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头版 -> 第A03版:校园 -> 以德润心 以茶修身 以桥为媒

以德润心 以茶修身 以桥为媒

——贵阳三所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扫描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三桥小学举行民族服饰走秀。

茶店小学学生进行茶艺表演。

老师正在给同学们上茶道课。

东山小学学生的文艺表演。

    本报记者 张恒新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与灵魂,是学校在文化软实力集中的体现。校园通过强化硬件设施建设,丰富软文化内涵,打造出学校特有的文化。

    在贵阳市茶店小学、三桥小学、东山小学里,校园特色文化气息萦绕,师生们每日沉浸在校园文化精神中共同成长。

    东山小学阳明文化打造“书香校园”

    10月10日上午,贵阳市东山小学上学的钟声响起,师生们加快脚步走进课堂,随着国歌响起,大家肃立齐唱国歌,“礼”在此刻得到生动诠释。

    贵阳市东山小学坐落于贵阳市东隅,毗邻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专祠——阳明祠。学校传承王阳明教育思想,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创建以德润心的“习礼”课程。

    在这里硕大的石书印刻着阳明先生的教育思想,“立志、勤学、责善、改过”成为师生行为的指南。走进古朴雅致、书声琅琅的校园,处处都显现出传统文化的气息。

    为了将王阳明教育思想融入小学校园,学校进行了循序渐进的实践研究。东山小学校长丁彦介绍:“我们群策群力,甄选书本中的核心理论,转化为可视化的校园景观。”将“万物一体之仁”“心即理”“知行合一”等理念,融合于课程体系,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积累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孩子们运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解读,精选“阳明文化代言”的学生作品,错落有致地悬挂在走廊楼道。

    穿插风格各异的绘画及书法作品,集诗、书、画一体,学思并进,探寻思想精髓,赓续守护中华文化瑰宝。“通过学习王阳明先生思想,知、行两个方面需要合一,缺一不可。这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小时候他为了给父亲买药,晚到了学堂,先生责怪了他,但他却没有说什么,只是在桌子上默默地刻了一个‘早’字。并且后来他再也没有迟到过,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知行合一的精神,做好每一件事。”学生刘赟全表示。

    每年,学生们遵照古代的传统礼节,身着汉服,参加“低吟浅唱叩响诗意”主题活动。同学与老师们拱揖、行礼、问好,开启习礼序幕,精彩的故事情节,师生共同演绎的趣味方式,呈现“立志之心”“立志之行”“立志之获”,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寻找和发现名家大师的成才之路。以写感悟、诵诗词,活动为载体,多项举措,体验目标专一,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除此之外,学校还组织师生走出户外,前往修文龙场,实地参观。身临其境的感受阳明文化的励志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细致解读阳明思想,不断提升自我修养。

    “参观阳明祠,瞻仰阳明先生的雕像,通过听取解说员详细介绍,了解阳明先生的传奇一生。回到校园,讲述少年故事,朗诵《传习录》 节选,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丁彦表示,未来5年,学校继续创新研发“以德润心”的立体化课程,带领师生,由思想的引领走向内心的认同,再到行为的显现,让每一位东山师生臻于至善而又慎思笃行。

    茶店小学以“茶”修身让教育缤纷多彩

    10月10日,茶店小学下午第一节上课铃声响起,学生激动地前往茶室围坐在一起泡茶、品茶,对于学生来说很稀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茶礼’,那么‘客来敬茶’有着哪些规矩?”茶店小学茶道课教师刘漫丽一边捧起茶杯一边向学生们讲述茶文化。

    在屏幕上播放着茶文化的起源,通过介绍“请茶礼”“执杯礼”“敬茶礼”“谢茶礼”,让学生深刻领会茶文化,并端起茶杯与同桌相约饮茶。

    “今天这节课从‘客来敬茶’的习俗给孩子讲茶礼仪,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以茶待客、以茶示礼。凡有客人到来,主人定会捧出一杯热气腾腾的清茶,这是基本的礼仪,可以表达主人的敬意,同时,主客也可以在饮茶时共叙情谊。”刘漫丽介绍。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礼仪逐渐被简化,但客来敬茶这一习俗依然被重视与延用,通过客来敬茶这一礼仪表达对客人的尊重。

    “品茶、饮茶本就是生活中的艺术,通过课堂教会孩子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尊重和友好,如何在忙碌生活中寻找一份宁静和淡泊,希望孩子们继续发扬这一美好传统,成为传播茶文化的小使者,让茶文化在现代社会绽放新的光彩。”刘漫丽说。

    贵阳市茶店小学创办于上世纪60年代,早年间,只是一所村办小学,后来由云岩区地方政府收编,成为一所公办学校。随着城市发展,大量城市新市民涌入茶店片区暂住,因此学校接收了超过50%的新市民子女。

    “为了培养好学生整体文明素养,学校在几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通过不断摸索、实践,确立了‘聚德若水,涵善如茶’的校园文化主题。”茶店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赵婧介绍,将“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的方式有机结合,组成学校符合学生实际的德育课程体系。

    茶店小学自古就与茶有着很深的渊源,学校所在之处曾经是明清时期出黔入川必经的驿站,过往商旅在途经这里时,都会下马饮茶,后来这里也逐渐变为一个集市,被人称为茶店,茶店小学也因此得名。

    学校借助这一地域优势,提出“聚德若水,涵善如茶”的校园文化主题,制定“道如人道,做茶如做人”校训。

    “传承原有茶文化精髓,以水之德、茶之品涵养学子成长为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善良、学习成绩优秀的新时代少年为学校教育的目标。以茶文化为引领,引导学子做一株清芳好茶,教师做一汪甘甜清泉,就如同泡一壶好茶,茶香漫漫,苦却回甘。”赵婧说。

    三桥小学以“桥”为媒构建知识桥梁

    国庆节后,三桥小学的同学们开启了第五届“小小桥”校本课程文化探索之旅,沉浸在一段段悠久的历史之中,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厚重。

    楼道中不断传来琅琅读书声,二年级的同学诵起 《唐诗三百首》,沉浸在李白“床前明月光”的静谧中。他们尝试模仿古人,用毛笔在纸上书写唐诗,字迹稚嫩的书法作品里尽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

    三年级的同学被宋朝服饰线条流畅、色彩淡雅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穿上亲手制作的服饰,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古人的风雅与韵味。四、五、六年级同学则分别走进元、明、清朝的历史故事,绘时间画卷、奏岁月音符,更加坚定了他们要成为传统文化传承者和发扬者的决心。

    1942年建校的三桥小学是这一地区最早的公办学校,校名也因此而得。自建校以来三桥小学将“桥”的概念贯穿始终,以“桥”为媒打造育人新高地。

    “三桥小学在近80年的办学进程中,培养出万千学子,已成为三马片区老百姓心中的一所老牌学校。”三桥小学校长毛良书介绍,学校围绕构筑健康、快乐、成功“三桥”的办学理念,致力于让孩子走出三桥,走向未来。

    三桥小学以“桥”为媒,构建了“小小的桥大大的梦”校本课程体系,各班级根据学校每年的主题方案拟订出一个个小项目和小任务,让同学们以个体、伙伴和小组等学习形式领取项目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汇报、总结、展示等学习活动。

    “我们在课程中全学科参与,融入文明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专题教育,最后以每个班级作为一个场馆的形式,供全校师生参观、学习。”三桥小学总务处副主任谢怡说。

    通过项目式学习,凸显课程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育人功能,并能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学生的见识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帮助孩子从知识走向行动、从自我走向社会、从现在走向未来。

    “目前,学校已举行至第四届‘小小桥’特色校本课程全学科场馆展示活动。每一届都有鲜明的主题,通过活动的举办,为同学们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同学们带上所学知识在此相互碰撞,让同学们更加了解世界文化的异同,同时提高学校教师的课程意识,也为学校下一阶段的发展开启新方向。”毛良书表示。

    记者手记

    特色校园文化

    赋能教书育人

    校园特色文化的形成是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通过走进三所小学,每个校园建设、校风、教风各显独特。

    文化形态还基于办学理念、历史传承、地域特色等诸多方面,通过传承与创新,让特色文化得以延续,同时与学校教学理念相呼应。

    就比如,围绕阳明先生习礼的课程主张,每月一礼,成为东山学子的必修课程。教师们将内化理解的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学校每月一期习礼主题。激励学生争做胸怀天下、谦虚有礼、博学多才的东山少年。三桥小学以“桥”为媒,先后举办了“走上大桥看中国”“童眼‘桥’贵州”等活动,学生、家长和教师一起准备和展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茶店小学开展茶文化课程,传承以茶育人的理念,让学生知道做人如做茶,不急不躁,清爽干净,做一个知礼懂礼的少年。

    通过将特色文化融入到课程教育,广大师生在学习与授课中渐渐受到影响,行为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规范。从基础课程到实践拓展课程,也让学生知、情、意、行等协调发展,让优秀的道德品质感染身边的人。这或许就是学校坚持特色教育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