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医药文化、国防教育、心理育人
遵义医专构建思政育人新格局
![]() |
学校国防教育思泉班开展“战地救护”技能训练。 |
特约通讯员 张武晓 邬如国
近年来,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在构建“1234”育人模式,推进“一二六六”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模式建设以及心理育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聚焦“中医药文化”构建思政育人新形态
遵义医高专把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从平台搭建、完善体制机制、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活动改革等多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一岗双责”同心同步抓、各部门各负其责、全校教师“共商共研共建共享”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工作格局,探索形成了“一核二融六入六进”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创建模式,推动中医药文化入教材、入课程、入课堂、入头脑、入生活、入活动,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文化认同。
搭建平台载体,聚力文化传承。学校搭建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教育平台和传播志愿服务平台,“请进来”“送出去”两手抓,开辟中医药文化育人新途径。打造中医文化馆、中药标本馆、中医药文化体验基地等,为学生和社会公众提供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体验和学习机会。积极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承的活动体系、基地和资源,与学校附属医院 (遵义市中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等共同成立了“岐黄班”“杏林班”建制班,编写校本中医经典诵读读本、中医保健知识手册、中医急救知识手册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本课外读本,面向周边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开展中医药文化师资培养以及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
聚焦“国防教育”开辟思政育人新路径
遵义医高专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积极探索“三双三新”做法,即“双带头、双技能、双走进”,以“国防教育思泉班”为载体,各系部多部门跨界合作,将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开辟职业院校思政育人跨界新路径。
实施“双带头”育人,激发红医铸魂“新动能”。遵义医高专结合地域红色资源和党史军史教育,在师资、校本教材以及宣讲队伍打造方面发力,搭建“三位一体”育人平台。
实施“双技能”育人,打造素质提升“新引擎”。一是学好医学特色技能。遵义医高专坚持打造“培养即能实战”的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夯实。通过模拟战场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实战能力。二是培育心理互助技能。作为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遵义医高专不仅重视学生卫生健康高素质培养,还重视学生心理互助技能提升。
实施“双走进”育人,开创军民共建“新局面”。为提升思政育人成效,遵义医高专结合国防教育特色开展了学生走进军营和军人走进校园系列活动,一方面学生走进军事训练场,开展实战训练、役前训练等,另一方面社会退役军人到校接受继续教育,就业创业能力进一步提升。真抓实干出实绩,近年来先后有500余名学生应征入伍,学校连续6年超额完成征兵任务。
聚焦“心理育人”打造实践育人新高地
培制“心理育人与五育并举结合”稳定剂。
一是以德育心,深化“心理嘉年华”品牌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明大义、守公德、育心理。二是以智慧心,创新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入学教育,引导学生重学识、增本领、慧心理。学生参与度高,反映效果良好。三是以体强心,开展丰富多彩、彰显贵州特色的阳光体育运动,形成“一校一品”学校特色。引导学生强身心、健体魄、强心理。四是以美润心,通过扎染、拓染、绘画、制作等活动让大学生与花草、自然、自我开展亲密互动,释放压力,调节情绪,改善心情,促进理性平和,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润心理。五是以劳健心,举办“培心花园”实践活动,校园内划定了6个培心花园,组织学生参与到培育劳动中来。引导学生悟劳动、爱劳动、健心理。在学生满意度调查中,一般满意及以上达95.14%,有77.08%的学生表示愿意再次参加。心理育人与五育并举结合初见成效。《“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贫困生心理扶贫实施路径探究》获2024年贵州省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另获“黔心相聚·携手同行”贵州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评比大赛二等奖,“为心赋能·育见美好”心理微课比赛高校优秀奖。
未来,遵义医高专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不断探索和完善思政教育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