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一小:
以“百年沉淀”为笔,绘出教育新图景
![]() |
校园文化墙。 |
本报记者 郑青
在赤水河畔,有一所历经百年风雨,却始终坚守育人初心的学校——赤水市第一小学。始建于1905年的它,原名怀阳高等学堂,犹如一位智慧长者,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下深厚的历史底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梦想,绽放出独特且耀眼的文明之花。
踏入赤水一小的校园,那棵由首任校长谢灵阶亲手栽种、已有百余年历史的黄葛树,宛如一位忠实的守护者,静静伫立,见证着学校的沧桑巨变与蓬勃发展。它不仅是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更承载着学校“善守善新”的精神内核,如同这棵树扎根土壤稳步成长一般,学校百年来坚守教育阵地,历经时代浪潮洗礼,初心不改。
从怀阳高等学堂到如今的赤水市第一小学,校名更迭,校舍翻新,但校址从未变动,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将其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119年的漫长时光里,无数师生穿梭于校园的回廊与教室,传承着知识与希望,让这所百年老校愈发沉稳且充满韵味。
校园内,文化墙宛如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一砖一瓦、一幅幅画面都镌刻着曾经的辉煌与奋斗;荣誉馆中,奖杯、奖状、证书琳琅满目,闪耀着师生拼搏的光芒,积淀成独有的深厚底蕴。
校长陈其林感慨道:“百年历程,是沉甸甸的责任,更是源源不断的动力,激励着我们传承先辈之志,续写教育辉煌。”这份深厚底蕴,仿若肥沃土壤,滋养着“善”文化在此生根发芽。
赤水一小秉持“扬善兴学,育善树人”办学理念,恰似在教育的茫茫大海中树起鲜明航标,以“善”为舟楫,渡学生至理想彼岸。“止于至善”的质量观,着眼学生长远、多元发展,从知识积累、品德塑造到能力培养,全方位为学生的未来奠基,绘就一幅绿色、均衡的教育蓝图。
“积善成德”的德育理念深入人心,老师们深知言传身教之重,从日常问候到课堂互动,从校园活动到校外实践,将品德教育融入点滴。清晨校门口的一声亲切问候,课堂上鼓励同学发言的真诚掌声,都蕴含着善的传递。不仅在校园内,还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养老院陪老人聊天、参与环保公益活动,身体力行践行善举,让善良、正直等美好品德如涓涓细流,淌入学生心间。
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第一名”,尊重每个孩子独特天赋与个性,挖掘潜能、因材施教,为热爱艺术的孩子提供展示平台,对数理思维突出的孩子拓展竞赛机会,助力他们绽放属于自己的花朵。“教学相长,至真至善”的教学观,则让课堂成为师生携手探寻真理、涵养善性、追求美好的活力场域,老师与学生平等探讨问题,在思维碰撞中共同升华。
在管理层面,学校管理团队精心擘画,秉持“求精求细、惟真惟实”理念,凝聚多方力量。支部发挥引领“头雁”作用,校长把控办学“航向”,工会凝聚师生“人心”,三方协同,精细运作目标设定、过程把控、成果验收各环节,环环相扣、紧密扎实。家长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教代会组成的“三会”监督防线,搭配校长信箱、校务公开等亲民举措,广纳师生、家长建议,让管理有温情、显公正,筑牢“善”教育制度根基。
正如学校党总支书记洪峰介绍:“我们通过精细管理,打造一个公开透明、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保障善教育能稳稳落地、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