

    前不久,一部以乡村教育为主题的电视连续剧《春风化雨》热播,引起众多观众的共鸣,铜仁市万山区组织部副部长韩磊便是其中一名。他想到了自己从贵州师范大学毕业后在万山的一段教学经历,以及岳父杨秀明老师躬耕乡村教坛近40年,一直致力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经历。杨秀明老师退休后仍在发挥余热,为乡

    村建设和家庭教育默默奉献,深深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如今正值杨秀明老师退休两周年,韩磊以一封家书的形式,表达了对岳父深耕教育事业的深深谢意,并以此激励子女们努力奋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作出贡献。

    亲爱的岳父:

    今天是12月15日,是您从教育教学战线上光荣退休两周年的日子,思量许久,还是决定以写信的方式表达对您的谢意。多年来,您总是教导我们不要怕吃苦,要“自找苦吃”,做勤劳的“蜜蜂”,让更多人分享到甜蜜的滋味。我们谨记于心、付诸于行,每一项成绩都离不开您的辛勤付出。

    记得第一次与您见面是在敖寨中学大门前,也许是我当过老师的缘故,初次见面我们就有许多共同语言,一下子拉近了距离。那时的通村路有些蜿蜒崎岖,风尘仆仆的我们回到两河口村半坡老家时已是傍晚时分,热情好客的家人们早已准备好丰盛的农家菜肴,乡愁的味道至今让我回味无穷。

    如今,在惠农惠民好政策下,回老家的路平坦又宽阔,乡村振兴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水岸庄园集文旅、农旅、森旅、体旅、康旅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一幅学在农家、乐在农家、富在农家、美在农家的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眼下,正是两河口村香柚采摘上市的好时节,曾经,您把小学课文中《苦柚》的故事讲了一次又一次,现在,我们把万山香柚的“脆、香、甜”推介了一遍又一遍。慕名而来的新老顾客在果园里采摘体验,在强村富民工坊里选购,村集体经济增收可观,村民脸上灿烂的笑容就是最好的表达。这些成效与您及村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您培养的“桃李”们,有的已成为致富能手,正在乡村广阔天地挥洒汗水,收获喜悦。

    您致力于乡村教育近四十载,同时也竭尽所能致力于乡村建设。您从农家里走出来,深知乡村的艰辛和苦楚,但您克服困难,持续发光发热。我们在您的教导下,服务群众义无反顾。我们以党建为引领,立足村情民意,不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努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让强村富民成效更显著,持续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好去处。

    感谢有您,祝您心想事成,万事顺遂。

    您的女婿:韩磊2024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