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头版 -> 第A06版:校园 -> 白云九中:快乐排球“打”出了名堂

多次夺得全市第一

白云九中:快乐排球“打”出了名堂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白云九中校队队员和其他学生一起打排球。

饭后学生们打排球。

    本报记者 岳端

    从2021年首次参赛,到2023年连续3年蝉联贵阳市市级中小学排球比赛男子第一,女子排球队两次摘得市级排球比赛桂冠,建校仅5年的白云九中,靠排球在贵阳市“打”出了名堂。

    从排球社团初成立到成为一项风靡校园的体育运动,在排球文化的浸润下,白云九中的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强健的体魄,还有昂扬向上的少年精神气和难忘的中学记忆。

    排球风靡校园

    中午12点,下课铃声准时响起,身着校服的人群从教学楼涌向食堂。正是午饭时间,几个手持排球的身影却逆着人流的方向汇集到排球场上,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他们脚下是一块水泥篮球场,中间拦上球网,就成了排球场,场地的简陋没有影响他们打排球的兴致,发球、拦网、传球、扣杀……几个孩子配合默契,一气呵成。

    九(七) 班学生王梓存是其中个子最小的一个,也是排球场的常客。“每天中午来练排球,雷打不动。”身体素质不够又是九年级的他无缘排球社团和校队,却丝毫阻挡不了他对排球的热爱。“我喜欢扣球的感觉,爆发的一瞬间,很爽!”为了提高排球技术,放假时他还会专门找来教学视频,反复钻研。

    到了饭点不吃饭,先打球,白云九中副校长、学校排球社团创始人陈利俊对这样的场景早已见怪不怪,“排球场有4个,天气好时还要排队呢!”

    白云九中位于白云区城乡交接的地方,建于2019年,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全校约1600名学生有一大半住校。对住宿生而言,午休前的40分钟和晚自习前的一小时,是他们最期待的活动时间,而排球是所有体育项目中的“人气王”。

    2020年,白云九中成立排球社团,从社团中选拔训练队,又从训练队中选拔出校队,最多时有6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社团,但起初,他们中许多人还未曾深刻领会过排球这项运动的魅力。

    2021年,白云九中首次组织排球男队参加全市第十一届中小学生运动会,便在排球项目中斩获第一名,次年,排球女队首次参加贵阳市第十四届运动会排球项目同样夺得冠军,男、女两队此后连续多年在市级比赛中取得佳绩,“男队只要参加市级比赛都是冠军。”陈利俊说。

    每次比完赛,学校都会将比赛视频在操场大屏播放,也会将精彩画面剪辑成短视频推送到学校办公群与校队家委群。傲人的成绩,激发出学生们强烈的自豪感和对排球运动的崇尚,越来越多学生爱上打排球,每当学校有排球比赛时,围观学生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加油声响彻校园上空。

    排球在白云九中火了,陈利俊不得不想方设法在校园“挤”出新的场地。室内篮球场被改成了排球场,足球场两侧的绿荫地被画上了白线,露天的篮球场也被改造成了篮球、排球两用场地。学校经费紧张,陈利俊自己掏钱买了油漆、球网和球柱,也会嘱咐同学们爱护排球场卫生与设备。

    “排球是一项大众运动,非竞技状态下,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不是那么高,不论男女老少,个子高矮都可以搭队。”陈利俊说,学生们在排球中纯粹地享受着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而“快乐”排球,就是学校开设这项运动的初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每周四下午5:00,是白云九中的排球社团时间。训练场上,孩子们反复练习垫球,伴着排球上下弹跳,手腕渐渐泛红,“一、二、三……”他们一边垫球,一边数着数。

    “垫球是排球基本功,也是训练中最艰难的环节,因为过程非常枯燥。”陈利俊说:“不同于篮球和足球,排球一旦触地就会丢分,是一项容错率特别低的运动,所以必须要有很扎实的基本功来保证球不会落地,不会影响团队发挥。”在他看来,这就是学校屡次在市级排球比赛中斩获佳绩的重要原因。

    作为学校排球主教练,陈利俊十分重视这项基本功的训练。每个新收队员,要经过至少三个月的垫球磨合,“一旦过了这个坎,后面就非常有意思了”。

    但乏味的训练,如何让学生坚持下来是个大难题。陈利俊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坚持的动力。

    为了激发学生对排球的兴趣,排球教练们除了在排球课上灌输技巧,还通过分散在每个班的排球社团的力量,带动更多学生参与排球运动,鼓励他们结成小团体训练,在全校铺下一张排球的大网,并且通过举办各类排球比赛,让学生们亲身感受竞技场上的拼搏,在加油呐喊声中体验体育的魅力,传递愉悦的体育氛围。

    今年6月,白云九中举行了首届校园“排超”联赛,长达一个月的赛程,持续点燃校园排球热情。平时,陈利俊和其他体育老师还自掏腰包组织“奶茶杯”擂主挑战赛,让全校学生不限男女、不限年级班级组成一支队伍,体育老师组成一支队伍,分别挑战校队,赢的队伍奖品是一人一杯奶茶。比赛的观赏程度比较高,陈利俊说,就连老师打校队都打得很吃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感染学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一时间,几乎全校都在打排球。

    到目前为止,白云九中已先后向贵阳一中、省实验中学等高级中学输送排球特长生十余名,不少排球和文化成绩俱佳的学生流向清华中学等学校,今年学校被评为贵阳市排球特色学校。陈利俊常常带着初中的学生们,和各高中打交流赛,而赛场上的对手,很多都是从白云九中走出来的学长学姐。

    唯一让陈利俊感到遗憾的是,在今年学校首次参加的贵州省体教融合青少年排球系列赛比赛中,最好的一支男子排球队因备战中考无法参赛,学校临时组织初一、初二学生集训参赛,只拿了第四名和第六名,这也让陈利俊开始思考排球队的梯队建设。

    “今年初一的学生一进来,我们就把人选好了,从初一就开始训练。”陈利俊说。

    做“向上”的少年

    陈利俊读大学的时候,曾经为清华中学的排球比赛做过裁判,亲眼目睹过排球凝聚起的“班魂”。他认为,排球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其他体育项目不可比拟的。“排球规则设定,个人不能连续触球。必须队友间相互配合,场上每个人都要发挥角色特长,所以需要很强的团队配合和默契度,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团队精神。排球魅力在于球永远不能落地,它代表着一种向上的精神和永不言弃的意志品质,能帮助学生们学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跨越它。”

    这种排球精神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每到备赛集训期间,校队队员们每天早上6点半要早训一小时,晚上9点晚训一小时,周而复始。夏日,热风席卷,冬天,寒风凛冽,学生们咬着牙坚持。

    很多体育老师和班主任向陈利俊反映,打排球的孩子们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非常强,他们在班与班之间的各项PK,不仅是体育,还有集体活动、板报、班会、卫生纪律等各个方面都希望拿第一,这样的团队氛围,拿流动红旗成了常事,为老师在班级管理上减轻了很多负担。

    王梓存也会为学校在排球比赛中的成绩感到开心或难过,有时候队伍发挥得不太好,王梓存会赌气地不去看,得知赢了球,也会在心底里感到骄傲。

    这种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直到学生毕业还一直留存心底。周末学生放假后,常能看到曾经校队的毕业生相约回母校打球,或许他们还会坚持3年、5年、10年……

    余晖中,一只排球高高扬起,“不要让它落地”,成了白云九中的学生们青春时代最深刻的记忆,也是未来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