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龙头 高等教育赋能发展
人才桃李芬芳 产业花开正艳
![]() |
贵州大学“校工结合”开展新能源电池材料研究。 |
![]() |
贵州大学向嵩教授 (中) 的成果钢绞线,得到广泛转化应用,销量近100万吨,销售收入近40亿元。 |
![]() |
黔南州磷化工及新型储能材料产业技术高等研究院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揭牌。 |
本报记者 任伟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是科技创新的沃土。近年来,贵州高校紧扣“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力推强工科行动,创新实施“产业导师制”,并大力践行“揭榜挂帅”机制,在培育高水准人才的同时,汇聚智慧力量,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强工科”行动纵深推进
贵州大力实施高等教育突破发展提升工程,着力推动高等学校分类特色发展、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加强理工科人才培养。今年以来,遴选36个理工科学科重点支持建设,采用撤并整合形式,推动新增本科专业34个、撤销本科专业24个。
研究生教育水平是衡量大学及国家教育进步的重要标尺。今年9月末,三年一度的新增学位授权审核圆满结束,贵州民族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遵义师范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学院等3所贵州高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截至目前,贵州共有7所高校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2所高校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ESI已成为评估科研实力和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尺。2024年,贵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三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并率先在临床医学领域闯入全球前3‰。同年,贵州大学材料科学亦入列ESI全球前1%学科行列,至此,该校共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排名。
在2024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理工科强化行动合作洽谈会上,多家校企现场签约,将以共建研究院、产业学院、院士工作站等多种形式,开展联合培养实现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的深度融合,加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的合作。
近三年,贵州高校累计签订产学研合同6000余项,合同金额10余亿元;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转化服务平台300多家,创设和参股新公司40余家。
“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和新型工业化布局,近年来贵州不断加大对理工科的建设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省教育厅高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理工科高质量发展,未来将重点深化学科改革、培育高水平创新团队、共建高能级科研平台,并强化政策引导支持。
“产业导师”遍布黔中
“我们团队主要围绕磷、氟、煤等精细化工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方向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湿法磷酸净化过程中重金属杂质分离、萃余磷酸高值化利用、副产磷石膏综合利用等系列技术难题。”贵州天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毅自2022年起担任产业导师,与贵州大学进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
“‘产业导师制’有助于提升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杨毅认为,该举措一方面为更多专业型高层次人才提供实习实践场所,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聚焦产业难题痛点,实现科技成果精准转化。
2020年11月,省教育厅等多部门联合出台了 《贵州省产业导师 (研究生导师类) 选聘办法》,积极探索建立高校“产业导师制”,支持和鼓励高校选聘校外产业导师,参与硕士研究生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和科研实践平台共建,实现产教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贵州共完成选聘产业导师702人,组建产业导师团37个,其中农业现代化产业导师团12个、新型工业化产业导师团14个、新型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化产业导师团11个。产业导师所在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项目300余项,与高校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0余个。
未来,还将拓展产业导师业务范围,将产教融合、产业导师理念纳入学科学位点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中,扩大产业导师团学术委员规模,将产业导师团的职能由产业导师管理平台向产业信息交流平台、校企联合攻关平台、产业发展研究平台转变,实现“从产业选导师”到“以导师带产业”的转变。
“揭榜挂帅”攻坚克难
小麦是全球第二大主粮,但赤霉病威胁其生产安全,对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然而当前防治药剂种类有限、效果不佳且易产生抗性,急需研发新型高效、机制独特的绿色杀菌剂。
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凭借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信息学平台,进行结构合理衍生及靶标挖掘,并结合基于大数据的农药精准利用技术,实现了小麦赤霉病的高效绿色防控。该校 《“靶麦”问诊,智药将“菌”——小麦赤霉病智能诊断技术与新型杀菌剂研发》还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斩获特等奖。
直面实际需求,贵州高校大力推行“揭榜挂帅”机制,切实加强实施有组织的科研,集中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2023年5月,省教育厅发布首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榜单,鼓励高校科研团队 (或个人) 竞争揭榜,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年11月,出台 《“百校千企”科技攻关行动计划》,以深度企业调研、精准提炼科学难题、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动员并整合高校科研资源,攻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
今年5月,经过严格筛选与评审,“高强度8030电工圆铝杆关键技术突破”等共计17项“百校千企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顺利完成公示阶段,标志着这些旨在破解行业难题的科研项目正式步入实施“快车道”。
致知力行,步履不停。接下来,贵州高校将站在更高层面、更广视角,积极扩大交流合作、遵循学科发展规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因地制宜、守正创新、集智聚力,让产业之花在黔中大地绚丽绽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1
有效转化
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是推动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桥梁。今年以来,贵州多所高校科研成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实验室走向车间工厂,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华丽转身,为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11月7日,贵州大学举行科技成果转化签约仪式,分别以1100万、1000万将“矿山顶板灾害防控预警成套技术”“采动巷道围岩释能主控技术体系”,转让给山东科大中天安控科技有限公司、泰安泰烁岩层控制科技有限公司。
据贵州大学国家级青年人才、矿业学院副院长文志杰教授介绍,该团队经过近17年科研攻关,在采场顶板灾害防控和巷道大变形控制方面形成了成套技术体系及装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6项、美国专利2项,出版专著5部,主持制定标准7项,先后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山东省专利奖二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荣誉。
5月21日,贵州省化学合成药物研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汤磊教授科研团队的“化妆品功效原料”重大科技成果,以1400万元作价入股淼森股份有限公司,标志着贵州医科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贵州医科大学主动聚焦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地方战略需求,加强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交易额保持高速增长,从2016年的2400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1.2亿元,常年位居贵州高校前列。”贵州医科大学有关负责人介绍。
4月23日,六盘水师范学院与贵州华耀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举行煤矸石制备聚合铝铁联产白炭黑技术成果转化签约仪式,该项合同总金额共5500万元人民币,创六盘水师范学院科技成果转化金额历史新高。
据介绍,通过此项目的实施,可将煤矸石作为原料,提取其中的铝铁、硅元素,制备净水剂聚合铝铁联产白炭黑,应用该项技术处理1吨煤矸石,可以获得聚合氯化铝铁约0.65吨,白炭黑约0.4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除了校企转化外,还有校地合作。在2024年贵阳贵安校地企合作专场活动的签约仪式上,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理工学院还与贵安新区管委会共同签署校地合作备忘录,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根据协议,新区与各高校将共同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联合打造省级、新区级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2
校企携手
优势资源富矿精开
贵州矿产资源丰饶,被誉为“江南煤海”“中国磷都”。如何将资源优势转为产业、经济及整体发展优势,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贵州高校针对关键难题,积极探索转化途径。
“顶板设计理念比较超前,整个施工的标准比较高,施工过程中巷道的面貌维持比较好,通过支护数据的优化,降低了成本。”在2024年全省煤矿顶板管理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现场推进会观摩现场,与会人员分别观摩了盘州市打牛厂煤矿和淤泥金河煤矿,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据悉,盘州市打牛厂煤矿观摩点是贵州理工学院矿业工程学院院长徐佑林教授及团队与企业联合开展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发推广项目。该项目采用徐佑林教授团队研发的“煤矿巷道再造承载结构全空间支护技术”,自2023年4月应用以来,解决了巷道矿压大、变形快、返修多等长期制约煤矿发展的难题,实现了“支得住、支得快、支得好,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综合目标。
另一边,毗邻被誉为“亚洲磷都”福泉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一直致力于磷化工及新型储能材料产业的科研探索和实践。日前,由该校牵头发起的黔南州磷化工及新型储能材料产业技术高等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据介绍,该院将针对技术瓶颈和短板,致力于打造集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科技孵化、市场调研、产业规划、投资评估、行业发展全景研判、人才培养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建立“产研院”扶持培育机制,围绕磷化工和新能源材料产业创新链条,开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工作,突破创新性关键技术,补齐磷化工和新型储能材料产业链短板问题,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对接、转移和转化。
“富矿精开”,并非坦途。面对痛点难点,贵州大学发挥龙头作用,瞄准产业主攻方向,牵头组建了锰、磷、“重晶石—萤石”3个省级“富矿精开”顶尖人才团队,有计划地开展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重大项目推进。
“我们将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发挥学科资源、科研力量和高层次人才等优势资源的协同效应,加强对矿业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持续把科研方向聚焦在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上。”贵州大学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