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的课堂 暖身又暖心
水城区64所高寒地区农村学校实现供暖
![]() |
海坪小学学生在温暖的教室里上课。 |
![]() |
盐井小学校内供暖设施。 |
本报记者 李佳琪
六盘水市水城区地处云贵高原,属典型的高海拔高湿寒喀斯特地区,大部分居住区海拔介于1400米至1900米之间,最冷时气温达到零下6.5℃。
又是一年冬季,但这个冬天的水城区却格外温暖。随着冬季供暖工作的深入推进,目前全区106所海拔1500米以上高寒地区农村学校中,已有64所实现供暖,从校舍到教室,处处充盈着浓浓的暖意。
海拔1700米村小
装上了暖气片
小雪时节,走进位于水城区阿戛镇盐井村木房组的盐井小学,操场上的热闹欢腾没有因降温而冷却,教室里的琅琅读书声也没有因寒冷而颤抖。
“现在一到教室里,身体就暖和起来,写字也不会歪歪扭扭,还不用担心长冻疮了。”该校六年级一班学生孟伽羽一脸兴奋地说起这半个月来的感受。相比以前每天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穿着笨重行动不便,这个冬天会过得更加轻松和舒适。
在孟伽羽所在的班级里,记者观察到,学生们没有穿上厚重的衣服,也不再搓手跺脚或蜷缩着身子。他们专注于手中的课本,沉浸在与老师的课堂互动里,正常开展着各类学习活动。随机摸了摸几名学生的手,全都是暖暖的。这得益于教室两侧安装的暖气片起了作用。
海拔1700.4米的盐井小学是一所高寒点位的村级学校,每年从11月中旬到次年2月,这里持续受到低温凝冻天气影响,长达三四个月的日子里,以往学生们只能通过添衣戴帽、抱热水袋等方式防寒保暖。
“这个冬天注定不一样。”盐井小学校长黄彪感慨。今年8月中旬,该校冬季供暖项目启动建设,并在11月3日全部调试成功后正式投入使用。供暖范围涉及教室、宿舍、教职工办公室等,覆盖面积约4500平方米。“教室从早晨7点就开始供暖,即使外面气温降到零下,室内温度仍然保持在18℃左右。学习环境向好,学生们的学习面貌明显提升,这对后续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对此,盐井小学教师竺金燕深有感触,“以前没有供暖的时候,老师和学生只能靠多穿衣服来保暖。现在不一样了,大家回到室内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外套脱掉,再也不用戴着手套批作业、做教案了,幸福感满满。”
分阶段推进
逐步实现全覆盖
农村高寒地区学校供暖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事关教育民生保障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一直以来,水城区高度重视农村高寒地区学校冬季防寒取暖工作,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设施改造力度和安全防范力度,分阶段推进农村高寒地区学校供暖工程,逐步实现供暖全覆盖,确保农村学生冬天也能在温暖如春的舒适环境里学习。
2023年,水城区以海坪街道海坪小学为试点,建成全市首个农村学校供暖工程。据悉,海坪小学供暖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20余万元,采用“光伏+空气能+散热片”供暖方式。全校共安装供热主机5台、增压水泵和循环水泵6组、保温水箱32.5立方米以及暖气片160组,并于去年11月15日实现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师公寓供暖全覆盖。
“有了暖气片,孩子们再也不用受冻了。”在海坪中心学校校长谢传玺看来,供暖工程解决了困扰海坪小学多年的难题。这所学校海拔约2007米,一到冬天就变得“冰冰凉”。如今,18℃不仅温暖了教室,更温暖了全校师生的心。
海坪小学供暖工程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水城区探索农村高寒地区学校供暖模式开了好头。今年,全区在阿戛镇盐井小学、阿戛镇亮岩小学、杨梅乡杨梅小学及陡箐镇冷坝小学持续推进农村高寒地区学校供暖项目建设。基于市政暖通、天然气配套无法覆盖农村地区的现实情况,综合考虑建设成本、运行费用、节能环保等可持续发展因素,这4所新增学校均采用了“空气能机组+散热片”的供暖方式。
开辟“绿色通道”
跟踪供暖情况
水城区农村高寒地区学校供暖工程不光要行,更要行之有效,这意味着抓住实际需求的同时,做好后续保障工作也至关重要。
得知杨梅小学是水城区今年新增的4所农村高寒地区学校供暖项目之一,为确保供暖设施能够按时正常投入运行,南方电网水城供电局提前介入,不仅开辟了用电申请“绿色通道”,还为学校新增了630千伏安的变压器,全程协助完成供暖设施安装与调试。“我们还成立了保暖保供电小组,通过实时监控与现场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掌握学校供暖设施运行及用电情况,及时消除安全用电隐患,为该校师生过上暖冬保驾护航。”南方电网水城供电局杨梅供电所所长朱佳薪表示。
“今年实施的4所农村高寒地区学校供暖项目都已正式启用,从温度、时间、区域等方面来看,情况较为稳定。”六盘水领航未来教育投资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项目部负责人孔繁勃介绍,“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跟踪供暖情况,确保设施正常运行,为孩子们送去一个温暖的冬天。”
近年来,为推动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营造一个温暖、舒适、安全的教学环境,水城区筹集资金461.75万元,始终秉持先急后缓的原则,稳步推进农村高寒地区学校供暖工程,包括海坪小学在内的5所学校供暖面积达到16402平方米,受益师生291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