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榜样的力量” 让学生爱上课堂
![]() |
刘秀祥(中)与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的学生们。 |
![]() |
“全国优秀教师”李明(右)正在指导学生训练。 |
![]() |
“蝴蝶妈妈”王玉(后左一)和她的学生们。 |
![]() |
陈立群带领学生们晨跑。 |
本报记者 杨凯
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
在贵州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涌现出众多优秀教师典范和榜样,他们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在大山深处为更多孩子带来走出大山的希望;有的坚持“对每一个生命保持尊重”,深耕特殊教育,帮助残疾儿童建立信心、做最好的自己;有的恪守“教学也是学术”,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让学生真正爱上课堂;有的“因材施教,守护孩子的与众不同”,让学生多元化发展……
躬耕教坛,做孩子的守梦人
常言道,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中,广大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刘秀祥“走出大山”到“回到大山”,回乡育人的10余年间,他骑坏摩托车8辆,让1800多个孩子重返校园,牵线资助贫困学生7000余人,助力他们圆梦大学。他用自己的事迹激励更多青年投身教育、扎根乡村,做大山深处孩子的守梦人。
22年前,华中农业大学学生徐本禹前往大方县猫场镇兴合村狗吊岩组为民小学进行支教;22年后,当地女孩龙海芬于2024年被华中农业大学录取,成为“本禹志愿服务队”在贵州接力支教二十余载,第一个考上华中农业大学的学生。
威宁自治县是贵州特岗教师最多的县。特岗计划实施以来,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来到威宁自治县么站镇,扛起发展乡村教育的重任。目前,全镇共有15所学校,特岗教师和特岗转型教师306人,占比近80%,部分学校超90%。
“盖师所以模范学者,使之成器,因其才力,各自造就”。近年来,贵州围绕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特色教育强省,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教师“国培计划”“省培计划”、职业院校素质提高计划等教师培训项目和中小学教师能力素质测试等举措,培育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通过县管校聘、绩效评价、职称评定等改革举措,提升教师队伍活力,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热情;深入学习教育家精神,涌现出“时代楷模”刘芳、陈立群,“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顾昌华、何梅、李红波,“全国最美教师”周贤怡、刘秀祥,“蝴蝶妈妈”王玉等优秀教师典型,发挥了榜样引领作用……
浪涌潮头立,风急正扬帆。
在专注的平凡之路上,在高原山区里,一个个躬耕教坛“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故事诠释了贵州教师的使命担当,他们用真抓实干谱写忠诚,以实干担当擦亮初心,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为“铸魂者”铸魂注入了强大动力,成贵州教师奋进“新动能”,书写着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崭新篇章。
薪火相传,共筑育人梦想
“明哥,可以帮我指导一下赛事策划案不?”
“好,没问题”。
在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足球场上,大三学生冉佳黔找到刚下课的“明哥”,希望能得到专业指导。
冉佳黔口中的“明哥”叫李明,是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健康系的老师,今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李明在学生和同事眼里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几乎所有认识他的学生都称呼他为“明哥”,近十年来,在他的指导帮助下,200多名学生在各类赛事中获得了130多项荣誉,充分体现了他“乐教学、强技能、精训练”的教育目标。
从2014年起,李明带着满腔热情从东部沿海城市厦门来到贵州铜仁,他明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在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还处于起步时勇敢迎接挑战,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创新,以点带面,帮助学校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绩。
去年暑假,为了让学生们安心备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李明把家搬到体育馆,和学生们同吃同住了两个月,除了课程技术指导,他还要为学生们烧火做饭,这口做饭用的大锅后被学生们称为“共情之锅”。2023年8月,铜仁幼专学生如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健身指导赛项,不负众望地斩获“全国一等奖”。
李明不仅关注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体育+学前教育”等融合发展模式,探索“1+N”人才培养方式。这种创新的教育理念,不仅提高了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的质量,也为地方培养了高素质的人才,更是展现了新时代的教育家精神。
薪火相传,文脉相承。被誉为“背篼校长”“教育愚公”的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刘恩和毕业的学校正是李明所在的学校,而李明也是把刘恩和当成自己的目标在追赶,他们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默默耕耘,献身教育,用同一片丹心共筑育人梦想,肩负起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在菁菁校园里,在贵州大地上,一个个奔忙的教师身影汇聚成躬耕报国的澎湃洪流,书写着教育强国的时代答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1
从江
“蝴蝶妈妈”:一个都不能少
在贵州省从江县大歹小学的广场上,有一尊特殊的“蝴蝶妈妈”雕像,她就是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小学老师王玉。在贵州从江县这个以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县域里,她被苗家人深情地称作“蝴蝶妈妈”并镌刻在雕像底座上。
“天边的云霞,红红的杜鹃花,古老的枫树上,住着蝴蝶妈妈……”广场上、雕塑前,孩子们簇拥在一起合唱了苗族歌曲《蝴蝶妈妈》,以纪念这位属于他们自己的“蝴蝶妈妈”。
2019年,直肠癌初愈的她,积极响应教育扶贫号召,和其他4位老师自发到深度贫困地区从江县丙妹镇大歹小学驻点开展教育“组团式帮扶”工作,并担任大歹小学第一校长职务。王玉身患癌症,在接受治疗后,她坚持在山区支教,把人生最后的光辉留在了大歹小学。在帮扶队不懈的努力下,2020年12月,大歹小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首批乡村温馨校园典型案例学校”,成为贵州省“最美村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021年1月26日,王玉因病医治无效去世,永远离开了她深爱的学生和三尺讲台,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8岁,“蝴蝶妈妈”飞走了,却永远留在了孩子们心里。贵州省追授王玉记大功奖励,省教育厅号召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向王玉学习。
“王玉在南明小学副校长岗位上工作了二十年,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助力脱贫攻坚,把师爱献给山区的孩子成了她的梦想。”贵阳市南明区南明小学党总支书记、大歹小学名誉校长曹凤英说,王玉、陈晓丹、李艳、赵发勇组成了南明小学组团式驻点帮扶的第一批成员。和王玉一样,几名老师也一心扑在学生身上,结束一年驻点任务后,他们都主动申请留下来继续帮扶。“一个都不能少,大歹村每个适龄青少年都要接受教育。”曹凤英及帮扶团队一起努力,大歹小学成了从江县的“名校”,经常有人慕名前往参观考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2
台江
浙江来的“校长”不走了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时代楷模”……陈立群身上的称号有很多,但他最喜欢的仍旧是校长的身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原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校长。
从教近40年的“陈校长”,2016年退休后婉拒民办学校高薪聘请,积极响应粤黔教育协作需要,来到贵州台江教书治学,出资设立奖教金、资助贫困学生,一心一意投入教育帮扶事业。彼时的他,开出的唯一“条件”就是分文不取。
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质量;设立陈立群奖教金,大力培养教师队伍;自费资助贫困学生,用心哺育祖国未来……在贵州苗乡的大山里,再次当上校长的他,制定了 《台江县民族中学教师课堂常规》 等16项管理制度,整顿校风教风,创新教学方法,短短两个月内学校面貌就焕然一新。在任的短短4年,台江民中高考本科上线率翻了两番,从“全州垫底”冲到“全州第一”。
这个被誉为中国版“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每一年都会被陈立群续写新的篇章。
支教总是要结束的,为了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在与爱人商量后,陈立群把所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杭州市杰出人才奖的20多万元钱拿出来,设立了台江县民族中学陈立群奖教金,奖励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能力的优秀教师,目前已发放3批次,共有27名教师受益。2018年,贵州省教育厅以陈立群之名成立全省名校长领航工作室。他积极探索校长培养机制,义务作报告开讲座60多场,培训校长、教师超过万人,为贫困地区培养了一支留得下、靠得住、教得好的师资队伍。
在“陈校长”的影响和带动下,杭州市、余杭区、浙江大学、贵阳市、凯里市、佛山市、顺德区等91所学(院)校共386名教师、研究生“组团式”先后到台江县民中、台江职校、台江一中、施洞中学等校支教。
2023年,我省1419所学校与广东省1162所学校实现结对帮扶,广东省向我省选派教师954人,我省选派到广东省挂职跟岗学习教师1491人,开展教师培训984期,培训教师151199人次。
宋文仲、袁荣昌、纪东伟、崔嵘……粤黔协作帮扶的队伍逐渐壮大,在贵州大地默默耕耘的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他们捧着一颗心来,把贵州当作第二故乡,用心尽力,不为名利,无怨无悔。“输血”与“造血”并重,“扶智”与“扶志”并行,携深深教育情怀,扎根大黔山区,振兴乡村教育,赋能受援学校,以远赴贵州山区开展教育帮扶的生动实践,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