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9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12月09日 星期一 头版 -> 第A05版:聚焦 -> 44项来自中国的非遗瑰宝,带孩子一起了解

总数世界第一

44项来自中国的非遗瑰宝,带孩子一起了解

2024年12月09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

    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除了春节,中国还有哪些非遗瑰宝?

    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

    古琴艺术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流传于中国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

    蒙古族长调民歌

    长调的演唱和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长调是抒情歌曲,大量使用装饰音和假声,极为宽广的音域和即兴创作形式。

    中国篆刻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

    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

    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

    妈祖信俗

    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妈祖因救海难而献身,被该岛百姓立庙祭祀,成为海神。该信俗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承至今。

    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

    呼麦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

    南音

    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极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

    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包括栽桑、养蚕、丝、染色和丝织等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工具织机,以及由此产出的丝绸产品。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乐队编制分敲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

    粤剧

    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

    花儿

    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

    玛纳斯

    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其中最有名的是玛纳斯及其后世共8代英雄的谱系式传奇叙事,长达23.6万行,反映了柯尔克孜人丰富的传统生活。

    格萨(斯)尔

    《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史诗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

    藏戏

    藏戏是戴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

    中医针灸

    针灸是传统中医的一种医疗手段,针灸理论认为,人体如同一个由各种经络连接起来运行的小字宙,通过物理刺激经络,就有可能促进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并为病人带来健康。

    京剧

    京剧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各剧目讲述历史、政治、社会和生活的故事,在娱乐的同时也传递信息。

    中国皮影戏

    中国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演唱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中国珠算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珠算文化涵盖了与珠算相关的数学科学、数学教育、应用技术及智能开发等内容,在文学、历史、音乐、美术等相关文化领域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医药浴法

    藏医药浴法,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

    太极拳

    太极拳是基于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太极拳习练者通过对动静、快慢、虚实的把控,达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目的。

    送王船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的禳灾祈安仪式,植根于滨海社区共同崇祀“代天巡狩王爷”的民间信俗。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饮茶和品茶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体现了中国人所秉持的谦、和、礼、敬的价值观,对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并通过丝绸之路促进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羌年

    羌年是中国四川省羌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祷繁荣。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

    麦西热甫

    麦西热甫是维吾尔人民文化传统最为重要的承载者。完整的麦西热甫活动包括一系列丰富的习俗和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民间艺术、杂技、口头文学、饮食及游戏。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发展于中国南方的福建省,它使具备水密隔舱的海轮建造成为可能。如果航行途中一两个船舱偶然受损,海水不会涌进其他船舱,而船也会继续漂浮。

    中国活字印刷术

    中国的木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技术之一,浙江瑞安保持了这门技术,那里依然使用这种技术编印谱牒。

    赫哲族伊玛堪

    伊玛堪是中国东北部赫哲族人民世界观和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伊玛堪用赫哲语叙述,采用诗歌和散文的形式,由许多独立曲目组成,描述部落联盟与战争,包括赫哲族英雄战胜恶魔和入侵者的故事。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福建木偶戏是我国木偶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自公元十世纪始在泉州、漳州及周边地区广泛传播,其表演技法精湛、传统剧目和音乐唱腔丰富、偶像造型艺术精美绝伦。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