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中学:共育民族团结树
![]() |
特约通讯员 张玉莲 石晶晶
深秋,走进印江中学,一片诗意盎然。盛开的紫色三角梅,随风起舞的杨柳,奋发向上的师生,构成了秋日里最美的风景。
历史课堂上,教师邱虎正在与学生一道探讨《昭君出塞》 历史故事里蕴藏的民族团结。教学中,老师讲得生动透彻、学生听得专心致志,师生互动激烈有趣,民族团结的种子通过历史故事,缓缓流入学生的心田。
“把民族团结教学任务抓牢抓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这是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和担当。”印江中学教师邱虎说。
该校在民族团结教学这块,不光在历史教学中,在其他学科教学、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都适时渗透。
“通过多方位深层次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让团结奋发的种子生根于师生心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比如:在优化教学设计上融合了民族团结教育,如历史课上的民族英雄事迹展,地理课上的民族地区分布探索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除此,还强化实践体验深化民族团结认知,鼓励组织学生参与民族节日、庆典,如:春节、土家过赶年等,通过实际行动践行民族团结的意识。”印江中学副校长任茜君说。
该校还充分利用举办的文化艺术节、运动会,展示各民族的文化魅力以及民族团结意识教育,从而促进各民族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实现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同时,利用校园公众号、抖音、网站、校刊、橱窗、广播等阵地,加大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知识。
将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及会师纪念碑、梵净山黔东独立师战斗遗址、印江博物馆等一大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铸牢“意识”的实践阵地,拓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作为学校团委,在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充分利用学校开展艺术节、魅力青春文艺汇演、运动会等的各类活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渗透民族团结意识教育,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根植于学生心中。在2023年市级‘石榴籽一家亲’主题团课比赛中,我校学生也取得了市级二等奖的成绩。”印江中学团委副书记郭丽琼说。
近年来,该校党委坚持以“第一议题”制度,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年都要专题学习民族法规、民族政策等相关知识,并交流学习体会和落实措施。做到学习跟进、认识跟进、行动跟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责任制,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学校还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经常性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该校通过不同的方式,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让全体师生把“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民族团结的氛围蔚然成风。
印江中学党委书记车文兴表示:“多年以来,印江中学3800余名各族师生心手相连,同舟共济,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到思想引领、课程教学、活动载体、对外交流、学生资助等各个环节当中,形成了五指并拢的拳头效应,让学校不断发出好声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9月27日上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对35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368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进行了表彰,印江中学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推进‘四个与共’‘五个认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续写印江中学新篇章。”车文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