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6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12月06日 星期五 头版 -> 第A06版:文化 -> 思南花灯:带着泥土芬芳的非遗瑰宝

思南花灯:带着泥土芬芳的非遗瑰宝

2024年12月06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之九

许朝正和他的搭档。

黔剧 《腊梅迎香》 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本报记者 覃淋 安慧 陈伟豪

    悠悠思南,浩浩乌江,水通巴蜀,地望潇湘。

    思南县,位于贵州铜仁西部,地处武陵山腹地、乌江流域中心地带。青山绿水之间,多彩的文化包容相生。

    拥有百项非遗项目的思南,逢年过节,家有喜事,都会有“三花”的身影出现:花烛、花甜粑、花灯戏。其中花灯戏,可以追溯到古代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在唐宋年间就已经来到了思南落地生根。

    “灯从唐朝起,戏自明代兴”。思南土家族花灯,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光彩却并未黯淡,至今仍盛行于思南,华丽绽放。2006年,思南花灯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思南也因此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初识——揭开思南花灯的面纱

    “所有人都说我心态好,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只要一听见锣鼓响起来,我心里所有的事情都放下了,立马就沉浸其中。”今年66岁的许朝正神采奕奕地对记者说道。

    究竟是什么能让他如此着迷?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生活中我是一个普通农民,舞台上我是戏里扮演的角色,戏里戏外我感知着不同的生活。”被誉为思南县“民间花灯王”的许朝正感慨着自己的花灯人生。

    许朝正出生在思南县许家坝镇的一个花灯世家。耳濡目染下,他13岁时开始学习花灯,至今已是花灯的第四代传承人。2012年,许朝正获得贵州省级花灯戏传承人资格。他表演的“苏州哥”、“五送郎”、“上茶山”、“不忘党的恩”、“採茶”等花灯剧远近闻名。

    思南花灯,有歌舞、说唱、戏剧三大主要形式,融说、唱、跳、演为一体,在保留原有花灯戏特色元素的基础上,逐渐吸取土家族傩堂戏、湘剧、辰河戏以及其它戏剧的表演形式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民族剧种。

    “花灯戏有扎实的艺术基础,不仅为人们喜闻乐见,而且还是土家族歌颂正义、反对邪恶、展现生活的重要方式。”许朝正介绍,在花灯戏的演出过程中,表演以“扭”为特点,演员常用折扇与手帕为道具表达情感,通过唱、念、做、打、扮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达故事情节和角色性格。

    思南土家族花灯,是土家族民间歌舞艺术的集中体现。“除花灯二人转外,还有花灯歌舞。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人数的多少,花灯二人转只能是两人一起表演,而花灯歌舞不限人数,更具有感染力和观赏性,因此花灯歌舞更容易被传播。”53年甘之如饴,让许朝正谈起花灯戏来如数家珍。

    嗓子一开,唱不尽乌江边上儿女情;折扇一扭,跳不完农家院坝新鲜事。

    花灯在思南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几乎人人都会唱花灯。许多自然村庄都组织了花灯队,拥有自己的表演服饰、道具、乐队和特色节目。发展至今,思南县已有几百支花灯队。

    携手——“活”在许家坝镇的花灯

    记者前往许朝正家拜访,还没到门口耳边便传来中气十足的歌声:“七月荷花浮水面,八月风吹桂花香。”

    走近,方才知道是许朝正在家中练习花灯曲目。他两手持扇,踏着有节奏的脚步,沉浸在花灯戏的世界里。唱罢,他感慨道:“以前只能在过年的时候跳花灯,整晚整晚地跳,要是跳‘坐堂灯’,只去一户人家跳,要是跳‘妹妹灯’,就要去12户人家里跳,正月十五收灯,然后将灯烧毁。不过现在随着时间的发展,跳花灯的时间不再拘泥于时间和地点,为传承思南花灯戏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许家坝镇素有“花灯之乡”的美名。作为许家坝镇第八届人大代表之一和贵州省级花灯戏传承人的许朝正,义不容辞承担起了花灯传承和发扬的重任。

    “跳花灯,离不开人,只是花灯传承人跳,还远不叫活态传承。”许朝正说。

    为了让花灯融入日常生活,许家坝镇人民政府大力推行“花灯进校”,许朝正等人改编花灯,在保留花灯核心要素的基础上,又便于学生们学习,改编后的花灯作为当地幼儿园、中小学学生的课间操,并且每逢校园中举办活动时,均会编排花灯歌舞表演。

    当地各小学作为花灯传承基地,花灯文化如春风化雨般走进孩子们的日常,打破了孩子们与花灯的距离,通过切身学习来感受花灯的魅力。但许朝正认为:“考虑到孩子上初中后重心应该放在学上,所以我们最重要的还是培养读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

    在孩子中亦有许朝正的徒弟,他骄傲地说“我现在带的徒弟里面,有4个小朋友表现突出,很有天赋,在我们县城都是出名了的!”

    走出校园,漫步在许家坝镇的广场,人们三两成群地坐在一起,一边拉家常,一边欣赏广场上的人们跳花灯,要是你经常去,就会发现许朝正带着团队去广场上练习花灯。在这里,他前后共传承了100多名徒弟。在婚礼上、舞台上都能寻见花灯的身影,许家坝人民的生活中,花灯是热闹的、是休闲的、是竞技的,花灯和人民的生活休戚与共,以活态的方式存在。

    2006年,思南花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在许家坝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花灯成为许家坝镇一张亮眼的“名片”。许家坝镇现有七八支花灯队,在思南县举办的花灯比赛中斩获三连冠,在许家坝镇人民政府和许朝正的家中,摆满了因花灯而获得的奖章。

    相伴——生命不息,花灯不停

    登台献艺的许朝正,一直视花灯艺术为生命。他凝聚和团结了花灯队的一批骨干,长年活跃在村村寨寨,为乡亲们演出几千场次,还参加了贵州省农民艺术节、“多彩贵州”等省内外选拔大赛,把思南花灯表演到了大江南北。

    “我的心愿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我们思南花灯,未来我还将积极参与相关活动,让思南花灯登上更大的舞台,让花灯‘走出去’,走得更远。”许朝正说。

    如今,许朝正及当地政府尝试将现代音乐、舞蹈元素融入花灯表演中,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代感的作品,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我们想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也就意味着需要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呈现花灯,且又不失花灯原有的韵味。”

    作为一项创作于乡土的民间艺术,思南花灯扎根农村,带着泥土的芬芳,不仅是思南人民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近年来,一批又一批许朝正似的优秀农民艺术家作为思南山乡的文化使者,似群星闪烁,频频亮相国内外高端舞台,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思南土家族花灯戏在传承中不断弘扬光大,思南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只要我还走得动、跳得动,我就要一直跳下去。”许朝正的漫漫传承路,是对花灯艺术的坚守和传承,更是对草根艺术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阅读

    花灯戏的发展

    花灯戏是一种民间自娱自乐、载歌载舞、有说有唱,并带有戏剧、杂耍等综合性质的表演艺术形式。清末民初在贵州盛行,吸收了贵州本土语言、音乐曲调等,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贵州花灯。起初,花灯叫采花灯、地灯,只有歌舞,后融入情节、故事形成戏剧。主要流行于黔南独山、遵义、毕节、安顺、铜仁、贵阳花溪等地,东南西北中五路花灯,各地有不同称谓。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

    最初的花灯戏演出形式简单,以演民间小戏为主,题材多取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有《拜年》 《姐妹观花》 《三访亲》等剧目。其表演以“扭”为特点,演员常用折扇、蒲扇与手帕为道具表达情感。在流行过程中逐渐打破了“灯、扇、帕”的歌舞程式,有了生、旦、净、丑等划分。其乐曲腔调在原有曲调基础上融入了民间小调、小民歌,逐渐形成自己的“板腔”和“曲牌”。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时,板腔与曲调综合使用,形成了丝弦灯调、台灯灯调、锣鼓灯调、花调子,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

    思南花灯是土家族民间歌舞艺术,演唱的内容多是思南土家族群众的生活场景。音乐轻快,悦耳动听,动作优美,生动形象。从婉转动人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灯戏兼容的独特民族风格,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从而成为戏剧百花苑中的一枝奇葩,为人们喜闻乐见。

    土家花灯的组织形式,既固定又灵活。各土家山寨都有固定的花灯队,有较为固定的排练场所,整齐的服装道具,有专人负责,各自都有自己特色节目,招之即来,来之能演。这些组织,以前叫灯会,由族长或闾长任会长。灯会有灯田,由会长指定专人耕种,所有收入用于灯会支付;新中国成立后,通称业余花灯队,队长由村组干部担任,不取任何报酬,玩灯所获收入全部用于自身建设。

    2006年,贵州省思南县申报的花灯戏 (思南花灯戏) 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贵州省独山县申报的花灯戏项目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贵州省花灯剧团申报的花灯戏项目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的地方剧种

    贵州的地方剧种主要包括黔剧、侗戏、花灯戏、傩戏、阳戏、彩调剧、桂戏和皮影戏等。这些剧种各具地方和民族特色,是贵州重要的文化遗产。

    黔剧

    黔剧是流行于贵州省的汉族戏曲剧种,起源于贵州的曲艺扬琴 (文琴、贵州弹词),形成于1953年。黔剧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主要分布在贵阳、毕节、遵义、安顺等地。黔剧的代表剧目包括 《秦娘美》、《奢香夫人》、《搬窑》、《中秋月》、《月正圆》 等,这些剧目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

    侗戏

    侗戏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起源于侗族的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叙事歌) 和“嘎琵琶”(琵琶歌),并受到汉族戏曲的影响。侗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的黎平、榕江、从江等地,代表剧目有 《李旦凤姣》、《梅良玉》、《珠郎娘美》等。侗戏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傩戏、阳戏、彩调剧、桂戏和皮影戏

    这些剧种也广泛流传于贵州各地,各具特色。傩戏、阳戏主要流传于黔东南的侗族地区,彩调剧和桂戏则主要在从江和黎平两县流行。皮影戏作为一种古老的表演艺术,也在贵州有一定的市场和影响力。

    这些地方剧种不仅展示了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通过这些戏剧形式,外界可以更好地了解贵州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