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节食 远离网瘾 回归现实
学生为何中意“老年机”
![]() |
国内某高校2021级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谢同学,为全力备考研究生,特意购入一台诺基亚按键手机。备考期间,她除定时回复微信信息外,大多时间都使用这部按键手机。她感觉虽偶尔觉得生活有点无聊,但内心却因之变得平和。
在数字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对于一些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希望摆脱智能手机干扰的年轻学生来说,“老年机”却意外地成为他们的新宠。
逃离“赛博世界” 年轻人选择用老年机“自我排毒”
在通信广场的众多店铺中,不乏专售老年机的柜台,这些看似为银发族设计的简单通讯工具,在这里却焕发了别样的生机。有好几位店主表示,购买老年机的顾客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高中生。
“老年机是一种‘自我排毒’。如果手机不能上网玩游戏,只能打电话、收短信,我就不得不专心学习做题。”高三杨同学说,平日里学业压力繁重,放学后总忍不住在家玩智能手机、刷视频,原本计划好的学习时间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他深知自己自制力有限,于是主动提出换一台老年机,减少不必要的分心。
还有不少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纷纷晒出自己的“老年机”,表明自己希望能够摆脱“智能手机依赖症”,从虚拟的“赛博世界”中解脱,回到更真实温暖的线下生活中来。
以今年某网购平台“618竞速排行榜”为例,累计销量前十名中,除常见智能手机品牌外,功能机品牌也格外醒目。在其“关爱长辈手机热卖榜”列出的多家自营店铺中,手机价格普遍在100至400元左右,相比一般智能手机便宜得多,排名榜一的功能机商品链接上架至今,销量达100万,其中不乏年轻的消费群体。
某手机旗舰店线上客服介绍,他们销售的老年机虽保留了微信等日常应用,却剔除了浏览器及自主安装App的功能,从而减少了手机的多余吸引力。这种设计使得一款于2022年推出的功能机特别火爆,它有效帮助了那些希望“戒网瘾”的用户,尤其是备受考研群体的青睐。
许多商家专门为“老人机”置办了展台。鲜艳的配色、新潮的造型、便宜的价格,有商家笑称:“专为年轻人打造的‘断网手机’。”
如何通过“数字节食”夺回生活主动权
这些曾被视为“电子古董”、专为老年人设计的功能机,为何在年轻人群体中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
摆脱“手机成瘾”是首要原因。根据Quest Mobile 2023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数据,截至2023年6月,用户对互联网的黏性持续加深,月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到7.2小时,同比增长7.7%。“手机成瘾”对个体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分散注意力、破坏专注力,影响工作和学习。而功能机大多无法安装主流社交软件,减少了外界的干扰,让年轻人能够专注于现实生活。
记者发现,在一社交平台上,类似的讨论话题也不少。其中#戒网手机有1393.4万次浏览,#手机依赖症有898.8万次浏览。网友普遍认为,过度依赖手机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导致孤独、社交焦虑等问题,通过限制使用手机、强制换“老人机”等方式,可以有意识地减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干扰,从而提升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没有了纷繁复杂的信息推送,没有了让人忍不住不停刷新的朋友圈和各种消息提醒;不再“电量焦虑”,因为老年机充一次电能用一星期……不少人认为,拿起老年机进行“数字节食”,生活能变得更简单纯粹。
“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日子里,我们会更加珍惜与家人、朋友面对面的交流;也会用心去倾听对方的声音,去观察对方的表情,去感受对方的情感。这种真实的连接是智能手机无法给予的。”25岁的研究生许同学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使用“老年机”与保留智能手机并不矛盾,它们可以是学生们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选择,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重要的是,学生们要学会合理使用科技产品,让它们成为我们生活的助手,而不是负担。
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享受智能手机带来的便捷,又能避免被其过度牵制? 今年从中南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周同学分享了她的小妙招:“上周刚买了个老年机,周一到周五迫于工作用智能机,周六日用老年机。尤其是周末去图书馆看书,带老年机去,专注力好,看书效率立马提升。一天下来,感觉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休息,心情好了很多。”
来源:贵州教育发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阅读
重返功能机 世界神同步
现在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闲暇时间全被用来刷手机,以至于经常被似乎有趣的视频“硬控”。一旦放下手机,就感觉自己反应能力和记忆力没有以前灵敏了。近来,世界不约而同地掀起一股“傻瓜机”潮流,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手机,而诺基亚的功能手机一度卖断货。
英国 《金融时报》 报道称,日前,以“精英摇篮”“绅士文化”著称的伊顿公学发出公告,新生在今年9月开学时,将不能随身携带电子设备入校。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每人将得到一部不能上网、只能打电话和发短信的“傻瓜”诺基亚手机。
被剥夺“上网权”的青少年可能会觉得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有很多需要解释的地方。因为,海特普及了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应该把年轻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病率上升归咎于智能手机。调查数据显示,近2/3的中学教师制定了禁止学生在白天使用手机的规定。
今年4月发表在美国 《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 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尽管媒体报道对社交媒体的报道多为负面,但如果只花20分钟在社交媒体上或在You-Tube上看视频不仅不会引起负面的生理应激反应,而且还会降低心率和皮质醇。
就INS这个社交媒体而言,近6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使用这个平台时感到幸福或快乐。正如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家安娜伦布克在她的著作 《多巴胺国度》 中所指出的——“通过不断地从智能手机中寻求快乐和刺激”被誉为“现代的皮下注射针”,人们会对这种刺激上瘾,并发现很难再从其他不那么直接的事情中找到快乐。
但同时,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了从不放下手机,从不让自己从无休止的刺激中休息一下,于是,我们无法进入一种安静的大脑状态,而这种大脑的安静状态可以让我们享受神游,从而变得更有创造力,能更深入思考。
刘钰银 编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家
调节人与手机的紧张关系反映一种生活态度
年轻人使用“老人机”是一种什么心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许秋香表示,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被各种信息和消息所干扰,无法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老人机”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被动的解决方案。年轻人还可以积极地自我暗示,每天规定一定的时间不使用手机,多一些与朋友或家人面对面沟通的机会,通过积极见面交谈、外出散步或读书读报等形式来转移注意力,克服对手机的心理依赖。
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针对此现象表示,智能手机等设备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电子屏幕依赖。长时间盯着屏幕,不仅对眼睛造成伤害,也对我们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年轻人在不知不觉中和手机捆绑在一起,出现手机异化、重度上瘾的现象。
使用“老人机”是年轻人开始试图反抗,开始挣脱手机束缚的表现,同样也是反映一种生活态度,想要调节人和手机的紧张关系,反抗手机异化的无奈之举。
“老人机”并不是万能的。它可以辅助我们戒掉手机“瘾”和手机焦虑,但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把更多精力放在屏幕外面,感受生活,回归生活的本真。
来源:映象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论
返璞归真不在形式在于内心
近日,“年轻人开始用‘老年机’”一事引发网友关注。有媒体调查发现,“老年机”线下销售仍有市场,购买者近半数为年轻人。此前,有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老年机”,页面显示老年机的月销量从几十到数万台不等。在商品评论区,购买者提到较多的关键词是:不影响学习、备用机、很实用等。
一些年轻人用上了“老年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上不了网。在互联网智能时代,这样的手机看起来很“鸡肋”,却正中很多年轻人的“下怀”。
年轻人用上“老年机”,虽然目的和需求各不相同,但至少有一个理念和方向,是相对主流的,不可忽略的,那就是对“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生活方式和状态的追求,给生活“做减法”,寻求心灵层面上的“宁静”。
不可否认,现实中确实有一部分年轻人,通过与智能手机进行“物理隔断”的方式,拿着“老年机”,和现实世界撞个满怀,出门次数多了,去的地方多了,体验的现实事物也多了,甚至连兴趣爱好都培养了不少。生活状态实现了从“每天被手机硬控十几个小时”到“尽情感受丰富多彩大千世界”的转变。
这听起来很美好,但这样的人,可能是极少数,不具备代表性。再者,在互联网的触角深入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的当下,真的完全与互联网或者智能手机做完全的切割,并不现实,更无法持久。毕竟学习、工作与生活,总有需要的时候。
这么看,那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根本性的问题,便不是用“老年机”还是用智能手机,而是如何更好地平衡网络与现实、生活必要与精神需要。那年轻人沉迷于智能手机,这锅恐怕也不应该全由智能手机来背,还是年轻人自己意志薄弱、自制力差,没有办法平衡好这些方面所导致的。
王阳明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年轻人想摆脱智能手机依赖这事,也是同样道理,把智能手机换成“老年机”容易,但真正从精神层面摆脱网络成瘾,实现内心的足够健康与积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掌控自我”的人,又谈何容易。“老年机”“智能手机”,本质上都是工具和手段,都是“术”的体现,关键是能不能“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返璞归真,也不在形式,而在于内心。如果年轻人真能做到内心和精神层面的“返璞归真”,成为自己的主人,用什么手机,干什么事,倒是显得无关紧要了。
来源:潮新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后感
太好了! 这是最近在编辑本报的稿件中,最让人倍感欣慰的稿件——一个群体的力求自救和积极向上,哪怕和全国学生总数量相比,并不太多,但希望这股星星之火不断燎原。
时常在地铁、公交上看到上放学的孩子在低头刷短视频;寒暑假的博物馆座椅上是匆匆压缩参观时长,挤时间多打一次游戏的学生;甚至有一次看到一个手上还有留置针头的初中生在公交车上“身残志坚”地刷手机……每每看到这些景象,自己忍不住就替青少年一代揪心。而当今天看到老人机被学生青年人青睐时,突然有种来自心底的感动,而且从销售数量上看,还是不少的一个群体。
这个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然而这个爆炸是以无用信息堆积而导致的,在用大数据精准计算你爱好的当下,人们无法戒掉一尺内的手机,因为大量无脑信息被精选推荐在你眼前。
瑞士作家安德斯·汉森在《手机大脑》中写到“不少社交平台和产品早已‘黑掉’了我们大脑中的奖赏机制——我们的大脑每天都在遭遇黑客入侵”,“企业家的目标便是最大限度地夺走我们的时间。他们已经越来越懂得要如何设计产品才能让人们无限沉溺于其中。”
肖恩·帕克(Facebook创始人,前总裁)说过:“我们是如何夺走人们的时间和精力的? 我们只是利用了人类心理的弱点。再放了一点点的多巴胺。”每当点开新的页面,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于是我们就不断点开新页面,根本停不下来。
乔布斯本人严格限制子女对电子产品的使用,这应该比任何研究结果和科学探讨都更具有说服力。比尔·盖茨也曾说过,自己禁止孩子在满14岁以前使用手机。所以,作为学生,想获得比周围其他人更好的成绩,比以往的年代都更容易——如果你能不用手机,你就接近成功,再向前推进,如果你能把手机真正只用成一个工具,或者,你想不成功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