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人才教育课程里,孩子们当起“解说员”、“小农人”、爱心超市“供货商”
峰林里,“未来学校”新意多
![]() |
小小讲解员正在为嘉宾介绍学校地质展览馆里的化石。 田字格实验学校供图 |
![]() |
学生在“开心农场”栽种水稻。田字格实验学校供图 |
本报记者 李坤 李兰松
清亮的纳灰河蜿蜒流过,秀美的万峰林环绕四周。在世界地质公园——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景区的醉人怀抱中,下纳灰村的田字格万峰林民族实验学校书声琅琅,静静地孕育着希望和未来。
穿过一片稻田走进校园,孩子们脆生生地向记者问好。蓝色的长廊上、“小火山”公园中、面朝田野的食堂里……孩子们奔跑、玩闹、就餐,快乐自在。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所拥有300余名学生的小学,以所在地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及万峰林的地质特点,将生命、地质、乡土、民族文化融入校本课程,巧妙构建乡土人本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堂别开生面的自然生命课
山峰围绕的田园之中,渐变色的教学大楼格外显眼。
“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是地史上大陆地区遭受广泛海侵的时代,代表颜色是蓝色;泥盆纪、志留纪主要为碎屑沉积,代表颜色为紫红色……”
毛精精是二年级2班的小小解说员,她声音响亮地向记者介绍教学楼12种颜色对应的12个地质年代。
“学校以‘万峰林的自然与生命’为主题,打造可沉浸、可互动、可创造、可学习的校园文化环境。”校长胡兴青说,结合万峰林的地质特点,学校提出打造自然地质博物馆学校的办学思路,开发了一系列有特色的自然生命课。
“老师,贵州龙会下蛋吗?”
………
9月23日,胡兴青带着学校的小小解说员们,到学校刚开放的地质展览馆开启一场沉浸式学习之旅。
学校开设的自然生命课分别以12个地质年代为内容。课上,老师除了引领学生学习每个地质时期的知识,还指导他们绘画、捏制不同地质时期的动植物、做实验、进行小短剧演绎等,提升课堂趣味性和互动性。
一堂田野撒欢的乡土课
“快看呀,它跳起来了!”
操场上,语文教师杨婷正带着二年级二班的学生观察虫子。小朋友们头挤头围在一起,观察一只七星瓢虫,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观察结束后,杨婷详细讲解了七星瓢虫的运动特征。
这是学校乡土主题课中的“山之田”系列课程。通过户外观察讨论的形式,杨婷为孩子们上了一堂《认识田里的小虫子》,将绘本 《虫虫运动会》 与户外实践融为一体,为孩子们呈现出一个趣味横生的昆虫世界。
乡土主题课由“大山家”“山之田”“山之居”“山中万物”四大主题组成,各有特色。将本土文化与教育紧密结合,学校下了一番功夫。
9月中旬,学校举办了稻谷丰收节活动。
在学校门口的“开心农场”,农耕课教师梁州、卞忠友带领孩子们在田间体验稻谷收割等农事活动。一边提醒一边干,最终收获了2000斤大米。丰收的喜悦和劳作的汗水,让孩子们对农耕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深了。
一堂开在爱心超市里的德育课
学校有一个爱心超市,里面有笔记本、铅笔、文具盒、扎染方巾、书包等学习用品和手工制作的各种文创作品。
门口的价目表上,标注着相应“海百合币”可兑换的物品,底下的心愿区,写着“与喜欢的老师合影”“课间在全班分享自己喜欢的歌”等等心愿。
这些,都可以用校园币——“海百合币”来兑换。
“海百合币”是学校自制印有海百合化石图案的卡片,学生可以通过在校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优秀表现来获取。
“爱心超市每月开一次,里面很多文创作品都是孩子们亲手制作的。”一年级二班的王有箐老师介绍,通过爱心超市的开设,进一步提升学生品德修养,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科普专员黄娅莉在参观完学校后,当场带走三本。
“被学校浓浓的地质文化氛围和学生的精气神所震撼,我要把诗集带回去,分享给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的孩子们。”黄娅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