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苗族古歌的审美研究》
黄权生
文化的研究通常离不开对特定民族独特思维和行动方式的探讨。苗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缺乏文字的情况下,以古歌为重要的口头传承载体,承载着苗族人对祖先的记忆、对历史的传承与对信仰的表达。这一口传体系充满了丰富的仪式性与美学内涵,正是在这种复杂多样的文化土壤中,吴佳妮教授的 《苗族古歌的审美研究》 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苗族文化的独特窗口。
仪式性在许多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苗族古歌作为口头文学的典范,不仅在内容上展现了苗族的神话、信仰和历史,而且其表现形式本身就具有强烈的仪式性。苗族古歌是苗族先民在迁徙与征战中的文化延续与表达,苗族古歌也通过口传方式承载了这种集体记忆。吴佳妮教授的研究,恰恰从仪式与美学相结合的角度入手,探讨了苗族古歌作为仪式文化的表现形式在苗族社会中的深刻影响。
方言和地域的差异使苗族古歌在不同地区展现出丰富的多样性。苗族三大方言区的古歌不仅在语言上有明显的差异,其表现形式、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也各具特色。吴佳妮教授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详尽分析了黔东南、湘西、川滇黔三大方言区的古歌风格,展现了苗族古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种宏观视角的分析,不仅为苗族古歌的研究提供了个案研究的范例,也为更好地把握苗族文化整体发展脉络提供了深刻的学术启发。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苗族古歌不仅是口传文学的艺术形式,更是苗族人对自然、神灵和社会的审美表达。它通过仪式性表演,将情感体验转化为美的形式,反映了苗族文化中神秘、深邃的美学感知。吴佳妮教授在书中指出,苗族古歌的美学意识与仪式性表达紧密相连。这一视角超越了传统的文学文本分析,将苗族古歌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与美学体系中进行探讨,为我们深入理解苗族文化的美学特征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书中丰富的对比研究进一步凸显了不同方言区的古歌在艺术风格、审美表现和文化内涵上的差异性,进而说明了苗族文化内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既为学界提供了宝贵的个案研究资料,也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苗族文化发展的脉络和走向。
苗族古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承载了深厚的民族历史和文化记忆,同时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苗族古歌的仪式性特征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共性体现在两者都强调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人类情感的深刻表达。吴佳妮教授通过多维度的分析,揭示了苗族古歌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丰富了我们对苗族古歌美学价值的理解,也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苗族古歌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形式,不仅是苗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佳妮教授通过对苗族古歌的仪式性与审美特征的探究,不仅为我们揭示了苗族古歌背后蕴藏的文化心理与社会功能,更为苗族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联系提供了新视角。本书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也为普通读者更好地理解苗族文化、感知中华文化的多元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尽管吴佳妮教授的研究成果高度创新,学术价值显著,但在宏观梳理和理论工具的应用上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正如她自己的看法,当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单个方言区的个案分析,缺乏对苗族古歌宏观层面的整体性研究。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不同方言区古歌的比较研究,以揭示苗族文化的更多面貌。更为重要的是苗族古歌蕴含着苗族的历史文化,例如《讲爸讲妈》 属于苗族“古老话”,记载了民族的父系谱和母系谱,这就是苗族迁徙的史诗,记载苗族在迁徙过程中有迁徙史诗,另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元古歌,尤其是各民族史诗值得进行比较研究。这都是作者未来深入挖掘的课题。
总而言之,《苗族古歌的审美研究》一书,凭借其多维度的分析、深入的理论探讨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料,成功将苗族古歌推向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吴佳妮教授通过对苗族古歌的审美和仪式研究,为我们理解苗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从歌窥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同时这些歌就是民族的史诗,就是历史,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深刻的文化思考与哲学指导。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