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高校“人人皆学”?
![]() |
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胡清华教授在授课。当日,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导论》正式开课。 |
![]() |
北京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大一学生正在上人工智能通识课。学生们用手机回答问题,在教室前方的屏幕上显示。 |
今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多所高校面向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北京宣布市属公办本科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全覆盖,天津则面向全市高校全面开放首批3门市级人工智能通识课。
教育部今年启动了教育系统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行动,将打造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赋能理工农医文等各类人才培养。听起来门槛较高的人工智能,高校何以“人人皆学”?
走进大学通识课堂
“你能分辨出音乐人谱写的乐曲与AI生成的音乐吗?”“人类与AI创作的作品有何不同?”新学期伊始,在《人工智能:情感、艺术与设计》首堂课上,借由生动的案例,浙江大学张克俊老师带领不同专业的同学们一起探讨:AI技术进步将为艺术创作与情感表达带来的可能性。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兼教务处处长江全元介绍,今年计算机类通识必修课程体系全面升级,自2024级起面向全校不同专业开设多层次的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程。今年秋季学期面向大二及以上本科生开设五个试点班,共有来自非相关专业的256名学生选课。明年春季学期起将在全校全面开设。
北京建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许鹰说,今年开设的人工智能通识课为必修课,目前主要面向1841名大一新生,大二及以上年级学生可选修。“学校从上学期开始就定期组织集体备课,不断优化完善教学内容,保证课程内容适应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过程中,也会加强对这门课的督导检查。”
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的设计,由北京市教委统筹领导,北京邮电大学牵头,相关市属高校分工负责、共同参与完成。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孙洪祥表示,课程内容要兼顾难度和深度、适应性强、覆盖广泛。“学生人数多,专业背景和个性化需求多样,既要考虑到不同院校之间的学科专业差异,又要兼顾学生的能力水平。”
直面人工智能时代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已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以及教育变革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人工智能进入大学通识教育,意味着它已成为人们学习、研究和工作中的通用技术。运用人工智能成为人人需要掌握的能力。”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说。
为使不同专业学生学有所得,不少高校为学生“量身定制”了学习内容。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慕课课程模块设计了理工版、管文版和艺体版3个通用版本,学校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个性化“组装”课程。
北京建筑大学人工智能通识课主讲老师吕橙介绍,非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并非从零开始学习技术开发和编程,而是要建立科学系统的人工智能认知和概念,培养基本人工智能素养,初步学会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解决专业领域的基本问题。
“很多时候,想到比做到更重要。”王万良说,非专业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知识,有助于他们熟悉技术需求与应用思路,进而提出专业领域的解决方案。这是创新的源头。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市场、创新能力、知识结构以及社会伦理道德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也是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孙洪祥表示,北京市属高校统一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势必加快推进学生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审美、共情、想象等“超越机器的能力”。
探索教育和行业未来
放眼世界,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已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共识。众多顶尖高校将其纳入通识教育范畴,相关课程不仅传授技术核心原理,更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文化和伦理影响。
例如,斯坦福大学 《人工智能-激进主义-艺术》课程,结合艺术与技术,鼓励学生探索AI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同时反思技术进步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英国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等也纷纷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从通识教育的发展来看,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经历了近50年的发展历程,对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支撑越来越显著。如今,“大学计算机”已经同“大学数学”和“大学物理”一样成为很多大学生的必修课。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近年来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和新农科“四新”专业体系建设推进,迫切需要进一步实现对学生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提升学生围绕专业的人工智能应用技能。
当前,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仍在发展之中。各高校积极探索师资配备、学习效果、培养方式等方面的更优方案,如在全校或更大范围内统筹调配专业师资力量,应用模块化教学,改革考核方式等。
“未来需要重视人工智能实训,聚焦前沿技术和应用场景,促进学科交叉和校企协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强化伦理意识。唯有将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具备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和伦理素养的新时代领军人才。”吴飞说。
据新华社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论
AI时代如何读大学
马立明
今年诺贝尔奖结果公布,人工智能被认为是“大赢家”。因为2024年诺贝尔三大科学奖项中,两大奖项与人工智能研究相关,先是物理学奖颁给了曾获图灵奖的机器学习先驱,紧接着化学奖也将一半颁给了“程序员”。这或许会成为一个标志——人类的理性时代迎来了“AI+”。在今后的学术探索中对AI的依赖不断加深,很可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这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挑战:AI时代,我们如何上大学?
不少学者对人工智能具有强烈的拥抱热情。这一类“技术乐观派”认为,AI是重要的科研助手,有助于我们继续航行于探索的“深水区”。一些学者很直白地表示:必须将AI训练为出色而高效的学术助理,让它分析大量数据,从而增加论文产出的效率。比如,一些样本量众多的量化研究,就非常需要AI来进行统计,有些AI甚至能够自行展开分析。有一次,我的一位学生在短时间之内交出了一份非常优异的作业,我差点以为发现了某位被埋没的学术天才,一问才知道他是借助了AI的力量。
但是,机遇与风险并存。AI那里似乎有无穷宝藏,但也可能存在着某种陷阱。当代大学是理性主义的产物,是研究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教研场所。但“AI+”的植入,意味着“理性主义”这个前提发生了动摇。当摸一下手机,就有大量的知识扑面而来,就算现场查阅问题,可能也花不了几秒钟,有人就会疑惑:人是否已经不需要学习那么多知识了? 甚至有人表示:就算是小学生,也能在AI的帮助下完成一篇本科毕业论文。
我已经意识到:AI浪潮崛起的时候,可能会导致人文精神和理性主义被强烈冲击。试想这样的场景:在做一个科研项目时,人离不开AI,但AI却能离开人,在无人指示的时候,AI可以自动完成一系列科研实验。此时,人在理性探索中的意义就被消解了。这时,AI到底是学术助理,还是成为了科研的主体? 这一点恐怕谁都不能保证。不同于其他工具,AI有能力削弱人的主体性。当人类放弃自己的思考、深度依赖AI时,就意味着理性价值将被大大削弱。
帕斯卡曾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读大学,归根结底还是要学习思想,培养自由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学之使命,重点还是在人的培养,让人类这个“万物之灵”能变得更加优秀、更加卓越。人可以通过AI看到更大的世界、探究到自然的奥妙。换句话说,理想情况下,AI能够帮助人类拓宽理性的边界,而不是让人类放弃理性。如果AI的使用反而让人类变得脆弱,让人文精神和理性之光黯淡,那就意味着大学的衰败。
AI是不是永远都是人类的助手?这种看法难免有点“短视”。总有科学家提醒我们,AI的自主意识已经不遥远,它已经逐步具备“生命”的特征。虽然它不是传统的碳基生命,但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与思考能力。也许我们今天对AI的追逐,某种程度上是在呼唤一个未来新物种。届时,面对AI可能带来的风险,我们是否有能力捍卫自身?
因此,在AI时代读大学,无疑不能忽视AI的存在。一方面是要了解AI前沿科技,对它的机理、应用与边界要有一定的认知;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读大学的过程武装自身,加强我们的理性分析能力,获取更多经验与知识,捍卫人类的主体性和理性价值。
大学的求知,总体来说还是强化自身的过程,而不是不断加深对AI的依附。对此,有一句经典的话值得重申——科技以人为本。一旦失去价值准绳,科技有可能会站在人类利益的对立面。届时,人类可能会怀念那个诗意栖居的美好过去。
来源:中国青年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I时代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当前,人工智能业内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今后职场上欢迎两种人,一种是熟练使用AI的人,另一种是创造AI工具的人。
“作为一所师范类高校,我们已经看到了未来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浙江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浙师大”)教务长助理乔思辉表示,学校的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毕业后将走上中小学教师的岗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为教师行业带来不小的冲击。
不止教育,如今,AI能够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帮助制造业转型升级,甚至通过运用AI,人人可以成为导演、作曲家、作家……
可以预见,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定会引发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在此浪潮下,人类劳动市场、创新能力、知识结构以及社会伦理道德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0月9日,浙师大首门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人工智能导论》开课,面向本科生的120个名额被一抢而空。求学热度的背后,是学生们主动寻求转型的探索。
不过,人工智能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门槛并不低。“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实在太快,大多高校的数据、算力、算法无法和高端科技公司相比,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工智能课程的发展。”乔思辉表示。
以产学研融合模式,加大与高端科技企业、用人单位的合作,是浙师大正在探索的新路。2022年,瞄准医疗行业相关人才缺口,数理医学院开设了人工智能(精准诊疗方向)专业。“开设课程的过程中,学院一直和需求方医院对接,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在人工智能课程之外,增加了医学基础概念、医学影像诊断等医学基础课程。”乔思辉介绍,面向产业应用,能够为学生实践就业打好基础。
此外,结合高校优势学科,建设“术业有专攻”的人工智能专业,也是部分高校培养人工智能领域复合型人才的路径。
杭电结合自身的传统优势专业,将人工智能专业归属到自动化学院。“希望我们的学生既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思维方式,又具备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马玉良说。
罗马并非一日建成。虽然教学工作依旧困难重重,但许多先行实践者觉得,本科阶段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意义重大。“未来,人工智能将与水和电类似,成为社会必需品,掌握人工智能也将成为必备能力。”吴飞表示。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