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脊梁
![]() |
![]() |
![]() |
![]() |
![]()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为了这一天,“两弹一星”科技工作者,付出艰苦努力,筑起新中国的安全屏障。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东方巨响”的背后,是无数卓越的科学家,隐姓埋名,默默奉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
——钱三强
“两弹”元勋钱三强,面对异国优厚的待遇,毅然选择在战乱时回国。
他说:“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
1960年,中国决定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钱三强担任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一边从事大量科学研究,一边四处奔波、招揽人才。
在他的组织下,一大批优秀科学家纷纷回国,获“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荣誉的23人中,有15人是由他动员回国。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这一天,正好也是他51岁生日。他说:“中国原子弹研制绝不是哪几个人的功劳,更不是我钱三强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好了这件事情,这一生就过得很有价值,就是为它死也值得!
——邓稼先
1958年,钱三强找邓稼先谈话,神秘地说“我们要放个大炮仗”,邓稼先毫不犹豫接受了这一重任,成为中国原子弹研究工作理论设计负责人。
出发前,邓稼先辗转反侧,夫人许鹿希问他怎么了,他答:“我要调动工作。”“调哪?”“不能说。”“干啥?”“也不能说。”“我跟你通信?”“不行。”
他嘱咐妻子:“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情,这一生就过得很有价值,就是为它死也值得!”关于工作的秘密,他一藏就是28年……
弥留之际,他执意从医院“溜”出来,乘公交车到天安门广场。在国旗下,他对警卫员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你都84岁了,那时,我们国家富强了,你可一定来看我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愿意,我愿意,我愿意!
——王承书
她是参与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也是中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理论奠基人。
虽然在外求学,但她心系中国。1958年,我国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面对钱三强的邀请,王承书毫不犹豫地说出:“我愿意!”
1961年,原子弹的核心燃料高浓铀研究进展缓慢。钱三强又一次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负责高浓铀研制,这一次王承书再次说出:“我愿意!”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钱三强希望她继续从事核事业研究。钱三强问她:“有什么困难吗?”“没有。”“那你愿意继续在这工作吗?”“我愿意!”
她一生清贫,临终前将毕生积蓄十万元捐给了“希望工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愿以身许国!
——王淦昌
“两弹元勋”王淦昌,面对国家的核武器研究需要,毅然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当被问及是否愿意为研制核武器改名时,王淦昌果断写下了“王京”,并掷地有声地说:“我可以,我做得到!”“我愿以身许国!”
17年内,连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做什么。
原子弹爆炸那天,他随着沸腾的人群从掩体里跑出来,激动地挥动着双臂,流着热泪欢呼:“成功啦! 我们成功啦!”
一年除夕夜,他与邓稼先在帐篷里相互敬酒。邓稼先对他说,“叫了王京同志几十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
言毕,两个人抱头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