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融合发展 职业教育助力“兴黔富民”

对接特色产业链 输送高技能人才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系的学生正在学习专业技能。 本报记者 贾智 摄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山地特色水果及其制品工程创新协同研究中心。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贵阳康养职业大学老师指导学生。

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学生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肖知潞

    搭建起一座座沟通教育与产业的桥梁,连接起知识与实践的广阔天地。近年来,贵州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深化产、学、研、创融合发展,积极探索“产学研创融合,校企一体化”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为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职教力量。

    职业教育“兴黔富民”,其核心在于培养高技能人才,为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人才动力。为此,贵州不断完善办学体系,坚持夯实中职、做优高职、发展职业本科,不断强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培养目标有效衔接的职业教育新格局。

    为技能人才提供丰富资源和平台

    今年6月,贵州交通职业大学正式揭牌。这是继2021年贵阳康养职业大学后,贵州省第二所职业本科高校。承载着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数十年来,学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为社会输送了十余万技术技能人才,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贵州交通人才的摇篮”。

    像这样的人才摇篮,贵州还有许多。秉持着产业导向的发展理念,贵州积极推动职业院校与全省32个特色产业链紧密对接,自上而下完成专业优化调整,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契合。这样的举措不仅提升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为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聚焦信息时代产业发展新业态和民生领域,贵州建成了74个省级重点专业群、204个省级骨干专业,建成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 (联盟)4个,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 (联盟)21个。

    在过去两年里,高职专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85%左右,平均每年为贵州十大工业产业、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培养输送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9万余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优势进一步凸显。

    在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兴黔富民”行动计划、“技能贵州”建设行动计划过程中,贵州不断释放机制活力,以“小项目”撬动“大发展”。建成“兴黔富民”行动计划项目521个,立项“技能贵州”行动计划项目886个。一批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黔匠工坊、精品课程等质量建设项目的实施,不仅支撑起了贵州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也为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和平台。

    “校旅结合”多元化发展提供新动力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贵州积极探索“产学研创融合,校企一体化”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这一背景下,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牵头学校,成功组建黔南州磷化工及新型储能材料产业市域产教联合体,并入围第一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树立了产教融合的新标杆。

    与此同时,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紧跟贵州省“新型工业化”的澎湃浪潮,精准对接先进装备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迫切需求,为地方装备制造业发展注入强劲的人才动力。

    而在大数据领域,贵州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携手,共同打造“数维工匠”数字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和“东数西算”工程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贵州围绕大数据、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学院,持续在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培育、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建设上发力,“政校行企”携手打造的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联盟和产教联合体也已成为贵州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

    此外,贵州还创新实施“校旅结合”,通过综合实践行动、资源盘活行动、宣传推广行动、人才培养行动等“四大行动”,努力盘活存量旅游资源,助力全省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贵州职业教育的内涵,更为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技能富民方面,深化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贵州首创模式,针对多元需求建立“学历+技能”的社会培训机制。贵州通过推动建设示范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民间技艺产学研联盟,引领乡村技艺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创新与传承,畅通农村产业发展人才供需渠道,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实现“兴黔富民”的美好愿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1

    聚焦企业

    产教融合共赢未来

    “学校需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同时,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校企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给企业与专业技术人才架起了直通的桥梁,这是双赢的好事。”今年9月初,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消防工程技术校企合作研讨会上,28家企业代表齐聚共商校企合作未来。

    作为建筑人才技术与产业市场的转交中枢,贵州建设职院架起一座座桥梁,连接教育与产业的广阔天地。贵州建设职院目前已与中建工程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通涵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电子有限公司、贵州华易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50余家省内外企业建立校企合作。这些合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广阔舞台,更为企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共赢发展。

    为进一步加大校企联合能量释放,贵州建设职院依托自身优势,与企业共同打造智能建造产业学院、智慧消防黔匠学院、数智建设产业学院,用智能技术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规范服务模式,为贵州建筑产业现代化增效赋能。

    校企合作模式升级,依托智能建造产业学院,贵州建设职院迅速启动企业专家城市体检服务活动,深入铜仁市碧江区、万山区,贵阳市乌当区、白云区等地实地考察、深度调查研究,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住建云APP汇总给了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服务地方发展,促进精准服务迅速落地。

    “政校行企”的合作机制,让学校更快更精准捕捉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11月5日,贵阳康养职业大学与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通过整合科研创新、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资源,进一步深化共建科研教学合作基地,共同培育高层次公共卫生技术技能型人才,持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夯实基础。

    作为全国唯一以康养为办学特色的本科职业大学和全省第一所本科职业大学,开启职业本科办学3年来,贵阳康养职业大学坚持把产教融合水平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试金石”,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跑出了产教融合“加速度”,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贵阳康养职业大学主动布局市域产教联合体,提升与地方经济的紧密度,与经开区医药产业园等行业头部企业、重点产业园共建中药民族药市域产教联合体,先后与200余家成员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以一个企业联系一个专业,校企共建一个平台、加入一个团队、承担一门课程、参与一项研究,以完成一类培训为主路径,累计校企共同实施产教融合项目21个,其中省级以上6个。并与联合成员企业共建健康养老、中药民族药等5个现代产业学院、3个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习实训、就业等方面实现师资共培、人才共育,达到合作、共享、共赢,累计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康养技术技能人才近万名。

    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行业实际需求,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符合岗位要求的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2

    走进田野

    乡村振兴播种希望

    在贵州的广袤乡村,职业教育正以其独特的优势,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毕节天麻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正是贵州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例证。作为贵州天麻种植的核心区域,毕节天麻种植面积和产量居贵州之首,占全国天麻产量的三分之二。然而,在产业发展的背后,还面临着缺少核心研发技术、品牌知名度不高、缺少精深加工企业等问题。

    面对这些难题,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主动出击,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精准把握毕节天麻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充分发挥毕节天麻的资源优势,全力推动毕节天麻产业高质量发展,把毕节天麻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助力毕节乡村振兴,今年2月,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以天麻口服液专利技术作价1000万元占股10%,与贵州毕节经济开发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贵州八幺幺文旅 (集团) 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贵州两山天麻产业 (集团) 有限公司。9月24日,毕节天麻产业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暨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天麻产业学院揭牌。这一举措不仅充分发挥了学院的技术研发优势,更为毕节天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学院树牢“黔字号”理念、培养“黔字号”人才、开展“黔字号”研发、服务“黔字号”产业的生动写照。

    剑河食用菌菌酱、太子参茶、太子参咀嚼片、纳雍滚山鸡、织金南瓜粉、清镇酥李白兰地、龙里刺梨饮料、七星关区天麻口服液、天麻冻干粉、兴仁薏仁米茶、薏仁米口服液……作为一所涉农工科职业院校,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紧紧围绕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开展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产业服务,通过抓二产、带一产、促三产,先后服务了10多个县域产业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同样以乡村振兴为己任,近年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立足贵州和铜仁实际,确立了农业山区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三农”的特色发展之路。坚持以服务“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为导向,“念农字经、走农字路、创农字牌”,将办学定位着眼“农”、办学路子围绕“农”、人才培养面向“农”、专业建设贴近“农”、科技服务惠及“农”。

    以畜牧兽医国家高水平专业群为龙头,铜仁职院对接生态畜牧业等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畜牧兽医专业群创新“一师一班一村一品”社会服务模式,即一个教师,带领一个班级,指导一个产业村,服务产出一种特色农牧产品,将技术服务与人才培养相融相辅相成,形成了“跑山牛雪花牛肉”、萝卜猪、黄牛养殖等特色品牌。“一师一班一村一品”贴农惠农社会服务典型做法入选2022年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高等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成为可借鉴、可复制的服务农村产业发展的“铜职样板”。

    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们不仅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才干,更在服务山乡的实践中磨砺了品格,厚植了家国情怀。许多毕业生选择回到家乡就业,一批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优秀人才成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贵州职业教育正以产教融合为纽带,以特色发展为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以职教之笔绘好乡村振兴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