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教科书铭记历史——
60年了!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 |
![]() |
![]() |
![]() |
![]() |
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的荒漠里,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92年版历史课本,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课中,详细讲述了在国内资料缺乏、外国技术保密等不利条件下,我国科学家奇迹般地独立完成研制原子弹的前因后果。
激发起广大青少年,对我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精神的敬佩之情,以及对我国取得这一重大科技成就的自豪感。
2017版历史教科书,选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图片,以爆炸瞬间的壮观场景,引发学生对我国科技成就的关注,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研制成功,我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教科书通过强调上述国防武器研制时间之短,彰显了这一时期,我国国防科技飞速发展。
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历史、道德与法治等教科书介绍了邓稼先立志报国、不断进取、无私奉献的事迹。其中,道德与法治教科书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九年级下册2018年版) 在“运用你的经验”栏目中,通过邓稼先的个人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勉励学生“少年当自强”,积极为祖国作贡献;语文教科书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年版) 选入了同为科学家的杨振宁所写的 《邓稼先》。
钱三强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人民教育出版社与四川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地方课程教材《生命·生态 · 安全》 (2021年版) 在“我国国防武器装备及其发展”一课中讲述了钱三强的贡献;职业教育使用的2021年版物理教材则在介绍核裂变时,提到了钱三强夫妇发现铀核分裂概率的研究成果。
来源:中国教育报综合自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07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