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厚植教育沃土 书写育人新篇

——黔西南“文教兴州”系列报道(一)

2024年11月07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兴义一中老师贺斌将生物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的魅力。

    本报记者王奇 邱凌峰 特约通讯员 潘家富

    编者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寄托着每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作为一个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并不靠前的地区,黔西南州教育水平和教学成果却位列贵州省第一梯队,成为“双一流”“985”“211”等高等院校的重要生源地,形成引人关注的“黔西南教育现象”。

    近年来,黔西南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深入实施“文教兴州”战略,全面统揽教育高质量发展,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质量抓起,从改善办学条件抓起,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抓起,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抓起,在“加油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下,重教促教兴教的观念深入人心,一幅璀璨的“教育画卷”正在金州大地徐徐展开。

    今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黔西南“文教兴州”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历史积淀与精神传承

    在距兴义市约70公里的安龙加油书院,站在校园空旷处,贵州省十大景区之一的安龙县招堤景区内的主要景点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在招堤景区金星山上的半山亭内,刻着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半山亭记》,这篇文章为时年11岁的晚清重臣张之洞挥笔而就,黔山秀水滋养的小小少年,日后成为洋务运动领袖人物。成就张之洞的,除了天资聪慧外,还得益于其父张锳政绩卓著。

    清朝道光年间,张锳任贵州兴义府 (治所今安龙县)知府。张锳任上办学劝学,兴学育人,非常重视推动当地教育事业发展。他连续14年每天晚上派差役巡城,凡有家中亮灯、读书人挑灯夜读的,差役便会停步,朗声说道:“府台大人给相公添油啰!”继而免费为读书人添加灯油,激励其勤学上进。受此感召,兴义府学风日盛,人才辈出。其子张之洞承父亲思想,接续“加油”,倡新学、兴工业、练新军、修铁路、造枪炮、御外辱……带着父亲“加油”点亮的那盏灯火,将之照进近代中国的时代革新大幕。

    近200年来,黔西南崇文重教蔚然成风。尤以民国之后,大量年轻学子相继走出兴义府、走出贵州大山,甚至留洋日欧,成为贵州新旧革新时代的中坚力量。

    2022年,黔西南州委、州政府提出“文教兴州”战略。为挖掘百年积淀的“知府添灯油”历史典故文化,传承“加油”文化,当年6月经黔西南州教育局批准成立了一所公办高级中学——安龙加油书院,赓续黔西南历史上兴师重教传统。

    “一所学校,文化是血脉,加油书院发展的文化核心就是‘加油’的精神、加油文化,现在,我们的校园文化渐渐丰富了,学校育人目标明确了,学校精神树起来了,教师的工作热情高涨,‘敬业爱生,民主善诱’的教风浓了。”加油书院校长陈跃昌告诉记者,加油书院建校仅两年,在以“守正笃行、久久为功”为特质的“加油文化”精神指引下,不断践行,加油奋发,办学成效已逐渐凸显。

    同样,创办于清代乾隆年间(1730—1795年) 的兴义笔山书院,为国为乡培养出一大批文化、科技、艺术、军事人才和军政要员、学界翘楚、商界名流……不少学子出类拔萃,卓有成就,他们之中,有跋涉千山万水、奔赴延安参加抗战的黄俊、肖君盛将军等人。从兴义笔山书院到兴义师专,培养的万余名毕业生,为我国社会进步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后续以笔山书院为发端,兴义教育在贵州学界逐渐辉煌,为当地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黔西南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脉,随着时光流转、岁月更迭而演绎深化,润物细无声地孕育着不竭的精神动力,使得这方水土地灵人杰,文运久长。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新时代,重教兴学、不甘落后、勤奋向学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在黔西南激情脉动、持续发力,形成“文教兴州、产业强州、和谐稳州”的大战略。

    走进位于望谟县王母街道平郎村、地处天马山下的望谟县实验高中,操场上,孩子们奔跑的身影、欢乐的笑声,展现出蓬勃的朝气和活力。

    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应俱全的功能教室,以及布局科学的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这座总投资1.6亿元占地130余亩、可容纳3000多名学生的学校,为莘莘学子提供了一流的教育教学环境。

    望谟县曾是贵州深度贫困县之一,教育长期在黔西南州挂末。2000年高考,望谟县无一人被本科院校录取。直到2014年,本科上线人数152人,到2024年本科上线人数1711人。本科上线率从2000年的“零”到2024年72%,2020年以来本科上线人数连续五年稳居全州第三。

    “你看整个望谟县,最漂亮的建筑就是学校,望谟把最好的地块给了教育,学校都建在城中心。”望谟县教育局副局长韦启标告诉记者。近年来,望谟县始终优先发展教育,积极落实“最优的地块办教育、最多的编制给教育、最好的项目在教育、最多的经费投教育、最佳的效果在教育”的“五最”办学理念,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创造了“小县办大教育”“弱县办好教育”的望谟奇迹。

    望谟教育的发展之路,是黔西南州深入实施“文教兴州”战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生动缩影。

    从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发展成果持续巩固、高中多样化发展能力持续增强、职业教育扩容提质持续推进,到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持续凸显……黔西南州紧紧围绕“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个时代课题,州委、州政府始终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把教育发展作为黔西南三大战略之一主抓,着力从根本上提升全州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目前,全州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84%、9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3%;投入2.5亿元资金实施学前教育项目157个,投入4.97亿元资金实施义务教育建设项目353个;2023年下达学生资助资金5.04亿元,惠及学生38.9万人次,下达营养餐资金3.69亿元,惠及学生40.75万人次;狠抓教育项目建设,投入1亿元实施高中学校建设项目22个;成立兴义八中、兴义一中、兴义五中、兴义中学等61个教育集团,覆盖558所学校,集团内部教师交流866人次;建立省级名校 (园) 长工作室17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4个、州级名师工作室43个……教育水平和教学成果位列贵州省前列,高考本科上线率连续6年保持在50%以上,全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一个地方教育事业的振兴和发展,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11月1日上午,兴义一中高一(19) 班的生物课堂上,生物老师贺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生物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的魅力。

    “不要把生物课教成‘死物课’,应当让生物课回到瑰丽多姿、盎然生机的大自然的怀抱。”在贺斌看来,一个老师的成功,就是把课上好,让学生受益,把对学生的爱化在教学之中。

    “我爱每一个学生,愿做良师更愿成为学生的益友。”同样,在望谟民族中学,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的杨超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教育的真谛。

    在同学们眼中,杨超亲切得就像自家兄长。课堂之上,他紧盯教学任务,保质保量完成每一阶段教学工作;课堂之外,他关注每个孩子的一言一行,陪伴在学生的左右。自2012年调入望谟民族中学后,他所教学生近600名考上大学。

    在黔西南州,一个个好老师让人肃然起敬。也正因为有了这一批勤勤恳恳的人,黔西南州的教育得以不断前行。

    近年来,黔西南州坚持以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努力培养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黔西南州始终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2023年以来,州、县到学校召开警示教育大会42场,1066名教师参加警示教育。常态化开展春、秋季学期师德师风建设警示教育大会暨专题教育,开展2024年师德师风建设专项整治行动,全州5.1万名教师参加警示教育大会并测试合格。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招聘特岗教师367名,通过事业招考、人才引进、临聘等补充教师1010名,持续保障以县为单位达到国家配备标准。继续实施“三名一骨”培养培训,遴选培养州级名校长35名、名师50名、名班主任100名、骨干教师200名;培养黔灵名校长培养对象6名、黔灵名师16名、省级骨干教师61名。

    用好培训基地。建成黔西南州笔山教育院,挂牌成立“黔西南州教育培训基地”,全面推进校长教师培训,完成“校长提质赋能计划”第一轮培训,培训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 (园) 长1830人。开展高考备考、思政课、新教材、学科命题等专项培训共计9171人次。遴选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3000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12期1796人。启动实施青年教师“种子计划”和高级人才“领军教师计划”,遴选培养种子教师1400人,领军教师150人。

    一串串数字,一件件实事,记录下黔西南州在教育“赛道”上铿锵有力、蹄疾步稳的步伐,映照出披荆斩棘、奋勇前行的足迹。

    风物长宜放眼量。黔西南州将守正笃行,久久为功,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奋力写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努力办好黔西南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