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一位是行走在大山的教师,一位是从广东来黔的东西部协作支教老师,他们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演绎了一段山海情、育人情的动人故事,传递了爱与希望,为孩子们托起了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
“诗集是粤黔东西部协作结出的又一硕果,不仅记录了孩子们纯真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见证了粤黔两地儿童在诗歌的海洋中携手遨游、共同成长的历程。”陈穗红说,《种子在大地上飞翔——禾苗诗歌集》 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两地孩子的心灵,激励着每一个孩子勇敢追梦,粤黔两地携手把教育的理想、孩子的理想、文学的理想融为一体。
“诗教”理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学生的诗歌出版成书了,但粤黔两地共追教育梦、共筑教育育人模式还在前行。陈穗红告诉记者,虽然她已圆满完成了支教工作,离开了贵州,但在出书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诗教”育人理念仍然在两地继续推行。
何为“诗教”育人理念?
“‘诗教’育人理念就是诗歌教育理念,目的是想通过这样的育人理念,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心和关爱学生的成长。”谈及成立红领巾禾苗诗歌小社团的缘由,赵永富说,他到思源实验学校任教后,被学校推选为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在担任辅导员期间,他被全国重点课题贵州省少先队基层组织实践研究课题组吸收为成员,2018年还获得“贵州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荣誉称号。
“正是因为这段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的经历,让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较为关注,恰好我又喜欢诗歌创作,所以在诗歌与教育之间,我找了一条用诗歌来疏导学生心理健康育人路径。”赵永富认为,“诗歌语言本质是情感表达,学生通过写诗表达出他们的喜怒哀乐,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若是有学生心理起伏变化较大,就可以推测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后,我们老师及时进行疏导、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化解学生的心理负面情绪,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赵永富说,他在从事少先队工作的过程中,利用在诗歌圈的资源,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少先队公益诗歌课题,带着同学们读诗写诗,教孩子们观察自然事物,帮助孩子们丰富生命的体验,扩展心灵的容量,用诗歌照亮孩子们的心灵。
通过诗歌写作,让学生性格变开朗,获得自信,学习成绩变好,思源实验学校九年级 (4) 班的廖光婷同学是其中一位。她说,她们家是大山深处搬迁至县城居住的易地搬迁户,由于父母离异、生活条件等方面因素,让她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不爱与人交流,学习成绩也不好。
“2021年,我加入红领巾禾苗诗歌小社团后,写了大量诗歌,不仅得到赵老师的夸赞和指导,还得到同学们的喜欢,让我充满了成就感,找到了与人交流的自信,现在学习成绩在班上前一二名。”廖光婷如是说。
赵永富说,他看到廖光婷写的一首《喜欢雨的人》“为什么有人喜欢雨呢/它会把人淋湿/会让人生病//原来/是因为,站在雨里/才会不知道打在脸上的是泪还是雨”后,就及时了解和关心她的生活、学习情况,通过半年对她的关心引导后,她就变得很开朗,很喜欢参加各种学生活动,学习成绩也好起来了。
在红领巾禾苗诗歌小社团成员中,令赵永富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叫吴佩典的学生,在学生里是出了名的调皮捣蛋,不仅学习成绩不好,还经常与同学打闹。
“这名学生加入红领巾禾苗诗歌小社团后,我鼓励他写诗,慢慢地,不仅写出了一些不错的诗歌,还变‘乖’了,对同学和老师都很有礼貌。”赵永富说,诗歌创作能使孩子们在事物转化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快乐。他带学生写诗,并不是期望每名学生都能成为一个诗人、作家,而是希望他们的生命中多一个情感的维度,在成长中学会温和面对自己和他人。
“‘诗教’育人理念是教会学生用一朵白云、一棵小草和一股清风把情感表达出来,并在诗歌创作中探索自然、表达自然,将身心与大自然连接,感受生活的美好,这样会激活孩子们自我成长的密码。”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培计划”国家专家库成员、贵州省教育规划课题评审专家库成员杨永忠认为,镇宁探索出来的“诗教”育人理念,既是粤黔携手推动贵州乡村教育高质量的生动实践,也是贵州乡村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探索出来的一条有益路径。
(本文图片由镇宁自治县思源实验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