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均衡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让孩子“近”享“家门口的好学校”
![]() |
全省“童心向党·红歌传唱”2024班班有歌声合唱展演活动。 |
![]() |
岑巩县学子。 |
![]() |
阳光分班现场。 |
本报记者 罗欢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基础教育关系着万千家庭的幸福。
近年来,贵州教育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基础教育全面提高教育的品质、温度、多样性、幸福感、支持力和保障力,以稳健的步伐为孩子们铺就坚实的成长道路。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贵州基础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从“一个都不能少”到“家门口的好学校”,贵州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摆在民生保障首位,书写了一份份有温度的答卷,使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在金沙县实验小学,师生们在宽敞明亮的多媒体教室里上课,课间学生们在图书室翻看着课外书籍,课后参加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徜徉在兴趣的海洋。但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所师资缺乏、设施简陋的乡村学校。
为了解决易地扶贫搬迁户适龄儿童、进城务工随迁适龄儿童、生态移民户适龄儿童的入学问题,金沙县实验小学迎来了1963年建校以来的最大变化,改扩建用地面积66366平方米,逐步完善了学校教学设施,同时补齐各学科师资,改善了办学条件。金沙县实验小学成为了全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教育保障学校,让就读学生们享受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教育福利。
2018年贵州省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2021年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5%,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为贵州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省义务教育由重硬件建设转向重内涵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追求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成了人民群众迫切的期盼和需求。
近年来,贵州不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补短板、促均衡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十三五”期间,贵州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中的38万适龄学生提供了教育资源,新建或改扩建了669所安置点配套学校,实现了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教育设施全覆盖,切实保障了搬迁群众适龄子女全覆盖、零门槛、无障碍、不落一人就地就近上学的需要。
规范义务教育招生、实施公办强校计划、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积极实践省内组团式帮扶……近年来,贵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科学教育理念、师资配置均衡、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广泛需求。
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2023年12月,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暨教研工作培训会在岑巩县的成功召开,吹响了贵州基础教育向高质量发展进军的号角。同年,贵州开始在全省全面实施《公办强校计划》,遴选2200余所项目学校进行为期3年的跟踪培育,占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四分之一。省教育厅提供包括制度保障、培训提升和联动发展在内的多方位支持,以促进优质学校的成长,确保“家门口”的每所学校都办好。
截至2023年,贵州累计完成了2207所公办强校计划项目学校专项培育。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推行五育并举,坚持立德树人。通过开展特色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成果正逐渐惠及每一个家庭。
位于贵阳市区的省府路小学以“志道”精神为引领,严谨治学,创新推出“少年军校”课程,整合国防教育,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和心理素质,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观山湖区华润小学的山体公园里,孩子们亲自动手种植,学习农业知识;三都水族自治县第三中学的“未来教室”里,学生们探索科学奥秘;凯里市第三小学开展民族武术、民族绘画、民族舞蹈、芦笙舞等各具民族特色的社团,校园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笑园”;安顺市第五小学的学生走进云峰屯堡景区,体验蜡染工艺、观看傩戏表演,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融入教育……这些生动的教育场景,共同组成了贵州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美好画卷。
在新的起点上,贵州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在特色教育强省上迈出坚实步伐。教育事业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以昂扬姿态奋力提升全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书写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1
岑巩
集团化办学推动教育均衡
“我们把初三年级学生全部迁入东校区,选派最优秀的教师过去上课,全力推动集团化办学,实现教育均衡。”岑巩县第四中学校长杨宗永所说的东校区,在2022年以前还是一个乡镇中学。集团化办学实施一年半时间以来,现在已经完全成为该校的九年级教学区。原大有中学学生并入第四中学,享受到了更优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2022年来,岑巩县通过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区域差距、校际差距不断缩小,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岑巩县第四中学与大有、客楼、平庄三个乡镇中学形成集团,完全融合成一个学校。无论是财政、人资、发展规划等都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岑巩县第四中学。
“集团化办学实施后,对于原四中来说,为学校扩展了校区,缓解了学位紧张等问题。另一方面壮大了学校的整体实力,让原三个乡镇中学的学生能够享受更优质的教育,也就是教育均衡化发展。”杨宗永说。
岑巩县通过抱团发展,打破校际壁垒,缩小校际差距,实现教育集团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辐射推广、整体提升、优质均衡发展。除集团化办学外,岑巩县还组建了集团化教研联盟,实施一体化管理。教研联盟实行一体化层级式管理模式,即一个集团、多个成员校,实行教研联手、活动联动、成效联评;学校教研教改统一运作、教研资源统一共享管理模式。
在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暨教研工作培训会上,岑巩县第四中学校长杨宗永分享了该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岑巩四中的建立,是为了优化全县教育布局,整合资源,提升质量,并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子女及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自2015年建校以来,学校坚持“独学—共学—学好”的教学理念,推行“六三一”教学法,经过八年努力,中考成绩稳居全县第一,州内前五。该校的教学法成效显著,为全县乃至全州教育进步树立了榜样,并为贵州 《公办强校计划》 贡献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2
贵阳
“阳光分班”让学生共享教育公平
2024年8月19日,贵阳市首次通过电脑摇号方式实行“阳光分班”,均衡安排学生、班主任配置。贵阳市10个区 (市、县) 教育局及贵安新区社会事业管理局,在纪检监察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辖区学校代表、家长代表等多方的共同见证下,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入学新生随机分班工作,让教育在“阳光”下公平公正进行。
“今天的分班过程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教育公平。”在全程现场参与观山湖区“阳光分班”工作后,家长代表余天育感慨地说。余天育的孩子即将升入初中,为亲眼见证这一公平的分班过程,他积极报名参与成为现场的一名家长代表。“教育局、学校、人大、政协及家长等多方代表的全程监督,确保了抽签摇号的公正性。”余天育说,这样的形式非常好,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无论分班结果如何,都会满意。
据悉,为保证学生安排均衡、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今年贵阳市在学生随机分班工作中,做到学生总数均衡,同一学校、同一年级、不同班级间人数差异不超过2人,确保每个班级的学生总数基本一致,避免因学生人数过多或过少而影响教学质量;男女生比例均衡,确保每个班级的男女生人数分布合理;合理照顾随迁子女、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等特殊群体,确保他们在各班级中均衡分布。
8月19日至25日,“阳光分班”工作开展期间,贵阳市10个区(市、县) 教育局、贵安新区社会事业管理局以及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密执行,严格按照工作步骤和工作要求,并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确保让每一名新生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资源。
一键阳光均衡分班,携手共促教育公平。8月25日,2024年贵阳贵安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办学校起始年级“阳光分班”工作圆满完成,共854所学校、175415名学生 (小学92876人、初中82539人)、3782名班主任参与“阳光分班”。
“阳光分班”是贵阳贵安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广大家长、老师、学校等共同努力的结晶,标志着贵阳贵安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贵阳市教育局将继续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努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均衡的教育服务,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让教育之花在阳光下精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