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好课“炼成记”
——访贵州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覃元
![]() |
![]() |
覃元为同学们授课。 |
本报记者 何登成
“思政课好上,上好却很难。”9月27日,记者就“如何打造一堂好的思政课”为主题,专访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覃元。
“思政课只是把道理讲出来,对于每个老师来说都不难,但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对思政课老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覃元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教书育人到立德树人,教育的任务目标发生转变,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新要求。
一堂好课的关键是什么?覃元认为,在于针对性和贴合度。
在贵州民族大学,思政课始终贯穿人才培养和学生成长全过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教学实践活动。面对大一新生,将省情和校情融入教学,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大二时,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结合学校“民”字牌特色,引导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积极实践;对于大三大四学生,通过形势与政策的解读,分享最新的创新理念和行业动态,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的指导。
“思政课要贴近学生、贴近理论、贴近时代。”覃元说,学校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按照教材体系专门设计课程。比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门课程的设计中,就是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的足迹进行课程实践的改革创新,将思政课堂搬到现场,通过实地讲述,现场感悟,让思政课更鲜活更生动。
思政课是面向全校学生的一堂公共必修课,除了年级的不同,还有专业的差异。
“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只一个模板授课,再丰富再优质的课程,也很难收获好效果。”覃元说,大学在专业选择时,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已经有了基础的分类,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点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覃元的课堂上,给工科生授课时,会加入大国工匠的生动案例,引导学生树立工匠精神;给文科生授课,更加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结业作业,她更从不拘泥于形式,美术学院的学生可以用绘画、书法等作品,法学院学生可以用实践调研的报告;传媒学院学生可以用视频、摄影作品等等。
思政课是双向交互的。
紧跟时事热点,学生主动参与,师生积极互动。这是覃元的课广受学生好评的秘诀。
《觉醒年代》 电视剧上映后,覃元会和同学们一起追剧,通过对剧情的深度解读,潜移默化帮助同学们梳理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历史脉络。
贵州“村超”“村BA”火爆全网。覃元从贵州率先在西部实现县县通高速、民族团结、“村超”“村BA”对乡村振兴的启示等不同视角,和同学们一起探究两者“走红”的内涵原因。她告诉记者,“针对时事热点,既要看热闹,也要看门道,观察和思考是青年成长的重要途径。”
在讲授红船精神时,她又把讲台交给学生,鼓励学生挖掘身边的故事,讲述自己心中的“红船”。正如覃元所说,让学生讲给学生听,思政课才更有青春味。
覃元是学生公认的“网速快”。她的学生评价:“覃老师上课很多‘梗’现场没有反应过来,课后了解后Get到这个点,觉得非常有意思!”
“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覃元说,这句话不仅体现在对老师专业水平的要求上,要想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就要让学生对老师感兴趣,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才能在交流中找到共同话题。
面对网络上的错误思潮,覃元总是第一时间在课堂上予以回击,帮助学生提升鉴别能力。覃元说,在信息时代,网络成为思政育人的重要阵地,思政课教师要弘扬正气,面对极端错误的思想和大是大非的问题,要敢于正面回应,引导学生坚决同各类错误思潮和不良言论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