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日 星期五

村民你50我100,让394名学子圆了大学梦

一个苗寨的十年民间助学路

2024年10月11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深山中的高雍苗寨。

中考学子领到了书籍和书法作品等奖品。

助学活动上,学子们领取书籍和书画作品。

    本报记者 袁鹏

    10月9日,大连外国语大学大一新生杨婕妤给剑河县观么镇高雍苗寨乡村振兴协会寄出了一封感谢信,她在信中表达了对家乡父老的感激之情,是乡亲们让她“有机会走出大山看到人生别样的风景”。

    杨婕妤,家住剑河县观么镇高雍苗寨。她只是寨里今年考取大学的39名学子中的一员。

    2024年,高雍苗寨共考取硕士研究生1人、本科16人,其中211院校4人。专升本2人,专科21人。更让人倍感振奋的是,今年剑河县高考历史类第三名落在高雍。

    39人里,他们每一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家乡人的爱心与呵护,背后藏着一段十余年如一日的爱心助学故事。

    苗乡学子走出大山

    时间回到今年8月16日,在黔南工作的张达下班后,匆匆赶回家中,带着刚刚放学回到家中的两个孩子,一道赶回剑河老家,“要让孩子们有家乡情结,学会付出、学会感恩”。

    驱车近3个小时,从剑河县岑松收费站下高速后,沿着盘山公路夜行15公里,晚上9点多终于抵达,只为参加第二天一早举行的高雍苗寨金秋助学活动。今年除了捐资500元外,他还准备了装裱好的书法作品和书籍送给家乡的学子。

    高雍,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观么镇。相传高雍寨的祖先为躲避战乱沿清水江溯流而上,每遇河流分叉,用秤称河水重量,沿水重的一条支流而上,最终定居于此,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有着4000多人口的苗族聚居地,包含新民村、新合村两个行政村,村民们都将这里称为“高雍苗寨”。

    “80后”的张达,是高雍较早走出来的大学生。

    1996年,14岁才从村小毕业的他通过考试进入县城中学上初中,开启10多年离家在外求学生涯,对于求学之难有着切身体会,“我们民族地区的孩子要走出大山不容易,要在城市扎根更不容易。”

    张达的经历,也是高雍苗寨很多学子的过去。所以,已经走出苗寨的张达,更能体会到求学的艰辛,特别是经济困难家庭孩子面对窘境的茫然。

    11年来,张达反复参加助学活动,不仅捐资、捐书,更是不遗余力用自己所学和经历,鼓励村里的子弟知“贫”而后勇。

    爱心薪火相传

    高雍苗寨相信爱心可以薪火相传。

    5年前,刘再全从剑河县民族中学考上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也是在新民小学作为高考学子接受捐赠,圆了大学之梦。2023年大学毕业前夕,他历经母亲病逝的打击,毅然放弃贵阳律师工作而考回家乡,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立志建设家乡。

    作为过来人,刘再全今年第一次参加助学活动,捐了500元钱。还在家乡的高考学子座谈会上,为学弟学妹们讲述自己大学学习与人生选择的个人体验,激励大家选定目标努力向前,走出大山学好本领。

    “金秋助学这条大家共同开辟的路,就像家乡天空中那轮‘金黄的圆月’,每时每刻都在引导着我们聚集和前行。”杨明说,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助”与“学”,让学生感到尊严与价值,感受到爱的永恒力量,进而奋发有为。

    作为全县历史类第三名,高考考了618分高分的万兰青放弃了上985高校的机会,选择了西南大学定向师范历史类本硕专业。

    “在高雍这片热土上,苍山荟萃,碧水长流,青山绿水孕育了我们。站在新的起点,家乡是我们坚实而有力的支点,希望学有所成,不负众望,感恩奋进,将来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在代表准大学生在助学活动上发言时,万兰青如是说。

    394名学子步入大学

    如何改变苗寨落后面貌?村里一批率先走出去的有志之士积极为家乡的发展把脉问诊:高雍的贫困根子主要是意识和思想上的贫困,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苗家人书读得太少。

    于是,帮助苗乡子弟走出去成为大家的共识。

    2013年始,一场民间助学活动轰轰烈烈展开。

    公职人员300元、500元,外出务工人员100元、200元,村里群众100元、50元,乡贤能人1000元、2000元……涓涓细流汇聚成河。至今11年来,高雍苗寨累计筹集捐资88.8万余元,先后资助394名学子走出大山步入大学。

    这场旷日持久的民间助学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方兴未艾,又如满天星斗照亮了苗乡的夜空,铺开了苗家人的出山路。

    在今年的助学活动现场,记者注意到一个憨厚沉默的小伙,默默跑前跑后,帮忙搬东搬西,活动开始后安静坐在台下,望着上台领奖的学子,眼里全是欣喜和感动。

    小伙叫耿金土,今年23岁,就读于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他身上的遭遇与故事,让这场11年的助学活动变得具体而生动。

    “能走到今天都是得益于协会和助学活动,给我的人生照进了一道光。”耿金土在刚出生不久,母亲就因病去世,上高中后父亲又因病去世。他成了一名孤儿,读书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就在这时,高雍苗寨乡村振兴协会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在协会的资助和牵线搭桥下,安徽、黑龙江的爱心人士承诺长期资助他上学,直到大学毕业。

    2022年高考后,怀着小时候要为父亲治病的朴素情感,他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进入大学后努力学习与实践,目前在剑河县人民医院实习的耿金土,正在全力准备专升本考试,“是乡亲们哺育了我,我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帮助乡亲们”。

    苗寨教育“芝麻开花节节高”

    如今,高雍苗寨的助学活动已经从最初为高考学子捐款发展到奖励书籍、书画作品,举办读书讲座等,受助范围也从小学到研究生全覆盖,形成了重教兴学、奋发赶超的浓厚氛围。

    “以后出了博士,我们也要一样进行资助奖励。”高雍苗寨乡村振兴协会主席、金秋助学活动发起人之一杨明和大家一样相信会有这一天。

    新民小学作为历年来金秋助学活动的举办地,也是村里孩子求学开始的地方,这些年在协会和各方的帮助下,相继建起了乡村图书馆、活动室、体育设施等,让这所山腰上的山村小学软硬件基础设施都不输周边学校。

    “家长孩子都以上台领奖为荣,学校也形成了人人争先、人人向学的良好氛围。”新民小学副校长万通辉说,每年在学校如期举行的捐资助学活动更像是一场现身说法的宣讲大会,胜过老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的说教,让家长和孩子受到精神洗礼,树立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家乡的理念。

    剑河县观么镇高雍苗寨的助学活动从最开始资金资助到物质资助与精神鼓励并重,让这个藏在深山的苗寨教育发展如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