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菊登高觅秋色 感恩敬老传孝道
重阳时分话重阳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重阳节,除了是传统佳节,还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最尊,有长久长寿的含义,我国政府于1989年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传统以登高避祸为中心的重阳节,发展到今天的“敬老节”,其文化意义在不断丰富中继承与发展。
赏菊登高 重阳风俗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也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登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登往高处乘清气升天。
重阳节里话“孝道”
自古以来,“孝”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之精髓。随着时代的进步,孝道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在与时俱进。2010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把每年重阳节的当月称之为“敬老月”。在重阳节到来之际,我们希望通过对“孝题”的浅显诠注和解构,进一步激起为人子女者知恩报恩的情怀,切实践行、发扬光大孝道美德。
有人说,“孝”为百行之首,是德之本也。孝字的构成,体现着父慈子孝,人间亲情。从字面上看,“孝”字是由“老”字的头和孩子的“子”组成。老人在上,孩子在下,不能颠倒。也有人说,“孝题”绝非小题。尽孝的意义也远远不只是报恩我们的衣食父母,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孝道就是维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石。
因此,我们认为,“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之所以能红遍大江南北传唱至今,足以说明尽守孝道永远不会过时。老人们需要我们去多多沟通和关心,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并且把我们养育成人,我们一定要在他们有生之年里去多尽一些孝道,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去后悔莫及……因此不管你身居高位,不管你贫穷还是富有,都不要忘记父母,一定得给他们个惊喜,哪怕是一句问候、一个电话、一个微笑等等,要让他们知道,他们是我们最亲的人,我们永远地爱着他们,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及时尽孝、倾力反哺,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度过一个愉快、安适、幸福的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