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这所乡镇小学探索积分制管理
“学生银行”储蓄成长的力量
![]() |
![]() |
杨光宣 本报记者 廖尚海
近日,记者走进黔东南州三穗县桐林镇中心小学时看到,一场盛大的兑奖仪式在举行,同学们纷纷从“学生发展银行”里取出积分与老师进行兑换。
校长:探索积分制管理
当天,在学校操场上,只见全校700名学生在操场整整齐齐排队,而队伍前面的课桌上摆放着猪肉、白菜、鲜橙果汁、水果、当地特产灰碱粑等奖品。
“三等奖可兑8元物品、二等奖可兑12元物品、一等奖可兑20元物品……可以兑奖的同学按照鼓励奖、六等奖依次上来兑奖。”随着老师的宣布,全校700名学生有序面露喜悦地上台兑奖,奖品价值在1元到20元之间。
“我校探索积分制管理,主要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多元评价学生,让积分来记录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和发展。”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姜再城向记者介绍,根据教育主管部门印发的《三穗县2024年质量提升年工作方案 (试行) 》,2024年3月,桐林镇中心小学结合实际,提出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探索班级和学生个人的积分制管理,建立了“学生发展银行”。
从上学期开始,每名学生都从零开始积分,孩子在德智体美劳上每一点进步都可积分,如向老师问好、上课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参加体育锻炼、主动帮助别人、拾金不昧、劳动课表现等都可以积分。
同时,乱丢垃圾,抽屉脏乱,迟到、课堂上有小动作等不良行为会导致扣分。积攒了一个学期后,学校划定相应分数对应的奖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创意呢? 姜校长表示,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几乎所有的学校和老师在学期结束后都会评出班级里的优秀班干、优秀学生,但这部分同学占全班比例最多就10%。
通过“学生发展银行”的建设,几乎每个同学都会因自身的表现而获取相应的分数,每一点进步都会得到认可和赞扬。
老师:积分改变孩子习惯
桐林镇中心小学大队辅导员兼六年级班主任田慧告诉记者,自实施“积分制”以来,一大批孩子完成了“蝶变”,六年级的陈政权就是其中之一。
不爱回答问题、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是陈政权留给田老师最大的印象。渐渐地,陈政权将“积分排名第一名”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就想自己好好表现,证明自己,多赚积分。”陈政权说。
在生活中,陈政权改掉乱丢垃圾、不讲卫生等不良习惯;在学习上,陈政权努力进取,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一学期下来,陈政权发展“银行”里的“存款”高达227分,夺得全班积分一等奖。“陈政权的学习更努力了,自信心增强了,脸上的笑容比以前也多了。”对于陈政权的改变,班主任老师石慧看在眼里。
石慧老师介绍,“学生发展银行”积分不仅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而且以小组、大组和班级挂钩。在集体活动中小组、大组以及班集体的整体表现都会与同学自身积分紧密联系。如班集体在学校活动中荣获整体表扬,全班同学都可获得加分。但具体到班级内部后,根据大组、小组以及组内个人的表现所加分值不一。
“集体荣誉与个人荣誉密切相关。”石慧老师告诉记者,实施积分后,同学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学校违规违纪的学生少了,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很多同学成绩一下子提高了不少。同时,孩子们有极其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绝不干影响集体的事。
家长:确实看到进步
麻梅香大姐是陈政权的母亲,对于“学生发展银行”带来的改变,她和老师有目共睹。
“现在成习惯了,早上起来要先看会书才去学校。”麻大姐告诉记者,她和爱人在当地种植了很多水果,算得上种植大户。
由于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关注度确实也受到影响。孩子之前最大的特点就是拖延、小气、爱找借口。
“好几次没写作业,说是弟弟给他把作业撕掉了。”麻大姐坦言,其实孩子就是自己没写。
然而,自从上学期实行积分管理后,孩子的习惯逐渐在改变,在学习上积极主动了很多,每天都要在家晨读。平日里,放学回家吃完饭后主动刷碗,甚至今年农忙时,他跟着麻大姐上果园里套袋、采摘。
而麻大姐也会把这些反馈给学校,老师也会“记录在案”,最终体现在“发展银行”的积分上。也是通过这种积分下的家校互动,达成了家校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