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头版 -> 第A02版:综合 -> 劳动教育是乡村小学最佳突破口

2024年全国优秀教师蒋勃:

劳动教育是乡村小学最佳突破口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蒋勃和孩子们合影。

蒋勃拿着刚挖出来的洋芋,给孩子们进行科普。

航模课。

学校里的农具陈列室。

    本报记者 潘晓飞

    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近日,遵义市正安县和溪镇杉木坪小学劳动实践基地的土豆迎来丰收。大家分工协作,在2024年全国优秀教师、校长蒋勃的指导下,高年级学生抡起锄头刨土豆。低年级学生则承担起捡拾与搬运土豆的任务,农趣园地里一片欢腾。

    回到学校后,土豆美食、土豆手工、土豆科学等一系列创意十足的特色活动也随之开展。孩子们一边尝试花样炸土豆享受美味的同时,一边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小刀将土豆切成块状,再配上长短不一的麦秆,形态各异的动物造型便出炉了。

    “土豆放到水里就沉下去了,你们谁有办法能让土豆浮起来?”随着蒋勃的一声吆喝,孩子们在水盆里想尽各种办法,绞尽脑汁破解土豆漂浮之谜。

    “这些充满趣味和挑战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有助于让他们在实践中增强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提升孩子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蒋勃说。

    劳动教育包含着大量的科学知识

    杉木坪小学创建于1946年,目前共有57名小学生、17名幼儿园混龄班儿童,由13位老师负责孩子们的日常教育教学,是典型的农村小规模学校。

    依托挖土豆开展劳动教育只是杉木坪小学打造“小而精”课堂的一个剖面。在劳动实践课程中将不同学科有机融合,是蒋勃一直以来坚持的教育理念。

    1992年,蒋勃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正安县乐俭乡中学任教。两年后,他调入自己的母校——杉木坪小学。三十年来,他一直坚守在三尺讲台上。

    另类、不太合群、想法多,这是蒋勃对自己的定义。平日里,他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课程设计上,在学校开设的所有科目中,他最喜欢包含了生物、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的 《科学》课。

    蒋勃坦言,与其他课程相比,《科学》课更有趣,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不过,部分农村学校的 《科学》 课因非考试科目不受重视,教学过程照本宣科,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只能被动接受,课堂枯燥乏味,育人质量甚微。

    2015年,蒋勃担任 《科学》 课教师后,着手对教学进行深化改革。劳动教育实践包含着大量的科学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学科融合是他开出的良方。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从小便学会了很多劳动技能。有的老师不知道如何进行学科融合,而劳动教育能在无意识中将学科融合的概念具象化。”蒋勃说。

    杉木坪小学的一间40余平方米陈列室里,放置着蒋勃10多年来收集的碾坊、米筛、鼓风车、犁铧、刨子、锄头等农具。面积虽小,但却是重要的育人基地。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迭代更新,各类新式农具不断涌现,许多传统农具逐渐被社会淘汰。同时,相当部分农村孩子脱离劳动,成了读书“专业户”。

    对此,蒋勃多次带领学校老师走村串寨,磨破嘴皮把沿袭了数千年的“农耕古董”“请”到学校。在正安县教育局的支持下,2017年建起了农耕陈列室。

    “这些传统农具可不是来学校‘睡大觉’的,得想办法让它们‘活’起来。”蒋勃说。在学校的组织下,一批批学生走进陈列室参观,了解农具的使用方法。

    平日里,蒋勃经常指导学生调研家里现有的农具并学习使用方法,回校后以绘画方式向同学介绍农具情况,以及分享搜集到的相关故事、儿歌、童谣等。

    上述育人举措还不够,孩子们需围绕“减少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的目标设计未来农具,一把具有防晒防雨功能的锄头设想,蒋勃至今记忆犹新。

    “那些脑洞大开的设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邂逅一场传统与未来交织的学科融合思维碰撞。”蒋勃说。

    农趣园地里的蔬菜瓜果种了一季又一季,老师换了一批又一批。站在杉木坪小学的校门口,蒋勃迎来送往,满心欢喜迎接孩子们的到来,又默默含泪目送他们踏上新的旅途。“我爱杉木坪小学,我爱那群蹦蹦跳跳的孩子。”蒋勃说。

    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玩出新花样

    劳动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2018年,蒋勃担任学校校长后,大胆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在不花钱或尽量少花钱的情况下,带领杉木坪小学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之路。

    为完善优化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蒋勃和其他老师一道利用各类本土资源,探索打破分科教学的路径。在蒋勃看来,开展劳动教育是乡村小学最佳的突破口。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按照文件要求,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成为必修课程,此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给了蒋勃更强的干劲。结合前几年的积累,他持续探索具有乡村特色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向附近村民租了1.5亩地之后,蒋勃说干就干。在省级项目课题的支持下,他开始种植农作物,从中选出适合缺钱少人乡村小学开展学科融合的种类。

    从红菜薹到茄子,从辣椒到南瓜,再到黄瓜和豇豆,刚开始时缺乏经验,蒋勃把常见农作物都试了一个遍,最终主要选定红薯、土豆、小麦、萝卜和花生。这些普通的农作物,在蒋勃眼里却是教育教学的利器,被学生玩出了新花样。

    以天地为教室,以自然资源为教材,辅以传统节日,蒋勃将传统课堂搬出教室、走向自然与社会,让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六月,孩子们收割小麦,并将脱粒后的空麦穗制作麦穗花,以麦秆为原料进行剪裁和拼贴,制作出栩栩如生的百鸟虫鱼、人物花卉等;九月,利用农作物的根、茎、叶等开展创意手工拼贴画;十一月,学生采摘农趣乐园里成熟的蔬菜,将颜料涂在菜叶的横截面,利用不同的颜料、不同形状的横截面来印画。

    内容鲜活的《初识农耕农具》 《农耕与二十四节气》 《农耕与传统节日》 《农耕古诗词》 等校本教材得到师生的追捧,劳动教育成为日常交流的关键词。

    挖掘地域特色元素融入学生日常

    漫步在杉木坪小学的校园里,随处可见浓郁的本土元素。每个季节都有新的花草被师生们搬进校园,文化长廊上藤本植物攀附,两旁鲜花怒放,四季留香。走廊上的书法、绘画、剪纸等作品,也无不展示着师生们的智慧和创造。

    因追捕歹徒殉职的烈士郑周培、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赵友良、通过高考走出大山的大学生蒋信心,励志墙里三位本地代表性人物的事迹,时刻激励着学生;

    筛子、石磨、花轿、唢呐、鼓风车、水碾房等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传统工具,以及造纸术、酿酒术等民间传统工艺,不断提醒孩子们勿忘过去的艰辛生活;

    “万天宫”古庙、清代“吕氏房屋”、雄奇的“孤峰”、人间仙境似的“山洞子”等自然风景和本地代表性古建筑绘画,也成为学生感受家乡美的途径。

    在蒋勃打造特色校园的过程中,公益组织发挥了巨大作用。2013年暑假,杭州市上城区六和公益阅读发展中心在杉木坪小学举办阅读夏令营活动。数天时间里,工作人员和蒋勃对教育所秉持的认真负责态度,给彼此留下了深刻印象。

    绝不能当井底之蛙!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在六和公益的引荐下,蒋勃走南闯北参加教育活动,在交流互鉴中开拓思路,并尽可能将资源引入杉木坪小学。

    2022年,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放飞梦想”航空科普教育项目落户杉木坪小学。随即,学校设立航空科普兴趣小组,把孩子的梦想引向蔚蓝的天空。

    深思熟虑之下,蒋勃决定聚焦本土元素实际进行改革,将具有当地特色的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孩子们不仅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同样需要熟悉家乡,而且本土元素更容易感染人,起到激励在校学生的作用。”蒋勃说。

    经过努力,蒋勃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其中,《村级小学“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获2020年贵州省教育重点课题立项,并于2022年结题;《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基于“以劳树德”指向的村小农耕文化课程开发与创新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023年),实现了正安县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这些举措实际上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我只是充分相信学生,遵循教育规律,把本该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他们,让学生在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的过程中主动参与、观察、思考、创造,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科学精神。”蒋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