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大学子荣获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场大奖”,主创人员接受专访——
《芯心相印》的问鼎之路
![]() |
颁奖现场。 |
![]() |
![]() |
![]() |
![]() |
王毅炜 |
贵州师范大学 周天宇 李嘉倩 徐方方
近日,第16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成果展示盛典圆满结束。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王毅炜、贺英杰、王成、陈科印组成的学生团队在侯砚卿、陈皓老师指导下,凭借作品《芯心相印》从77万余份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大赛最高奖“全场大奖”及3万元创作奖金。
据悉,“全场大奖”这一奖项,是经过校赛、省赛、国赛三层评选获得全国一等奖作品后,经大广赛评审委员会推荐、大广赛监审组审核,一致推选出四组全国一等奖作品作为全场大奖巅峰对决的参赛作品,且每届只评出一项全场大奖。
对决现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现场展演和答辩,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微电影广告作品《芯心相印》凭借精心的准备、富有巧思的讲述、饱满的情感承载,赢得了评委与观众的一致好评,成功从四个入选作品中胜出。该成绩为贵州赛区在国赛历史上取得的最好成绩。
创作灵感如何产生? 创意与市场需求如何平衡?创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与挑战?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团队负责人王毅炜,以期分享他们的宝贵经验。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你们的作品,并分享 《芯心相印》的创作灵感是如何产生的?
王毅炜:我们的作品内容是围绕一个乡村父亲的故事展开的。他在操作智能产品时遇到了方言理解的障碍,这使得原本简单的按键操作变得复杂。在反复尝试用普通话指令后,他对智能产品产生了抵触情绪。直到他的儿子回家时,向他推荐了一款能够理解方言的AI产品。起初,父亲对此持怀疑态度,但这款产品能模仿儿子的声音,这一功能激发了他的兴趣。使用后,父亲感受到了它的便捷性,并利用它帮助邻居解决了问题。之后,当父亲在家门口等待儿子归来时,他习惯性地想要询问AI自己的儿子何时会回来,但随即意识到这是不可能的。故事以“科技会让每一句乡音都被理解,但陪伴才能使每一份爱都不被遗忘”作为主题进行了升华。
这个创意来源于我一次乘坐出租车的经历。当时,司机表达了对人工智能给普通人带来困扰的看法。而我持有不同意见,认为人工智能其实是每个人的好帮手。因此,我决定以此为契机,不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还要探讨智能科技背后的人文价值。
问:在构思作品时,你们是如何平衡创意与市场需求之间关系的?
王毅炜:在确定主题后,我们深入调研了产品和企业,并进行了竞品分析。我们发现市场上存在多款热门的大模型人工智能产品,它们各具特色,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据此,我们明确了主要目标受众为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高知青年群体。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确立了三个核心方向:一是强化语音智能交互和识别功能;二是提升产品的社会价值和责任感;三是针对一线和新一线城市青年群体的需求。基于这三个方向,我们展开了作品创作。
问:你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 是如何克服的?
王毅炜: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作品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为了应对这一难题,我们团队明确了各自的分工,每个人都肩负起了不同的责任。尽管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但通过持续的尝试和调整,我们最终还是成功完成了作品。
问:你认为你们的作品最吸引评委和观众的地方是什么?
王毅炜:通过取材现实生活并结合市场调研,作品在激发观众的共鸣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例如,一些广告中的场景表面上贴近现实,但实际上却违背了生活逻辑。而我们的广告创作则深植于现实生活,聚焦普通话普及率和方言识别问题。优质的语音识别功能至关重要,因此,我们的创作基础和作品立足点都源于生活现实,能够很好地引起评委和观众的共鸣,这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所在。
问:通过参加大广赛,你获得了哪些宝贵的经验和收获?
王毅炜:从我参加第14届大广赛起,直至今年的第16届赛事,这三年的历练对我来说极其宝贵且意义非凡。在创作层面,我不仅完成了许多作品,还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拍摄技巧与经验。然而,相较于技术上的进步,我个人最宝贵的成长在于,从专注于技术手段和视觉效果的“技术追求者”,转变为能够讲述蕴含情感和温度故事的创作者。这种转变让我深刻意识到,相较于最终的作品成果,创作的过程对我拥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问:你对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有什么看法和期待?
王毅炜:我认为,传媒行业——特别是影视领域,未来将逐步与人工智能融合。当前,许多人担忧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工作,但我持不同观点。回顾历史,电脑的出现并未取代人类岗位,而是提升了工作效率并改变了工作性质。同样,人工智能在影视行业中是机遇而非威胁。我们不应误解人工智能,认为其需完成所有工作才算智能。人类应负责从0到1的创意构思,而将重复性、繁琐的制作流程交由AI处理。这既能保护人类的创造力,又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这是影视产业生产力提升的表现。因此,面对新技术,我们不应守旧,而应积极接触、学习这些新工具,利用它们促进影视创作,产出更优、更科学的作品。
问:你有没有一些创意方法或思考方式可以分享给同学们?
王毅炜:同学们在创作作品时,应当注重实际,而不是一味地模仿现有的模板和格式,以免限制自己的创意能力。同时,创作应该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构思并产生独特的想法,这样作品才能更具吸引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阅读
自2005年首届起,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已成功举办15届共16次赛事,吸引了1857所高校及百万学子的热情参与。
该赛事由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携手全国大赛组委会、中国传媒大学及大广赛文化传播(北京) 有限公司共同举办,旨在丰富大学生课外生活,激发创意潜能,强化实践、创新与团队合作精神,推动新闻传播与广告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人才成长搭建优质平台。
大赛涵盖平面、视频、动画等11大类别,面向全国高校全日制大学生及研究生开放。参赛者需依据组委会命题策略,融合个人创意进行作品设计,并通过指定渠道提交。
大赛紧密结合企业真实营销项目,实现真题真做,促进教学与市场对接。通过高校与企业的深度交互,线上线下联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促进了企业文化与专业课程的融合,进一步强化了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