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龙”是如何被发现的
![]() |
三叠纪博物馆。 |
三叠纪时,我国南方在此时恰逢是一片汪洋大海,这片海洋向西一直延伸到现在欧洲,其中便生活着种类丰富、数量庞大的海洋生命,记载了这一段古代生命的历史!
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中,兴义动物群和贵州龙十分引人注目,走进兴义世界地质公园,一同探寻远古海洋及其中美丽生命的沧桑变迁。
小房子石片上发现“龙”
贵州龙化石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1957年7月,中国地质陈列馆 (现中国地质博物馆) 有个叫胡承志的年轻人,从云南考察后取道贵州,途经兴义市绿荫村,在此稍作休息时,偶然在一栋小房子的石片上,发现了一块四脚蛇状的化石。他惊喜地判断这块不完整的标本肯定是人们很早就寻觅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在当地居民的指引下,他在绿荫村大寨浪务山山坡上采集了8件化石标本带到北京,交给时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的杨钟健教授;其后贵州省博物馆曹泽田等人两次到同一地点采集了7块标本带到北京。杨钟健对这些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识别出这是一种从未研究过从未定名的鳍龙目肿肋龙科的化石,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首次发现。为了纪念这一重大科学发现,杨钟健教授根据动物国际命名法,以化石的发现者胡承志的姓氏和发现地将化石命名为“胡氏贵州龙”。
1995年5月2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以《世界罕见的重大科学发现,贵州龙化石被认定》作了报道,并指出:贵州兴义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同时发现海洋性动物和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地方。
贵州龙比恐龙古老
1995年,我国著名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专家赵喜进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秘书长刘东瑞考察研究后认为:兴义是中国的“龙乡”,贵州龙比恐龙古老,其化石是研究早期海相化石很珍贵的科学标本,是研究早期爬行动物演化的不可多得化石材料。
胡氏贵州龙以鱼虾为食
胡氏贵州龙作为早期回归海洋的爬行动物,身体因适应水生生活而发生改变,尺骨与腓骨变得粗短,趾骨细长,是能游泳的典型特征。然而和鱼类不同,贵州龙四肢原始,未特化成鳍状,身体横宽、神经棘低、颈长、尾长,说明它还没完全适应海洋生活,可能与现在的海狮相似,通常在近岸浅海海域生活。
胡氏贵州龙的吻部小而尖,牙齿成锥状,为同一式齿形,说明它是一种肉食性动物,以鱼虾为食。
胡氏贵州龙幼年个体的前肢比后肢短,可是在以后的生长过程中,相对于身体有明显的前肢生长速度更大,而后肢则是等速或轻微的滞后。因此胡氏贵州龙成年个体的前肢比后肢更长,而且更强壮。尺骨加宽,而它的尾部神经棘较低,前部尾肋长,尾基部呈背腹向扁平;研究者推测它依靠桨状前肢的对称划动身体前进,前肢是它的运动器官。事实上也许胡氏贵州龙的运动并不这么简单,像海狮和蛇颈龙就可能混合使用两种运动方式,当前肢对称地划动时,身体后肢作背腹向运动,以产生更高的运动速度。
贵州龙不是恐龙
贵州龙不是恐龙,顶多是恐龙可以攀得上的“远亲”。原来在中生代的时候,距离现在大约从2.3亿年到6500万年的那段时间里,在地球上最繁盛的生物就是爬行动物,但爬行动物的类型却是多种多样的,有陆地上耀武扬威的形形色色的恐龙,也有生活在海洋里像“贵州龙”一样的水生爬行动物,还有像翼龙一样会飞翔的爬行动物,总之,那时候的爬行动物是占据了海、陆、空方方面面。它们属于不同的纲。
贵州龙动物群产于兴义三叠纪海洋环境形成的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群。因动物群产地面积宽、品种新、藏量丰,使兴义被誉为“龙的故乡”。
贵州龙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件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也是原始鳍龙类在亚洲的首次发现,它对于研究早期爬行动物的起源、生物演化、分类、古环境演变等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贵州龙这一震惊世界的发现,也让世人重新认识贵州这片孕育生命、繁衍生命、生生不息的沃土。
来源:黔西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