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做有温度的教育

毕节一中老师朱启平照亮学子求学路

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朱启平总是让课堂上的学生感到快乐。

    本报记者 谢朝政 冯相清

    10月25日,秋阳暖暖地照着毕节一中美丽的校园,微风轻拂,金黄的银杏叶飞舞着,飘向大地。操场上,正在跑操的同学们喊着整齐的口号,迈着矫健的步子奔跑。

    看着眼前的一切,学校教科处副主任朱启平脸上挂满笑意,2013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到毕节一中教书育人已经11年。这11年里,他一直在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做有温度的教育,希望自己课堂和自己的存在,让学生感到快乐和幸福。

    立志做有温度的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想法。朱启平说,在他曾经艰辛的求学路上,得到了太多的温暖。

    漫步在美丽的校园,朱启平的思绪回到了小时候,回到了大山深处的七星关区大河乡官代河村岩口组,那里边远偏僻,由于父母不识字不能外出务工,只能靠种几亩薄地维持生计,家境贫困。

    从初一开始,朱启平就一边读书,一边打工,自己挣学费和生活费。2007年,国家决定在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朱启平萌生了报考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的念头。通过连续三次高考,2009年终于以毕节市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北师大。

    “在北师大,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平凡的大学生活,让我找到未来人生方向,我要努力改变自己,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点燃大山孩子们的求学梦。”朱启平暗下决心。

    在校期间,朱启平创办了贵州岩口爱心支教队,每年暑期带着支教志愿者们回到家乡支教,为家乡的孩子们带去温暖。朱启平支教事迹得到媒体关注,希望工程在岩口建立了一所公办希望小学,北师大也在这里建立了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援建了图书室和计算机教室,当地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大学毕业时,朱启平放弃了在省会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的毕节一中任教。“北师大给了我一束光,我要用这束光去照亮大山里的学生。”朱启平说。

    站上讲台,成为教师,朱启平立志做有温度的教育,用教育的光,去照亮大山里孩子们的求学路。由于朱启平长相憨厚,时时面带微笑,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们都不叫他老师,叫他“启平哥”。

    教学上,朱启平总是不遗余力。2014年,高二时,朱启平所教的班上转来了一名学生,朱启平注意到,孩子基础差,厌学,自卑,但孩子很有礼貌。于是朱启平给孩子的父母打电话电话,说孩子很懂礼貌,只要加把劲,成绩会好起来的。

    孩子说,从小到大,第一次有老师打电话表扬他,于是孩子的眼里慢慢有了光,开始努力学习。朱启平顺势而为,每天免费给学生补一节数学课,从小学数学通分约分教起,把初中的数学知识讲一遍,再衔接高中知识。

    “孩子的成绩慢慢变好。高考时,孩子考出了602分的好成绩。”朱启平自豪地说。

    每当有学生过生日,朱启平都会用北师大明信片给他们写一张贺卡,给孩子们带去温暖的同时,鼓励孩子们勇敢追求自己梦想。“11年,我已经写了1658张明信片。”朱启平说。

    朱启平鼓励孩子们遇到困难给他写信,而每次收到学生的求助信,他都用北师大信笺纸给学生回信。来自织金的学子曾杰(化名)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朱启平写了一封信:“启平哥,我家很穷,有时候好迷茫……”

    朱启平了解得知,孩子的三个哥哥都在上大学,就靠父母在外打工支撑,日子很艰苦。于是朱启平和妻子商量,决定每个月资助这名学生400元生活费,直到他考上大学,解决了孩子的后顾之忧。

    如今,已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大三的曾杰提起恩师朱启平,心里充满了感激。他说恩师就是他的榜样,是恩师给了他勇敢逐梦的强大动力。

    参加工作以来,朱启平和她的爱人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3万多元,累计资助贫困学生10余位,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这些年来,朱启平相继获评市级骨干、市级名师、市级“优秀科技辅导员”、省级骨干教师、省“最美劳动者”、省“优秀科技指导教师”、省“甲秀之光访问学者”“新时代贵州人”、北京市“基层就业卓越奖”、“全国基层就业卓越奖”等荣誉。但朱启平说他最在意的称号,还是孩子们口中的“启平哥。”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愿一直做那颗小小的火炬,用一方小小的光明,照亮大山里一届届孩子们的求学梦想,给他们带去一丝丝温暖。”朱启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