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教育发展计 献策强省新未来
——全省教育系统实干笃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交流会实录
![]() |
![]() |
![]() |
![]() |
![]() |
![]() |
![]() |
![]() |
交流会现场。 |
![]() |
贵州师范大学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花江模式”展示。 |
![]() |
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粮油食品工程系学生在粮库实习。 李慧 供图 |
![]() |
2024年3月,遵义市承办全省千万师生阳光体育运动“奔跑吧少年”启动仪式。 |
![]() |
从江县丙妹镇大歹小学开展“童眼看世界 童心向未来”研学之旅。 |
![]() |
荔波一小举行升旗仪式。 |
![]() |
紫云自治县民族高级中 学“粤黔育才班”在进行研学汇报。 |
本报记者 周朝义 任伟 肖知潞 熊江睿 刘绍波 王军 李秀锦
教育强省该如何“强”? 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在何方?
9月29日,在贵阳市花溪区孔学堂阳明大讲堂隆重举行的“全省教育系统实干笃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交流会”上,与会单位、院校相关负责人围绕“2023年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分享了向“新”发展、向“强”迈进的好经验和新特色,围绕我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共商发展计,献策新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绍东:
“主业+特色”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
“贵州师范大学坚持‘主业+特色’,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交流会上,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绍东介绍了学校落实好“主业+特色”办学方向的新举措和新思考。
张绍东介绍,贵州师范大学充分发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高层次人才聚集地、基础研究与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结合学校主责主业、人才资源、特色优势等,成立“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提质增效工作组、“双一流”师范大学建设工作组、做强一流教师教育工作组、争做“四师”工作组、助力“富矿精开”工作组、“山地农机”研发六个工作组,清单式、项目化闭环推进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聚焦教师教育主业,培养卓越教师,助力贵州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贵州师范大学通过成立做强一流教师教育工作组,实施“中学教师研究生层次”提升项目,积极争取扩大教育硕士培养规模,助力贵州基础教育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筹建“贵州省数智教育重点实验室”,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研究,实施“师范生数字能力认证”计划;发挥贵州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作用,实施“新高考改革引领”项目,服务贵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升级优化教育测评大数据分析诊断系统,开展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与指导,开展贵州新高考的命题研究与教学改革。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涵育人才、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坚实土壤。贵州师范大学创建贵州省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基地,引导广大教师将弘扬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成立教师教学竞赛训练营,开展教学竞赛备战行动,充分发挥教学竞赛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实施“思贤名师”培育计划,激励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实施“拔尖人才”振兴计划,鼓励教师潜心学术研究,多出高质量创新型研究成果;实施“创新人才团队”培育计划,聘请省外领军人才担任团队领衔人,支持教师开展跨学科学习与研究。
围绕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贵州师范大学发挥特色学科优势,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贡献教育智慧。通过成立助力“富矿精开”工作组、“山地农机”研发工作组,结合“富矿精开”领域拔尖人才的“引、培、育”建设,加大与省内矿山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聚焦贵州特色农业产业机械化需求,进一步深化与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加大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刺梨、辣椒、猕猴桃等生产全程机械化设备的研发力度,提升设备的适用性,加大相关技术与机具研发,力争为贵州省特色产业农机化发展提供支撑。
张绍东说,贵州师范大学将坚持“主业+特色”办学思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何兴发:
把产教融合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一所涉农类工科高职院校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在交流会上,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何兴发分享了食品职院在深化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经验做法。
“到本世纪中叶,将举全院之力助推乡村振兴。”这是食品职院2020年做出的一个决定,何兴发说,具体做法就是深化产教融合,助推乡村振兴,把产教融合作为学院服务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作为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是理清产教融合的底层逻辑,回答好产教融合是什么。
何兴发介绍,食品职院将产教融合从“二元结构演变到六元结构”,形成了“政府+学校+企业+合作社(或农户) +金融+市场”的“六方融合”模式;构建了“七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度,实现教学方式从教室到车间、从理论到实践、从书本到实操、从知识到技能的有效转变。同时,以成立产业学院的方式,打造产教融合“孵化器”,做好人才孵化、技术孵化和产业孵化。
目前,食品职院成立了黔菜学院、乡村振兴电商产业学院、天麻产业学院、大健康产业学院、团餐产业学院、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学院、阿幼朵艺术学院、东佑电子产业学院等产业学院,有效推动人才培养,有力助力技术研发和产业孵化。
其次是创新产教融合的融合形式,回答好产教怎么融合。食品职院坚持产业、专业、就业“三业联动”深化产教融合,坚持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坚持抓二产带一产促三产“三产融合”深化产教融合。
再次是激活产教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回答好产教为谁融合。
“政府主导着产业发展方向;产业主导着培养什么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为谁培养人才;市场主导着产品加工方向,检验产品质量;百姓主导着产教服务方向,解决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何兴发说,贴近政府、贴近产业、贴近市场、贴近百姓的“四个贴近”就是“四个需求”,是食品职院努力的方向,也是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
最后是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回答好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和初心使命。近年来,食品职院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坚持“三为服务”“四个贴近”“六方融合”优化专业布局,围绕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树牢“黔字号”理念,培养“黔字号”人才,开展“黔字号”研发,服务“黔字号”产业。
何兴发介绍,食品职院乡村振兴服务工作已涉及16个县市区,比如清镇鸭池河酥李白兰地、织金南瓜深加工、剑河食用菌菌酱、纳雍滚山鸡、兴仁薏仁米茶、锦屏全鹅宴等,其中成效最为明显的是毕节天麻深加工。目前,食品职院已推出毕节天麻口服液、天麻饮料、天麻酒、天麻冻干粉、天麻散释片、天麻助眠喷雾、天麻面膜、天麻化妆品、天麻火腿酥、天麻宴等10多种产品,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作为一所涉农类工科高职院校,乡村振兴是我们绕不开的责任和担当。”何兴发表示,食品职院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把乡村振兴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创造性开展工作,为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贡献职教智慧和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教育厅学前处处长丁兴华:
以“四时之景”守护“最柔软的群体”
在交流会上,省教育厅学前处处长丁兴华分享了贵州学前教育的“四时之景”。
丁兴华说,贵州教育的壮阔征程如同“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一样,充满四季的多彩斑斓与时令节奏。对于学前教育而言,更是贵州“四时之景”中最可爱的部分。
春耕,贵州学前教育不误农时。连续实施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提升工程,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省、市、县三级政府连续多年将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纳入“民生实事”,守护这个“最柔软的群体”。
夏蕤,贵州学前教育精耕细作。10年来,新建和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9000多所,新增小区配套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18万个;积极创建培育了省市县级示范园3200余所,建立了农村资源中心、幼儿园管理集团、教研指导责任区共计2500余个,实现了全省城乡公民办幼儿园的“三个全覆盖”。
秋实,贵州学前教育稳打稳扎。实现了国家普及普惠县创建西部第2;幼儿园数量从2012年的3159所增加至10871所,增长2.4倍;在园幼儿数从98.3万增加至153万人,增长56%;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幼儿园在园儿童占比分别达到93.5%、95.11%、59.13%,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连续11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冬蕴,贵州学前教育蓄势待发。始终敬畏教育、敬畏规律、敬畏儿童,不断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更新强化自身知识储备,反思总结实践经验,持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将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优化区域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以普及普惠县创建为抓手,完善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将以示范园为高线,以达标园为底板,实现“创建一所、引领一片、辐射一方”的成效,推动学前教育的优质发展;将充分发挥部门协同之力、家园社协作之力和小幼衔接之力,营造友善的育人环境,积极破除学段衔接壁垒,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遵时节出发,依规律而行。丁兴华表示,贵州学前教育将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牢牢把握学前教育“促普惠”以及“扩优质、补短板、强体系”“一面三线”工作思路,朝着教育强国、特色强省的奋斗目标,耕耘静候又一度的满眼春风和万树繁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贵阳市南明小学党总支书记曹凤英:
助力被帮扶学校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
在交流会上,贵阳市南明小学党总支书记曹凤英分享了该校在组团式教育帮扶中所做的实践和探索。
曹凤英说,自2019年11月南明小学对口帮扶从江县丙妹镇大歹小学以来,该校抽调学校党政领导和骨干教师组建驻点团队,认真落实上级部署,坚守初心使命,用心用情以爱育爱,逐步实现从输血到造血,促进该校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形成了“四聚四互”教育帮扶模式。2020年12月15日,大歹小学被教育部评为第一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
聚管理机制互融。聚合一体化管理,融入目标发展机制、组织协调机制和效果激励机制,传承红色基因,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激励评价机制,将“爱上学”“讲卫生”“会微笑”作为评价学生标准,每周评选“最美大歹娃”,组织“小手牵大手”活动,举办“文明新风进农村”“保护绿水青山”等,让学校教育成为助推农村文明发展的有效途径。
聚课程教学互长。聚焦课程教学,增长理想信念、知识见识和能力素质,立足内源建设,变“输血”为“造血”。
“城里的孩子要多玩,大歹的孩子要多学。”曹凤英介绍,让大山深处的孩子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该校定期组织大歹小学学生到贵阳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黔灵山公园、孔学堂等场所开展“童眼看世界,童心向未来”等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让大山里的孩子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
聚研究师生互能。聚力教师发展,赋能校本教研、教育科研和专题调研,按需培养人才,变竞争提升为协同发展。
该校通过交流轮岗、跟岗换岗、师徒结对、短期培训、现场指导、团队引领、课题合作等多路径,开展百校扶百校、易搬点学校教师素质能力整体提升培训项目、国培计划-贫困地区“一对一”精准帮扶培训项目,对大歹小学进行专题调研,坚持按需选派老师、精准指导辅助,凝聚特长优势,进行网络研修、读书活动、课例研讨、专家讲座、诊断活动、送课活动、经验交流等,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合”氛围。
聚平台资源互享。聚通多元平台,共享研修成果、发展机会和环境设备,创新发展路径,变一枝独秀为优质均衡。
曹凤英表示,教育帮扶不是把所有学校办成完全相同的一所学校,而是发挥各学校的资源优势,实施“学校发展共同体”,构建起“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运行机制,缩小地域和校际差距、打破时间的限制。
据悉,2024年上半年该校组织8轮交流跟岗活动,讲座38场,示范课39节,大歹小学教师23人分别到上海、福建福州、广西南宁、云南勐海县等优秀学校交流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遵义市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何家琴:
扎实抓好百万师生阳光体育运动
“2023年省教育厅体质健康复核显示,遵义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为95.39%,优良率为4.37%,两项均列全省第一;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一级预警学生情况转化率为81.69%,危机预警等级学生大幅度减少……”在交流会上,遵义市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何家琴以《实干笃行、奋力担当,扎实抓好百万师生阳光体育运动》为主题,分享了遵义市通过开展师生阳光体育运动,对全市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全面提升的做法和经验。
顶层设计促保障上,坚持健康第一理念和“让运动成为校风”导向,制定印发《遵义市中小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实施方案》,建立师生运动打卡、统计、上报机制,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体系,扎实推动师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
优化课堂促规范上,深化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构建“3个3”工作机制,推行“教会、勤练、常赛”新型体育课堂,落实“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内容,实施“行政班+走班制+俱乐部制”教学组织形式,打造务实高效体育课堂。
丰富活动促提质上,全面推行去文艺、重锻炼、有实效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明确每天上下午各一次大课间体育活动。推进“游泳进课堂”,113所中小学开设“游泳课”,惠及学生2.6万人。推动1600余名校外专业人员以及58家俱乐部、协会教练员进入中小学开展冰雪、轮滑等项目,增强阳光体育运动吸引力。
赛事引领促常态上,每年举行足球、篮球、排球、游泳、田径、跆拳道、啦啦操等竞赛活动,形成市县校三级学生常赛机制,引领县、校开展好师生体育竞赛。2024年组织中小学师生体育赛事14项,参与师生万余人次,推动师生参与县、校级体育比赛上百万人次。近期以来,遵义代表队勇夺全省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全省体教融合高中男子篮球比赛冠军、全省青少年排球系列比赛获得三个冠军。
突出重点促特色上,围绕“六大行动”推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和“全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试点”建设,建成“1+15”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连续两年成功举办“遵义杯”全国校园足球邀请赛。
加强督导促普及上,将体育教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后体育活动、课间10分钟活动、体育“家庭作业”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内容,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2小时。2024年起,将 《国家中小学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优良率达50%纳入对县级政府工作高质量考核。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何家琴表示,近年来,遵义市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创新实施的“八个体系”作支撑,各类体育项目赛事不断,各种活动好戏连台,走出了一条体教深度融合的特色发展新路。下一步,遵义市将继续深化体教融合,以更大力度开展师生阳光体育运动,全力提升师生身心健康水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荔波县教育局党组成员、县人民政府正科长级督学蒙生雄:
创建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域
“我们县始终聚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推动县域内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优质而又均衡发展。”关于如何开展好荔波县创建国家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攻坚行动工作,荔波县教育局党组成员、县人民政府正科长级督学蒙生雄分享道,荔波县率先开展校园篮球“班BA”“校BA”“县BA”,校园足球“班超”“校超”、“县超”三级联赛,持续实施校园体艺节、县中小学体艺节,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我们县通过强化组织保障、强化经费保障、强化队伍保障的‘三个保障’,全力推进荔波县教育高质量发展。”蒙生雄说,荔波县共投资9674万元新建和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优化校点布局,实现城镇学校扩容增位,满足老百姓对优质学校的需求。今年来,合并教学点8个、新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所、改扩建学校5所,新增学位3180个,餐位3710个,床位820个。
蒙生雄认为,荔波县持续实施阅读一本教育专著,提前备好一周课,命制一份学科能力测试卷,参加一项课题研究,撰写一篇论文、案例等的“强师工程”的“五个一”提能行动,同时不断开展“新秀杯、风华杯、卓越杯”教师技能大赛及课标、命题、新教材等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荔波县深入实施集团化办学管理,创新“第一校长”驻校帮扶机制及质量提升定点帮扶机制,以此全面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蒙生雄表示,“通过帮思想、帮理念、帮管理、帮规划、帮备课、帮教学的‘六帮’,促进学校工作学校管理水平提升、校班子管理能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提升的‘四提升’。”
“按照规划、绿化、净化、美化、文化和学园、花园、乐园、家园的‘五化四园’做好校园文化建设,按照有班规、有班歌、有班名、有书香、有花香、有作品的‘六有’做好班级文化建设,这样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推动学校文化建设。”蒙生雄说。
近年来,荔波县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不仅校际差异系数逐渐缩小,中考成绩位居全州前列,学校也得到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其中荔波一小荣获“全国书香校园”和全省“理想信念廉洁自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永康小学荣获“全国温馨校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紫云自治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文科:
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成长支持
“紫云坚持把培育好4000余名教师作为推动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三坚持’,做到‘三提升’,抓实教师队伍建设,今年中考高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交流会上,紫云自治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文科以“边远地区如何关爱基层教师,大力培育弘扬教育家精神”为主题作研讨话题。
坚持多渠道培养,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
“通过强化价值引领、社会认同、改革赋能,坚持‘四有’好老师标准,打造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周文科说,通过建立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宣传机制,大力选树和宣传一批师德楷模,讲述一批一线教师的感人事迹,以“身边事感染身边人”,着力营造关心、关爱教师浓厚氛围。探索智慧教育赋能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与北师大、国新文化的合作,建立紫云自治县教师发展智慧评价系统,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成长支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坚持多举措激励,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乡村教师安心行动、教师暖心行动、教师舒心行动、教师悦心行动让教师安心干、安心住。”周文科表示,紫云通过实施“四心行动”让教师体会到教育行业的“爱”和“暖”。紫云定期开展“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爱岗敬业教师”等系列典型表扬表彰,按照“能减尽减、能合尽合”的原则,深入开展校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治理,大幅压减非必要的各类工作例会和学科教研活动,为教师大力减负,专心教学。
多维度发力,提升教师职业责任感。
“强化入职审查,把好‘入口关’,强化素养提升,把好‘能力关’。大力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大幅优化。”周文科表示,紫云还扎实推进“强师工程”建设,依托“国培计划”“东西部协作”教育对口帮扶平台,邀请省内外专家到县内就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以及教育教学管理作讲座,加强教师教学业务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对待教师,既有培养和厚爱,也有严管。近3年以来,该县累计拿出448万元奖励基层优秀教师;提拔“90后”校长、副校长41名,表扬“紫云最美教师”及爱岗敬业校长教师、师德标兵等346名。同时,该县也严把“廉洁关”,严抓师德师风,强化执纪问责,发现问题及时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