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特色教育强省建设
![]() |
本报记者 郑青 肖知潞 任伟 罗欢 王军 潘国虎 侯帮虎 杨凯
全省教育大会的召开在我省各高校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师生深受鼓舞,大家纷纷表示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大会精神上来,加快推进特色教育强省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主业+特色”,当好排头兵
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肖远平:
贵州师范大学将牢牢把握全省教育大会提出的“推动省内师范院校坚持‘主业+特色’加强教师培养”的重要精神,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聚焦教师教育主业,培育未来卓越教师,助力贵州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当好贵州教师教育排头兵;围绕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争创“双一流”师范大学,为贵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贡献教育力量。
聚焦“一老一小一家庭一社区”,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李华荣:
作为一所以幼儿师范教育人才培养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学校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六大幼专”建设,聚焦“一老一小一家庭一社区”,积极探索学校办学发展转型之路,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四新”主目标,紧扣“四化”主抓手,在推动“强省会”中贡献贵阳幼专力量。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翟理红:
贵阳幼高专作为一所融入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特色高职院校,我们将深刻把握教育强国建设要求,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特色教育强省的目标,以大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聚焦“一老一小一家庭一社区”服务需求,积极探索学校转型发展新路径,积极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教育服务体系,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努力培养更多瞄准职业技术领域、扎根祖国大地的时代新人
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负责人 滕湉:
贵州水职院始终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以“五个坚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强化整体设计、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资源、用好实践课堂,着力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政类活动”的课程育人体系,着力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学院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群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重要突破。今后,学院将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持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以教育家精神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更多瞄准职业技术领域、扎根祖国大地的时代新人,为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水职院力量。
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杨仕坤、李远凤: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不仅注重理论知识传授,更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进一步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让思政课更生动鲜活。同时加强家校协作、社会协同,形成教育合力,真正落实立德树人工程,为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贡献力量,努力践行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赋予的神圣使命。
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我始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在未来的工作中,将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以更高的要求、更务实的举措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以实际行动为推动贵州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服务贵州战略性产业集群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樊铁钢:
大会绘蓝图、指方向、明举措,催人奋进、振奋人心。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国家新“双高计划”申报和职业本科设置为抓手,围绕“一个引领、三个服务、五个轻工”的特色发展目标定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和特色教育强省建设贡献轻工力量。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武斌儒:
学院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深耕轻工,融入贵安,服务贵州,开放发展”的办学定位,瞄准产业发展需求,打造服务贵州战略性产业集群及特色轻工业高端领域的高水平专业集群,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为服务国家战略和贵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任世晟:
学院将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系统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完善“十大育人”体系,优化“五育并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成长奠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锚定特色教育强省目标,坚持“小而精、专而特”办学思路
贵州财经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谭征宇:
作为一所公办职业院校,我们深感重任在肩、使命当前,全院教职工生将锚定特色教育强省目标,用心用情用力,抓好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
近年来,学院坚持“小而精、专而特”的办学思路,构建了以数字财经专业群为主体、智慧商贸专业群为骨干,财政金融系、统计与信息系、人文艺术系三系专业为支撑的“一主体一骨干三融合”专业 (群) 架构,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400余项。
紧扣“工业强省”“四区一高地”“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建设方略,不断加强政治建设。以助力人的成长为中心,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特别是做好大学生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要强化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的定位,稳步推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紧盯思政教育这个“中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厚植教育家精神。
还要强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以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遵循,把企业引进学校、把学校延伸到企业,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提供强有力支撑。
加强校企合作,让职业教育真正“香起来”
贵州建设职院纪委副书记 周勇:
作为学院纪委副书记,深感监督保障执行任务艰巨且关键,在资金流向、项目招标、资源分配环节,要前置“监督哨”,严防“跑冒滴漏”,确保教育经费用在“刀刃”上。师德师风作为教育基石被着重强调,为纪检监督明晰重点。在日常工作中,要强化监督检查机制,盯紧教师评聘、职称晋升、教学管理端口,纠治学术不端、违规从教等乱象,助力打造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让优良师德师风为贵州教育铸魂。同时把监督贯穿教学、管理各环节。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里,学院纪委必倾全力,护航莘莘学子成长、教育健康前行。
贵州建设职院建筑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 杨雪晴:
全省教育大会上,职业教育成焦点。企业盼加强校企合作,让人才更契合需求。师生热议提升职校师资与实训条件,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社会则期待破除偏见,让职业教育真正“香”起来,助力经济发展。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提升职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贵州交通职业大学党委书记 王昌林:
大会聚焦加快推进特色教育强省建设,为我们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贵州交通职业大学将坚定“筑路意志坚,扛起大道上青天”的办学意志,弘扬新时代交通精神,加快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围绕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科研攻关。着力构建适应新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提升职业教育支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围绕师德师风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重点,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用好中国-东盟交通职业教育联盟等平台,助力职教“出海”。
贵州交通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刘正发:
本次大会为贵州教育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吹响了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号角。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探索职业本科办学规律,结合交通强国战略、贵州区域经济发展、“六大产业”“四新”“四化”战略等服务需求,持续优化、规划学校专业 (群) 布局,集中力量发展优势特色专业,聚焦“国之大者”,服务“省之大计”。
为加快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熊世桓:
全省教育大会为我们做好新时期高等教育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引,为加快推进特色教育强省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提供强有力支撑。下一步,学校将全面学习好、宣传好、贯彻落实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把握好教育强国“六大特质”“八大体系”和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正确处理的“五个重大关系”,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全面对标抓好落实,为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贡献更多黔南师院力量。
为中国式现代化贵州高等教育实践贡献遵医力量
遵义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刘建国:
遵义医科大学将锚定特色教育强省目标,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贵州高等教育实践、卫生健康实践贡献遵医力量。持续推进“一个中心、两项工程、三项改革、四大平台、五大计划、十大体系”为支撑的校级育人模式建设,将“三全育人”落实到教学管理各环节。着力激发科技创新创造活力,以改革动能促进科技自强。深入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医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走好医学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以改革伟力筑牢育才高地。以新医科建设为引领,分类推进基于岗位胜任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医学教育创新与发展,着力拔尖型创新人才培养。
答好时代课题,成为高质量发展生力军
贵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石培新:
贵州师范学院将坚持“主业+特色”办学思路,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育强省、师院何为”的时代课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教师教育主责主业,按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要求,健全面向学科前沿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力构建教师发展培训体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和建设教育强省的新征程上,努力成为全省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师资培养的主阵地、科技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贵州师范学院校长 韦维:
贵州师范学院将持续以奋进之姿、务实之行,主动肩负做强高等教育“龙头”、夯实基础教育“基点”双重任务,牢牢把握教育的三大属性,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创新实践。坚持构建“师范+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具有师范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科专业人才。坚持聚焦我省“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东数西算”等重点产业,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等理工类学科发展。深化科研组织模式改革,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断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提供强有力支撑。
以红色文化育“红心”青年,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遵义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陈治松:
学校将深入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耕红色沃土,赓续红色血脉,培育“红心”青年。加快实施“1234”发展思路,遵循“适应社会需要”办学理念,“擦亮师范教育底色,打造服务产业标杆”两个重点,实施“人才聚集、资源聚合、治理优化”三大战略,打好“扩硕、升大、强师、助推产业”四大攻坚战。聚焦全省战略需求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化教育教学和教育评价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校特色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新篇章贡献力量。
遵义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刘肇军:
在学科专业优化上,学校将紧密对接“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一图三清单”等省市发展战略需求,聚焦区域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学科集群凝练工程”和理工科强化行动,以学科链对接产业链,一体化推进“学科-专业-平台-团队-项目-成果”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将红色资源融入“十大”育人体系,放大“红色+”乘数效应,不断彰显培育“红心”青年的特色优势。在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通过搭建平台、拓宽渠道、就业指导等一系列就业服务“组合拳”,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吹响冲锋号
六盘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周斯弼:
紧紧围绕大会精神,立足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实际,吹响以改革促发展的嘹亮冲锋号。全力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确保如期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一是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紧围绕六盘水市的首位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进一步落实“理工科学科专业建设强化行动”,把六盘水师范学院建设成为以师范为底色、以理工为主体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二是以改革创新激发办学活力。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配套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管理革命、学风革命、课堂革命,在思政引领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培养上探索新路径、新方法。三是在重点学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争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相关学科建设,突出煤炭开采和加工利用两个重点,持续开展有组织科研,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力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举全校之力推进“申硕”工作,力争“十五五”时期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六盘水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程绪权:
六盘水师范学院将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聚焦贵州“六大产业基地”和“富矿精开”战略部署,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形成与六盘水和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产业、企业需求调研,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不断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确保立德树人成效;持续深化科研改革,开展有组织科研,针对社会需求、企业生产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将企业生产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作为研究课题,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答好“强国建设、师院何为”时代课题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丁湘梅: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将把牢办学正确政治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认真回答好“强国建设、师院何为”的时代课题。牢牢抓住上划“省管”历史机遇,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紧扣人才、学科“两翼”,强化学者培引、学生卓育、学科提升、学术攀登“四个支撑”,着力推进人才强校、学术兴校、质量立校、改革树校、和谐稳校“五大工程”,全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奋力建成“区域特色鲜明的民族师范性教学应用型大学”。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杨欢欢:
建设特色教育强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担当有为上下功夫。全省教育大会的召开,对标教育强国“六大特质”,为我们锚定了特色教育强省的目标。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自觉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在贵州省实施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中不断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基础,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引导青年学习立大志、展宏图,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青年学生,为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探索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铜仁学院党委书记 朱克乾:
要强化学习悟精神。我们将多形式、多方式深入学习领会全省教育大会精神,通过党委会、理论中心组学习研讨、宣传宣讲、“三会一课”等渠道强化学习宣传,准确把握大会精神实质和各项工作部署,科学谋划学校发展战略,指导学校高质量发展。
要担当作为抓落实。我们将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聚焦巩固教育事业重要支撑,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聚焦激发教育发展动力活力,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学校办学竞争力,为贵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铜仁学院的智慧和力量。
铜仁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石维:
铜仁学院将认真贯彻落实好大会精神,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改革创新发展为导向,抓住改革的“重头戏”,聚焦学科建设关键,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探索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持续推动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级,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笃行致远、惟实励新,以奋进之态为加快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更大贡献。
探索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力争建成省级“双高”校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彭光明:
作为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聚焦培育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目标任务,扎根民族地区,坚守立德树人,以创建省级“双高”校为抓手,积极争取支持,整合行业、部门、企业、科研院所等校外资源,探索“五力耦同”办学模式的框架,系统谋划,细化措施,成果导向,贡献为要,推进人才培养与“就业+专业+产业+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着力培养技术为本、能力为重、匠心卓著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力争在“十五五”时期建成省级“双高”校,走出民族职业院校办学特色新路径。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李光武:
学院将结合校情实际深入思考谋划,抢抓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以省级“双高”校建设为抓手,立足赋能乡村振兴和助推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坚持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新思路,明确办学定位、优化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凸显自身办学特色;持续深化内部改革、持续提升治理效能,积极探索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路径,坚持开放办学、融合发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培育发展地方新质生产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