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4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12月04日 星期三 头版 -> 第A06版:文化 -> 穿越千年,大方漆器的“守”与“变”

穿越千年,大方漆器的“守”与“变”

2024年12月04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之八

高光友正伏案制作大方漆器。

大方漆器产品。

成套漆器产品。

    本报记者 周睿 聂建云

    奢香故里,乌蒙腹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极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和勤劳智慧的人民。

    在有着“中国漆器之乡”美誉的大方县,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正生于此、长于此。

    以漆为名,传工匠巧思与技艺;以器为系,承世代情怀与记忆。走进大方,走近漆器,聆听来自贵州彝族的千年佳音。

    循史

    上午10点,位于毕节市大方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大方县高光彝风漆器开发有限公司技能大师工作室内,一位瘦削但挺拔的男子正伏案描金填彩,他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光友。

    “方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荡起虎斑色,担起钓鱼钩。”近看,放置于木架上的各式器皿以黑、红、黄色为主调,漆色润泽生辉,极具民族特色和贵州风情的配色图案碰撞迸发出独特魅力,轻触其面,仿佛能感触手艺人饱含的情怀和心意。

    “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已有近2000年历史,其起源可追溯到东汉年间,制作工艺到明朝时成熟,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向朝廷进贡的‘方物’中,就有漆器珍品。其发展在清代达到顶峰,乾隆 《贵州通志》有记‘黔之革器以大定为最佳’,‘大定’就是‘大方’。”高光友说。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大方皮胎漆器获“银质奖章”,自此与仁怀茅台酒、玉屏箫笛并称为“贵州三宝”。

    1958年,国营大方县漆器厂成立,引进了台花、印锦、赤宝砂、薄涂彩绘、嵌蛋壳、台花着色等品种。除传统产品外,新增产品达200多种,产品实用而又美观大方,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远销日本、美国、意大利、比利时、新加坡等地。

    2010年9月30日,大方漆器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3年11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大方“中国漆器之乡”的荣誉称号。

    “大方漆器与别地的漆器相比有两大亮点,一是我们用特殊技巧处理牛羊等动物的皮做胎,硬度和张力更佳,也更经久耐用;二是我们的漆器花纹设计融入了当地彝族文化,具有贵州本地的民族特色。”在高光友看来,大方漆器不仅饱含手艺人的创意与灵感,更承载着人们的民族记忆和情感,也正由于此,才让它得以长久传承与发展。

    创新

    受父亲影响,高光友之子高俊、高焱两兄弟在耳濡目染下,也选择传承技艺,并进入公司分别在管理和设计两方面发挥自己的能力。

    如何让这项技艺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跟随潮流发展? 面对日益变化、进步的社会,两位85后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在漆艺学习中,学三年、做三年、帮三年,才算基本出师。先后有过2000多人次前来学习技艺,但由于漆的特殊性和个人情况差异,最终以此为生的仅几人。“由于大方漆器制作目前仍基本依靠人工,我们面临着缺乏人才、人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难题。通过校企联动,我们和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等高校合作探索机械代替部分人工环节的可能性。”高俊说。

    “我们也在尝试融合老的传统和新的文化,开发兼具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并适应于当代的文创产品,让市场更为广阔、产品深入群众。”高焱说。

    高光友认为,设计和工具的革新是必不可挡的趋势,“跟得上时代、跟得上群众的东西才能走出去让更多人看到并长久存续。”

    面对日益兴起的庞大旅游市场,大方漆器改进产品造型、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小件工艺品、纪念品,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大方漆器产品已发展到生产各种杯、盘、碗、罐、盒、瓶、壶、屏风、家具、玩具、漆画等。

    “大方漆器已经走过了千年,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它在新时代能迸发出更大的能量,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传承与创新,让大方漆器走得更远,走上更大的舞台。”高光友说。

    守正

    今年60岁的高光友于1989年进入国营大方县漆器厂装饰车间学艺,师承中国漆艺家杨少先先生,是大方漆器第六代传承人。2013年,在相关部门扶持下,高光友集合了一批民间漆器艺人,成立大方县高光彝风漆器开发有限公司,规模化开展漆器生产制作。除了生产,这里还定期举办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培训班。

    “大方漆器的制作有制漆、制胎、灰地、漆地、装饰五大步骤,其中又包含大量细节处理,像我手上这件定制漆器,就要经过六十多道工序,耗时6个月左右才能完成。”高光友拿起手中略大于头面的盆钵向记者介绍。

    大方漆器所用漆来源于漆树。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润、土壤肥沃疏松,为漆树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县内各地均有漆树分布。同时,这里的漆树所产生漆酚含量可达70%以上,漆酶活性大,品质优良。

    “俗话说,‘行百里割千刀才能得到一斤漆’,漆来之不易。”高光友解释,割出的生漆还需熬煮成熟漆,“熬煮的温度、时间也颇为讲究,稍有不慎就全部报废。”

    制胎则是制作器皿的外形。“以皮胎技艺为例,我们将优质干黄牛皮泡开后覆盖在器皿上展平,用小钉固牢,放在房子通风的环境自然风干成型。”

    “似石非石”的黄土打成粉末,经过高温蒸再打碎,即为灰,用生漆、黄灰按一定比例搅拌而成的浆糊状漆泥上灰地,静置干燥,细细打磨后重复数次。

    再用生漆反复髹涂,每一道等待干燥后打磨称为“漆地”,根据制作的产品不同髹涂次数也有不同。

    在装饰环节,手艺人们通过隐花、描金、嵌花、填彩等手法为器皿添加光彩。最后,用专门的面漆反复擦拭漆器推光。

    “要做好一件漆器,每个步骤都需要手艺人沉下心,就连大部分工具都由我们亲手制作。”经过数十道工序和至少几个月的制作,一件凝聚着手艺人心血与情感的漆器才得以面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论

    唱好自己的“名角”戏

    本报记者 王纯亮

    大方漆器是“贵州三宝”之一,大方彝族髹漆技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立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殿堂。历经千年的时光洗礼,大方漆器不仅保留了古朴的韵味,更在现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文化生机,成为当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重要推动力。

    从东汉的萌芽,到明朝的璀璨,再到清朝的鼎盛,大方漆器的制作工艺在历史的熔炉中不断淬炼,形成了独特的隐花技法和明光、印漆等工艺品种。这些技艺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对生活热爱的表达。大方漆器所采用的天然生漆,质地坚韧,色泽丰富,赋予了器物长久的生命力,使得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时间的痕迹,讲述着大方漆器发展的历史故事。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大方漆器不仅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为民众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助力乡村的繁荣。在这个过程中,大方漆器既要坚守传统,又要拥抱变革;既要发扬民族特色,又要适应时代需求。换句话说,就是仅有技艺的传承是不够的,大方漆器的未来走向更需要与时俱进。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非遗传承人高光友,不仅是传统技艺的守护者,也是创新的先行者。他带领团队用现代的视角和理念,赋予大方漆器新的设计理念和市场定位。在保持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不断探索机械技术的应用,以满足现代消费者对品质和效率的追求。同时,通过校企合作、走出去宣传等方式,拓宽大方漆器的知晓面和人才培养的渠道,确保技艺在守正中持续发展,得到创新。

    市场是检验艺术生命力的试金石,大方漆器的影响力早已超越国界。从20世纪50年代的海外热卖,到如今积极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也看到,大方漆器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逐步找到了平衡点,并自信地走了出去,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唱”好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的“名角”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阅读

    当仁不让堪称国粹的漆器,

    有着怎样的历史?

    如果说古琴、昆曲、园林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那么漆器、瓷器和丝绸当仁不让可称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国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其时间可追溯到八千年前,那时的先人就已经学会利用大漆来保护器物。在八千年左右的历史长河中,漆器的工艺不断地得到提高、种类不断丰富,其制作水平在明代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清代尤其是乾隆时期,更是达到巅峰。

    战国是漆工艺的第一个高峰

    中国是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在浙江萧山跨湖桥考古遗址中,已发现涂满漆的弓。该遗址年代距今八千多年,说明那时的先民就已经认识到大漆的利用价值。在八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从考古发现和流传至今的文物来观察,中国古代漆器发展史上出现过两次高峰,第一次始于战国,延续至西汉,第二次始于唐宋,在明清之际达至巅峰。战国、秦汉之时,古人尚未掌握制瓷技术,漆器一度是日用生活的主流用器,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东汉之后,瓷器价廉质优的优势逐渐显现,漆器的制作规模和使用范围则随之衰退。但是,漆工艺的发展却并未停止,而是朝着艺术品、奢侈品的方向发展。即便瓷器已完全取代陶器、青铜器、漆器成为中国日用器皿的绝对主流之后,漆器依然种类日益丰富,做工用料日趋考究。

    从出土情况看,早在商周时期,髹漆技艺就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由于深埋地下多年腐蚀严重,至今尚未发现一件完整漆器,但我们依然能从考古发掘出的残件当中,窥见当时技艺的水平。

    秦汉之时,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带动手工业蓬勃发展,是中国漆器繁荣兴盛的时期。该时期的漆器出土遍布全国,甚至域外的朝鲜和蒙古国都有考古发现。

    官府作坊出品的器物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 《礼记·月令》 ) 的成品检验制度,贵州清镇西汉晚期墓葬出土1件漆盘,铭文61字,记录了产品名称、容量,生产机构、时间,各道工序操作者。生产的专门化和分工的细密化,极大地促进了漆器产量和质量的提高。除了技艺上的提升,漆器在实用设计上也日趋完善,日常用具更加地贴近生活讲求实用。

    元代皇家贵族似乎对漆器的兴趣不大

    进入东汉,漆器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少,装饰手法也趋于简单,整体式微之势明显,这与瓷器的兴起有着直接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漆器依然不振。当时佛教盛行,用夹纻胎工艺制作的佛像中空轻便,常被用来车载人抬,游行于街市。隋唐开始,陶瓷器物完全取代漆器成为日常生活使用器皿,漆器的生产规模也随之缩小,但是,漆工艺却没有停止发展,追逐华美成为时尚。

    入宋后,伴随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发展,民用漆器逐渐兴盛,杭州、温州、福州等地皆以制作漆器著称。

    元代,整体艺术风格虽然追求华贵,但皇家贵族似乎对漆器的兴趣不大,宫廷依然使用素髹漆器,与民间的区别仅在于官方专属的红色和“内府官物”铭记上。1980年北京延庆发现元代窖藏文物,其中一件朱漆光素圆盘底部有三行款识,中行“内府官物”。

    时至今日,我国宋元漆器在日、韩等国奉若至宝。

    明中后期漆器工艺的发展空前繁荣

    明代是我国漆器工艺发展继战国、秦汉之后又一个黄金时代。

    尤其是到了明中后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漆器工艺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当时的漆工艺已经达到了“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地步,即品种已经多到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

    不过,从文献和流传实物来看,宫廷当中更加喜爱使用雕漆和戗金彩漆这两个种类的漆器。

    永乐十八年 (1420),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为了营建紫禁城,他召集天下能工巧匠会集北京,制作器物也是不惜工本。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漆器制作的鼎盛时期。清宫内务府下属的造办处负责宫廷器物的制作,其下有专造漆器的“漆作”。为了追寻更高超的技艺和低廉的成本,宫廷还经常发送图样到地方制作。在漆作和地方高手的共同努力之下,清宫漆器几乎无一不精、无巧不施,各种各样的造型,惟妙惟肖的质感和效果,无奇不有,令人眼花缭乱。

    明清的民间漆器制作也很兴旺发达,清朝文人书房之中,各种漆器用具仍然崇尚雅致,砚盒、臂搁等文玩依然以素髹为主。

    明清两代,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还有漆艺的进步,再加上明清宫廷对奢华生活的要求,使得大量巧夺天工的漆器被制作出来。现在,这些珍宝多数为故宫博物院收藏,虽经历岁月的洗礼,却风采依旧,成为历史馈赠给今天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