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脏乱差、难管理到示范校
学生自治,望谟五中有“妙招”
![]() |
学生晨读。 |
![]() |
本报记者 廖尚海 特约通讯员 罗辉
黔西南州望谟县第五中学是一所有着近3000名学生的初级中学,虽在校园的操场和走廊中看不到一个垃圾桶,但校园里却始终干净整洁,这究竟为何?
学校管理规范化迫在眉睫
近日,记者走进望谟县第五中学,发现一个“怪现象”,校内没有安装一个垃圾桶,不见任何垃圾。
据校长陈龙介绍,望谟县第五中学建于2018年2月,按照高中聚集、初中进城、小学到镇、村办幼儿园(幼教班)保留必要教学点的思路科学谋划学校布局,将乐元、坎边、油迈、蔗香、昂武、大观六个乡镇中学合并到望谟县第五中学集中办学,在校学生一下飙升到了3000余人。
学生增多且素质参差不齐,校园垃圾遍地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管理规范化迫在眉睫。
陈龙校长清晰记得,当初新建的校园连围墙都没有,老师每天值守,夜间依然有大部分学生溜出学校,校园卫生更是堪忧,所有垃圾桶都被塞到溢出。
学生参与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一直是望谟五中思考的问题。2019年,德育老师陈荣海和陈龙两人在办公室聊天,陈荣海提了一句:“何不成立一个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
两人对问题进行了梳理后,提出让学生成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想法。目的是培养学生担当能力,调动和发挥主动性,让部分优秀学子做全校文明行为的榜样,带动全校同学养成讲文明、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共同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于是,从2019年开始,望谟五中开始在学校试行“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管理办法,通过推荐,每个班选取几名优秀的学生组成委员会成员。
在垃圾管理上,学校首先将全部垃圾桶拆除,然后在指定区域修建大型垃圾池,无论教室还是宿舍,学生必须自行收集垃圾后统一丢弃到垃圾池中。
为了将规定执行下去,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的同学出面监督,并随时抽查教室和宿舍卫生。
规定一出,引起了部分学生的不满,尤其在监督抽查环节,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工作受到了极大阻碍。
“你凭什么管我?”陈荣海老师记得,在一次监督抽查中,一名高年级学生较为抵触,虽然在老师的干预下,这名学生较为配合地把垃圾及时清理并倒入垃圾池,但老师意识到,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需要更多认可。
随后,学校通过发聘书,专门为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设置办公室,且经备案后还给委员会制作了公章。这一系列的做法,让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开展变得顺利。
仅在垃圾管理上,望谟五中的校园卫生得到明显改善,逐步形成了没有垃圾桶、也没有垃圾的环境。
不仅如此,晨读、考勤、维护纪律和秩序、楼层值班、巡查等工作也逐一开展起来,同学们开始自觉接受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的督促和检查。
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改善行为模式
2021年11月,经过两年的试行后,望谟五中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成了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
该校通过学生自治管理,树立了学生自立意识、民主自理意识、责任感和自信意识、荣誉感和自强意识“四个意识”,培养了学生自控、处事、学习、组织、创造五项能力。
学生普遍达到了“六个要求”,一是思想品德好,政治素养过硬,积极参加思政课学习;二是关心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具有很强的集体观念和荣誉感;三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热情主动地为同学服务,做各项工作任劳任怨;四是组织纪律强,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五是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团结协作和吃苦奉献精神;六是学习态度端正,刻苦勤奋,具有比较坚定的思想信念。
经过不断总结,2023年3月,学校提出了“一套章程明规矩,一句誓言兑承诺,一件红装亮身份,一支钢笔写学情,一张证书显荣誉,一份责任守校园”的“六个一”要求,进一步阐述了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的身份、责任与担当。
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自成立以来,由于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学生行为模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违规违纪事件较2020年减少10个百分点,乱丢乱放现象减少,校园干净整洁。该校先后获得省级“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实验区”家长学校示范校、“省级文明校园”、州级“五好”关工委等30余项荣誉。学生自治管理模式成为望谟县“校园内无垃圾桶”的典范,为推进全县“校园内无垃圾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