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誉为“诗词的女儿”、中国诗词“摆渡人”——
叶嘉莹:掬水月在手
![]() |
上世纪50年代,授课的叶嘉莹。 |
![]() |
![]() |
叶嘉莹以第一名成绩从辅仁大学毕业。 |
![]() |
叶嘉莹先生与贵州小同学接力读诗。 |
![]() |
贵州张宇翔同学接力叶嘉莹先生读诗。 |
![]() |
贵州杨春婷同学接力读《迦陵诗词稿》。 |
![]() |
叶嘉莹与南开大学幼儿园的孩子们。 |
2024年11月24日,被誉为“诗词的女儿”、中国诗词“摆渡人”的叶嘉莹先生逝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号迦陵,女,1924年出生于北京,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曾任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叶嘉莹主要从事古典诗词教学、研究和推广工作,曾获得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4中华文化人物,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中国政府友谊奖,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父亲教认字,伯父教写诗
1924年,吕碧城41岁,林徽因21岁,萧红13岁,张爱玲3岁,而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里,叶嘉莹刚刚出生。
叶家家世显赫,大门上就写着“进士第”三个大字。
还是一个小不点的时候,叶嘉莹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认字。
遇到多音字,父亲就告诉她读音,然后引经据典,将意思讲给她听,年幼的叶嘉莹,虽然对有些话不是很理解,但是父亲治学的那种态度,却被她记住了。
这种治学态度,影响了叶嘉莹一生。
父亲教她认字,伯父鼓励叶嘉莹写诗作词。
叶嘉莹说过:“我喜欢读诗、写诗,主要是受了伯父的影响和培养,在我学习文言文的同时,伯父就经常鼓励我写一些绝句小诗。”
等她11岁的时候,伯父让她试着写诗,因为没有其他的生活体验,家里庭院的景物,就成了她写诗的主要题材。
最痛苦时,诗歌拯救了她
1941年,17岁的叶嘉莹进了大学。
同年9月,叶嘉莹的母亲去世,从此,一家人生活的担子,就落在了她的身上。
她没有捶胸顿足,可是写下的 《哭母诗》 里,字字含泪,句句带血。
“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
“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
一连八首,句句伤心,可是她还要为母亲送行,她一下子从一个孩子变成了一个大人,她是长姐,要照顾两个弟弟,幸好,她还有慈爱的伯父伯母,她还有可以疗伤的诗词,她还可以继续读书。
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中学国文教师,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
后来,经人介绍,她认识了在海军学校教书的一个男子,这个男子是赵钟荪。
随后,他俩谈起了恋爱。
1948年,叶嘉莹结婚了,没有轰轰烈烈的婚礼,只是两家人简简单单吃了一顿饭,照了几张结婚照。
1948年11月,叶嘉莹随丈夫去了台湾,在彰化女中教书,还生了个白白胖胖的女儿。
可是人生无常,女儿4个月大的时候,丈夫因为思想问题被抓了,家也被抄了,写的诗也被拿走了。
叶嘉莹也因此丢了工作。
1950年9月,她终于找到了工作。
由于出色的教学工作,叶嘉莹越来越有名,成了各大高校哄抢的对象,台湾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都邀请她。
她成了第一个在台湾电视上讲古诗的人,也在教育电台广播讲过“大学国文”。
三年后,丈夫出狱,一家团圆,但好日子还是没来。
再次相见,赵钟荪已经变了,他性情大变,动不动就发脾气,而且不求上进,整日游手好闲,一家人的生计,全赖叶嘉莹教书换来。
第二个孩子出生的时候,丈夫还是不管不顾。
为了活着,她必须出去,于是,产后不久,她就回学校教书,生活的苦难,她甚至想过一死了之,可是,她放不下女儿。
最痛苦的时候,诗歌再一次拯救了她。
诗歌成了困难生活的慰藉,她写诗,苦难就被写出来了,生活就被写出来了,心中的情绪写出来了,人也就随着有了力量。
把中华诗词魅力传到国外
在不少往来台湾的西方学者眼里,叶嘉莹就是古典诗词的代言人。
1966年,叶嘉莹受邀到美国讲学。
那一年,她42岁,可是之前都没有用英文上过课,为了讲好一堂课,她捧着字典学习,从最初的磕磕巴巴上完一堂课,到后面越说越流利。
中华诗词的魅力,被许多外国学子从叶嘉莹先生嘴里感受到。
在她的回忆里,那是她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时光。
1969年,叶嘉莹在加拿大定居,并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1976年,两个女儿都已经结婚了,她也年过半百,辛劳半辈子,生活总算有了一点安稳的样子,可是就在那一年,她的大女儿因为车祸去世。
女儿的意外去世,给了叶嘉莹极大的打击。
她一边默念自己为女儿写的诗,一边感受命运的强悍无情,她的心,在诗词之中得到抚慰。
大悲大痛之后,她却突然想通了一件事:
“之前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我有一个更广大的理想。”
这个更广大的理想就是:回到祖国去教书!
1978年春天,叶嘉莹在温哥华的家里写了一封信,她申请回国教书。
不久后,叶嘉莹收到回音,同意她回国教书,并把她安排在北京大学。
后来又到南开大学任教。
卖掉房产,捐款3000多万
1979年春,她在南开大学开始了回国讲学的第一课。
叶嘉莹在南开大学讲“汉魏南北朝诗”,每周两次课,每次课两小时。
叶嘉莹上课,她选择顾随式的上课方式,不拘泥于课本,想怎么讲就怎么讲。
在她的讲解下,诗词妙趣横生,一个个意象好像活过来一样。
她的课上,教室坐得满满的,坐不下了,有人就站着听课。
叶嘉莹带领学生们踏上了一场如痴如醉的中国诗词之旅,为中国高等学府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此后,她在各大高校讲授诗词,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太平洋两岸。
几十年的时间,她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将诗词之美传递给了无数人。
著名诗人席慕蓉听了她讲课,赞叹道:“听老师讲课时,觉得老师是个发光体。”
1990年,叶嘉莹从不列颠哥伦比亚 (UBC) 大学退休了。
可是对于她来说,只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得知她退休,国内很多大学都抛出了橄榄枝。最终,她决定留在南开大学。
2015年,叶嘉莹定居南开园。
晚年,叶嘉莹卖掉两处房产,加上她自己的积蓄,一共捐款3500多万元,成立了“迦陵基金”。志在全球弘扬中华诗教,把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诗词传播到世界各地。她曾表示,要尽自己的全部力量让中华诗词的精髓永远传承下去。
93岁那年,叶嘉莹不顾身体演讲,其中一句说:
“我的心头还有一点火,我愿意把这火继续传下去,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叶嘉莹与贵州孩子接力读诗
寄语“挥彩笔写江山”
由中宣部出版局指导,人民日报文化时间工作室、人民网移动中心、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共同发起的“乡村伴读计划”活动中,叶嘉莹曾与贵州小朋友一起接力读诗。
时年97岁的叶嘉莹,作为乡村伴读人,与当时贵州纳雍县董地苗族彝族乡中心小学五年级 (1班) 张宇翔同学,纳雍县维新镇雄块小学六 (1) 班杨春婷同学,接力读 《迦陵诗词稿》。
叶嘉莹对贵州的小同学说,“希望小朋友,不只是读诗,你们也要能够学会写诗,就会对中国诗歌的教化有更深、更进一步的理解。祝愿小朋友学诗有成。”
同时,叶嘉莹还寄语大山里的孩子“挥彩笔写江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阅读
撰文鼓励孩子们从小背诵古诗词
2017年,叶嘉莹先生登上 《朗读者》舞台,诉说自己的故事。
她曾撰文鼓励中国孩子们从小背诵古诗词:“小孩子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的时候,此时,即使他不能理解,只要先背下来,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智慧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
她曾在讲座中如此说道:“我跟诗词结了不解之缘,诗真是情动于衷而行于言,如果我们看古代的诗人,像李白、杜甫、辛弃疾,如果你懂得他们的道德,真是让人感动,在这样的自私、邪恶的、充满战争的污秽的杂乱世界之中,你看到有这样光明俊伟的人格和修养,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我之所以90多岁还在讲,因为我觉得我既然认识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这么多美好、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我应该让下一代的人能够领会、也能够接受。如果我不能够传输给下一代,是我对不起年轻人,对不起古人,也对不起师长。
“我平生经过离乱,个人的悲苦微不足道,但是中国宝贵的传统,这些诗文人格、品性,是在污秽当中的一点光明,希望把光明传下去,所以是要见天孙织锦成,我希望这个莲花是凋零了,花也零落了,但是有一粒莲子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叶嘉莹诗选
对窗前秋竹有感
记得年时花满庭,
枝梢时见度流萤。
而今花落萤飞尽,
忍向西风独自青。
写这首诗时,叶嘉莹大约11岁,开始跟伯父学着作诗,因为没有其他的生活体验,庭院中的景物就成了写诗的主要题材。夏天的时候,满院子都是花,常常能看见萤火虫在花的枝叶上飞过。可是到了秋天,花草全都黄落凋零了,只剩下竹子依然茂盛。“看看你所有的同伴都凋零了,你怎么忍心自己一个人还青翠依然呢?”
冬日杂诗 (其三)
尽夜狂风撼大城,
悲笳哀角不堪听。
晴明半日寒仍劲,
灯火深宵夜有情。
入世已拼愁似海,
逃禅不借隐为名。
伐茅盖顶他年事,
生计如斯总未更。
作于1944年冬。北京。
第一句是写实,呼啸的北风吹得好像大地都要摇动了,那是胜利的前一年,也是抗战最艰苦的一年。傍晚至深夜,能听到日本人在街道上喝醉酒唱着歌,开着卡车呼啸而过,所以说“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当时已经是抗战的后期了,有时有一些好消息传过来,但是毕竟战争还没有结束,我们仍然承受着苦难,所以说“晴明半日寒仍劲”。我希望我们年轻人记住:我们的国家曾经有过这样的苦难,如果我们不奋发图强,苦难还会再来。
尽管外面是这样的战乱,但是我在沦陷区中关在自己的房间,还有一盏煤油灯,还有一炉火,我就还有光明还有温暖,我也就还有希望,所以说“灯火深宵夜有情”。后四句是说你身为人活在世界上,就该为人类做一些事情;你要做事就会有责任,就会有人批评指责;你要有这种担当和牺牲的精神,你的心必须要有一定的持守。
赠故都师友绝句十二首 (其十二)
构厦多材岂待论,
谁知散木有乡根。
书生报国成何计,
难忘诗骚李杜魂。
作于1979年。天津。
这是叶嘉莹第一次回国讲学时所写的一首绝句,与南开大学的情谊也就是从那一年春天开始建立起来的。
本报记者 杨杰 综合人民网、每日轻读书、南开大学新闻网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