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相得益彰
退休教师手绘教学挂画栩栩如生
![]() |
工件的 三 视图、立体图和着色后画稿。 |
![]() |
教材插图与原稿对比。 |
“这是画的!”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史馆内一位在发动机剖视图教学挂画前驻足观看的同学发出了上面的感叹。
这幅挂画确实太不像“画”了,从各零部件的大小相对位置和装配关系,到钢制、铜制铝合金、铸铁等零件的材料属性和色泽,全都精确真实、“栩栩如生”,甚至还带着几分“动感”。
这是工程,也是艺术
尽管难以置信,但这幅画千真万确是完全由手工绘制的,而且画画的人不是浙大哪位爱好机械的美术老师或艺术生,而是机械工程学院退休教师,今年72岁的施岳定。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施岳定老师就开启了他的图学教学生涯,那张“不像画”的挂画就绘制于那一时期。当年他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复杂机器的工作原理和装配关系学生没法理解,也很难通过自学掌握。“比如每次讲解汽车内燃机等复杂结构的时候,我们没法把汽车开进教室又不能剖开设备给学生看里面的详细结构。”
于是施岳定萌生了一个想法,把这些复杂机器结构用立体画绘制出来,学生想要看清哪个结构他就用“巧笔”将结构层层“打开”,画成的作品经过装裱便成为课堂“教学挂画”,老师们轮流借用方便讲解展示。施岳定白天授课、搞科研,晚上集中精力画图。
这是工程,也是艺术。每幅挂图都要经历漫长“旅程”才能最终成型,那幅《发动机剖视》他画了整整3个月。
首先根据装配图、全套零件图分析各系统的工作原理、装配结构、零件结构形状和尺寸大小,要精确绘制复杂机器的轴测图,还要用绘画方法进行艺术处理,用素描技法画出明暗关系用彩色铅笔上色,尽可能还原材料的真实色泽和质感。
只要学生需要他就画
出于对教育的执着和热爱,凭借综合能力和奉献精神,施岳定陆续手绘了百余幅这样的课堂挂图,许多施老师绘制的图片后来也成为教材插图,点拨和启发了许多学子,因此,有国内同行赞誉他为“工程画第一人”。
在施老师家中存放着厚厚一叠图学教材插图的原稿,那是他多年积攒的“宝贝”,那些年他为出版的教材画了千余幅插图,但具体数字有多少连他自己也算不清楚。他说,只要学生需要,他就画。
就算是一个螺纹、一个弹簧、一个齿轮、一个涡轮,甚至是一个椭圆截面,每个细小的零部件插画中,都有他自己的思考。
施老师的图不只出现在挂图里、教材中,还出现在黑板上。
“边讲课边在黑板上画图教学效果特别好”、“如果用幻灯片讲解工程图关键部位的图形关系一张图直接跳出来学生跟不上”。施老师说:“边讲边画对重点部位的指向性更强,学生紧跟思路理解更为透彻”。
有学生回忆,读书时,还流传着“一节课”和“一秒钟”的故事。讲授“画三视图”时,施岳定会布置一项作业,学生们根据不同模型用一节课的时间绘制其三视图,下课后,学生逐一排队拿图给老师检查。“施老师只要看到你的图不用看模型立马就能知道有几个错,检查错误就一秒钟,真神!”学生回忆说。
面对学生们的评价,施岳定老师说,自己的想法其实很简单,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精益求精。“教学需要投入,做好教育工作需要情怀,教师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老师要努力成为学生的楷模”。不得不说,这就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