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文脉 创新发展
兴义“书院+”育人模式德才并举
![]() |
阳光小学书法教学。 |
![]() |
笔山小学经典诵读。 |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 罗振) 走进兴义笔山书院的复兴广场,广场以山为背景,流水潺潺。广场四周,是从笔山书院走出的王伯群、王文华等名人简介。笔山书院内,有以伯群命名的图书屋。书院内的一景一物,蕴含着中国传统书院文化气息,学生在书香环境中快乐学习。
回望兴义教育史,以笔山书院为载体的传统教育模式,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教育经验。新时代,兴义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提升之路如何走? 笔山书院文化的教育模式为我们提供启示与借鉴。长期以来,兴义赓续笔山书院文脉,助推教育发展,唱响教育品牌。
兴义笔山书院 (今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兴义一中前身),首次创办于清代乾隆 (1736-1795) 年间,由当地士绅和民众自发筹资兴办,为科举时期讲授四书五经的场所,这是历史上的第一座笔山书院。之后,据 《兴义府志》 记载,1813年 (清嘉庆十八年),兴义知县杜友李倡议重建书院,重建后的书院是历史上第二座笔山书院。
1905年,兴义笔山书院改为兴义高等小学堂,同年,堂长徐天叙带领学生王文华等13人赴省城贵阳报考通省公立中学,在入学考试中囊括了前13名,消息传开,学堂声名大振,毗邻的滇、桂两省学子纷纷前来求学。
近半个世纪以来,从兴义笔山书院到兴义师专,培养的万余名毕业生,为社会进步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兴义师范、兴义师专、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沿革,笔山幼儿园、笔山小学、笔山书院、兴义八中的崛起、阳光书院的新建与发展等校及全市教育所取得的辉煌成绩,是继承发扬笔山书院文化的缩影,也是助推兴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
多年来,兴义义龙教育的发展将笔山书院文化精髓继承发扬。在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推进的进程中,传承发展笔山书院文化,挖掘笔山书院教育的当代教育价值,对探索出一条适应兴义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改革创新之路和完善全方位育人模式极具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继承发扬笔山书院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全市探索构建出一套“书院+”育人模式,助推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
如今,全市最美的环境是校园,经过不断地加大投入,笔山书院、阳光书院、阳光小学等校园环境具有书院风格,育人氛围浓厚。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养成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在阳光小学,学校将书法、经典诵读等国学融入日常教学中,让师生感受到书院文化的魅力。
“书院+”育人模式是在传承发展传统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的基础上,实施德育为先、德才并举的人文教育,充分发挥学生、教师及管理者三个主体的积极能动性,将书院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方法应用于学生培养与文化建设全过程。
在笔山小学,学校开展 《三字经》 《弟子规》 《论语》 等经典课程,同时在校内宣传王伯群、王文华等名人事迹,树立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汲取笔山书院的精髓,努力奋发,健康成长。
在阳光书院,学校提出“兴八义”的理念,即正义、道义、忠义、信义、礼义、仁义、情义、孝义。同时将班级命名“正义班”“道义班”等班级,既继承书院文化又创新书院文化,将书院文化潜移默化在新时代的教育中。
在兴义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过程中,始终注重传承和发扬笔山书院文化精神和教育功能,构建了有特色的“书院+”育人模式,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瞩目成绩。目前,全市(区) 有各级各类学校706所,在校学生近30万人,教职工近2万人。质量不断提高,高考连年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