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市田字格万峰林民族实验学校
创建“地质博物馆” 开发特色美育课
![]() |
“自然生命课——探究寒武纪与石炭纪”课堂现场。 |
![]() |
学校“人类进化过程”文化景观。 |
![]() |
生命之路上的“万峰林”。 |
![]() |
“小小解说员”向前来参观调研的嘉宾介绍学校文化特色。 |
![]() |
学校的“小火山”文化景观。 |
![]() |
本报记者 熊江睿 陈伟豪
“这是震旦纪,这是寒武纪……这是侏罗纪。”9月24日下午,黔西南州兴义市田字格万峰林民族实验学校六年级学生陈富红向走进学校的嘉宾介绍起了校园文化的建设特色,“现在我们走过的这条路,是我们学校老师和同学共建的记载3亿年生物演变的生命之路,这条路起源自地球数十亿年前的震旦纪,历经12个壮阔的地质时代走向未来的‘生命之路’。”
30名“解说员”活跃校园
“当解说员并不是很难,只要认真学习知识和反复练习就可以了。”陈富红告诉记者,她从读五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当了学校的“解说员”。她认为,“解说员”不仅能够学习到地质文化知识,还能够锻炼演讲口才、表达能力和胆量,所以同学们都喜欢当“解说员”。
“我们学校有小小解说员30名,最小的只有7岁 (读二年级),最大12岁 (读六年级)。”田字格万峰林民族实验学校校长胡兴青说,兴义市田字格万峰林民族实验学校是兴义市教育局与上海田字格公益机构共同打造的“峰林里的未来学校”,以“立足乡土、敬爱自然、回归人本、走向未来”为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全面实施乡土人本教育课程体系,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打造“地质博物馆”学校
田字格万峰林民族实验学校坐落在美丽如画的万峰林景区之中,清澈的纳灰河蜿蜒流过学校,秀美跌宕的万峰林环绕四周。
走进校园,记者发现学校的地质元素无处不在。映入眼帘的是精心规划的校园布局,它巧妙地融合了地质元素,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地质画卷;还有是学校整体的设计理念紧紧围绕地质文化展开,教学楼外观以色彩变化的形式,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地质特征。
“以特色办学强校。”胡兴青告诉记者,学校结合所在的自然资源优势及万峰林的地质特点,提出打造自然地质博物馆学校的办学思路,建立起一个以地质文化为核心的教育生态系统,让地质文化之美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除了有一条有学校有师生共建的生命之路以外,还有12个班以‘寒武纪、泥盆纪、石炭纪、三叠纪、侏罗纪’等不同地质生命时期命名且由师生自主打造的教室和一个微型的‘地质博物馆’。”胡兴青介绍说,这座“地质博物馆”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学生们探索地球奥秘的窗口。馆内陈列了90多块来自民间及官方捐赠、借展的珍贵化石及仿制品,如贵州龙、海百合等,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地球的历史与生命的演化,并通过实物展示、图文解说以及多媒体互动技术,学生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成、演变过程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美的教育”是因地制宜发展既具有现代化教育特征又具有自身教育特色的教育。
谈及对“美的教育”的探索,胡兴青讲了她们学校的探索历程,“兴义是自然珍宝与文化瑰宝的聚集地,我们为了让学生学习、认知、珍视大自然馈予家乡的珍贵自然文化遗产,从2023年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美的教育’教育教学路径,现在这条路径初步形成,我们以‘万峰林的自然与生命’为主题,视整个校园为教育场域,打造可沉浸、可互动、可创造、可学习的校园文化环境,集趣味性、故事性、探索性及教育性为一体的‘峰林里的未来学校’。”
近年来,田字格万峰林民族实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模式不仅得到学生的喜欢、家长的认可,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点赞,先后荣获黔西南州科普教育基地、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小学等多项殊荣,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地质博物馆”学校。
开发“地质文化”特色的美育课程
田字格万峰林民族实验学校将地质文化与美育教育紧密结合,开发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美育课程。
“美育课程就是让每个孩子都在玩中了解万峰林的地质变化,在学习中感受家乡之美,在探索中感受天地之美。”田字格万峰林民族实验学校教科处负责人谭晶晶说,我们开设了“自然生命课”自然地质课程,引领孩子们学习地球生命演变的过程,从中激发孩子们探索地球之谜。在“自然生命课”上,学生可以通过亲手制作恐龙化石模型、贵州龙石膏化石等,并融入开展艺术创作、手工制作、户外探索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关于“自然生命课”的具体内容,谭晶晶介绍道,自然生命课分别以“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为课程内容。
“上学年低年级教学内容为寒武纪、奥陶纪,高年级教学内容为石炭纪、二叠纪,本学期低年级教学内容为志留纪,高年级教学内容为三叠纪。”谭晶晶说道,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引领孩子们学习每个地质时期相应的知识,还带领孩子们在课堂中绘画、捏制相对应每个时期的动植物、一起做实验、制作化石、小短剧演绎等等丰富多彩的设计形式,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我们教师兼职研发课程小团队有7人,同时我们也联合本地地质专家及社会资源,可持续地开发相关自然地质课程,预计两至三年时间开发出五代十二纪的内容,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谭晶晶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田字格万峰林民族实验学校还开展地质科普讲座、最美空间评比等活动。
“在最美空间评比活动中,组织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地质文化主题,对校园内的走廊、教室等公共空间进行创意设计并实施改造。”谭晶晶说,“这样鼓励学生运用地质元素,如岩石标本、矿物展示、地质构造模型进行装饰,营造出具有地质特色的学习环境。”
田字格万峰林民族实验学校以本土环境及资源为教育内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天地课堂万物为师”为原则,采用主题式、问题解决式、跨学科教学等教学形式,让每个学生成为爱祖国、爱家乡、爱自然、敬生命、有探索精神及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优秀学子。
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快乐校园”
“这是我写的诗,这里也是我写的诗歌,这本也有我写的诗歌。”今年十岁,在田字格万峰林民族实验学校读四年级的学生罗天扬拿着 《峰林有诗》 学校文学刊物主动向各位嘉宾介绍他的作品。
“我喜欢写诗歌,老师是把我的诗歌发表在这上面,我感到非常高兴。”罗天扬开心地对着记者说,他的梦想就是想当一名诗人,把家乡的山山水水宣传出去。
田字格万峰林民族实验学校老师杨婷说,他们除了有一本展示学生才艺的校园刊物以外,还有一个地质文化社团,这个社团有“我是家乡小小解说员”等特色品牌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服务社会的平台。
“社团成员通过专业培训,学习地质知识、讲解技巧及公共演讲能力,在学校讲,到景区讲,成为家乡地质景观的‘活名片’”。谈到社团的益处,杨婷讲道:“组织社团成员参与地质科普进社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还将学生喜欢的民族服饰、民族舞蹈、民族歌曲、民族体育、民族手工、民族刺绣等融入社团活动,且每周定期开展2次社团活动,以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杨婷说。
在增强学生成就感和获得感方面,学校还成立了一个爱心超市,通过爱心超市把学生手工制作的文创作品卖出去。田字格万峰林民族实验学校王有箐老师表示,“通过爱心超市的形式,学生会感受到他们的作品不仅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还得到社会爱心人士的认可,这会增强学生自信心和热爱学习的动力。”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以培养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中心,不仅要教会他们专业知识,还要激发和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让每一个孩子都绽放最美的笑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体验文化中快乐成长,充满成就感、获得感式地健康成长。”胡兴青认为,美育浸润校园、文化滋养学生德行是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一进校园,就被学生的精气神和学校浓浓的地质文化气氛所震撼,参观下来很受感动和启发,为了鼓励和支持孩子们好好学习,我在爱心超市买了三本孩子们的诗集《峰林有诗》,我带回去分享给石林世界地质公园里面的孩子们。”到田字格万峰林民族实验学校调研考察的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科普专员黄娅莉说,“这所学校不仅是藏在世界地质公园的乡村学校,还是一所普及地质知识、宣传推介地质文化的特别学校,把地质文化、地学科普和社区生态自然等综合融入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中去,增进了孩子们与自然的链接,激发了孩子们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归属感,这样的做法值得我们所有的地质公园学校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