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8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10月08日 星期二 头版 -> 第A07版:论苑·学科教学 -> 赋能“品格教育”开辟“德育行动”新局面

赋能“品格教育”开辟“德育行动”新局面

2024年10月08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葛磊

    2024年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如何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加持和赋能“品格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有效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是对全国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节日的深情祝福,更是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高瞻远瞩和殷切期望。他强调的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如何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加持和赋能“品格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有效方法。

    当前,教育需求已经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转变,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育人主线,就是聚焦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培养学生适应面向未来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是对核心素养在非认知层面的理解,指向道德化的习惯品行与人格特质,让学生在面对未来复杂环境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观念和方法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我想,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加强和赋能“品格教育”的缘由?

    一、赋能“品格教育”,第一阵地是学校教育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科学教育观念,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大力发展素质教育。

    面向未来的学校教育,必须有自己的办学价值观、办学准则和育人目标。教育的本源要追回到学校教育,学校就需要建立一套有价值、目标和意义的育人系统,厚植办学的底层逻辑和文化土壤,以创新的价值支点培育学生良好品质,以确定的品格应对不确定的世界。而要建立这样一个育人价值体系和导航系统,有三个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一是理清学校德育实施路径。根据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的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宣传教育等德育内容为切入点,构建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等全方位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二是加强学校思政融合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学校根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 的具体内容,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把授业、增智、润心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挖掘中学阶段课程的育人资源,把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阳明文化等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发出贵州声音。

    三是厚植学校协同育人体系。在教育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 《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 中提到,到2035年,要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意见》 明确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协同育人中的各自职责定位及相互协调机制。

    学校自2013年9月,提出“家校合育”的引领与举措,探索一所普通学校的家校合作之路,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学校与家庭逐步实现了从单向走向互动、从依赖走向伙伴、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活动走向课程的家校合作新思路。同时提出了三个回归:即让教育的主导回归学校、让教育的责任回归家庭、让教育的动力回归学生。

    二、赋能“品格教育”,第一资源是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中提到,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创新,加快补齐教师队伍建设突出短板,强化高素质教师培养供给,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学校在教师的培育和培养过程中,要引导和支持教师自主学习、反思研修,自觉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认同、内在要求和实际行动,加强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引导支持教师自主学习和反思研修,着力提升教师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努力实现教师队伍转型:从教书型转向育人型、从实践型向专家型、由单一型转向综合型、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

    三、赋能“品格教育”,第一支撑是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2017年版2020年修订) 》 提出:“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 也指出:“要强化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而要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课堂教学是第一支撑。

    一方面,要完善学校课程建设。学校要不断思考课程建设方向和内容,精心设计和开发课程,认真落实基础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另一方面,要把育人的落脚点放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

    今天,我们的教育,太需要加持和赋能“品格教育”了! 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人格的健全,我们要不断为孩子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敢于梦想;让孩子学会尊重和感恩,懂得宽容;培养孩子有直面挫折的勇气,认识自我。

    谨以此,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等能够携手共进,多维度、多角度去认识教育和理解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我们的努力!

    (作者单位:贵阳市第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