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5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09月25日 星期三 头版 -> 第A02版:综合 -> 苗族小伙吹着芦笙走进贵州民大

小山村用民族乐器连通大学路

苗族小伙吹着芦笙走进贵州民大

2024年09月25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杨方国在贵州民族大学。

杨方国站在屋顶对着大山演奏芦笙。

    本报记者 苑庆磊

    今年中秋节,杨方国没有和家人一起过。在贵州民族大学的军训现场,他穿着军装,面色微黑,身姿挺拔,像从大山里移栽出来的一棵树。

    在他身边,是已经熟络起来的教官、辅导员和新同学。大学生活带来的新鲜感、兴奋感还在延续,冲淡了少年心头的乡愁。

    当然,陪在他身边的还有那把芦笙。

    每天军训结束后,他会捧起心爱的乐器吹奏一段。音乐表演班的每个同学都有拿手绝活,但当芦笙一响,他们还是会围过来问东问西。杨方国和他的芦笙成了一对特别的组合。

    芦笙吹出大学生

    杨方国在村里也是特别的存在。他是今年关岭自治县龙潭街道民族村杉林组唯一一个新考上的大学生。

    9月4日,正值杨方国要去大学报到的前一天,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们一家人正经历着难得的团圆。

    “为了明天送孩子报到,我专程从浙江赶回来了。”杨方国的父亲杨德先从装修房间的忙碌中抽出空来,拍打着身上的灰尘,脸上难掩笑容。

    “之前我们家族只出过一个大学生,现在又有了一个,我真的特别高兴。祝福他在大学有个好成绩。”欣慰之余,杨方国的爷爷眼角有些湿润。

    自8月份收到录取通知书以来,金榜题名带来的喜悦并未被时间冲淡,仍然在这个家中被反复品味。因为培养一名大学生,对这个家庭乃至山村意味着太多。

    杉林组位于山岭之上,是关岭城区的最高点之一,需要沿着盘山路绕过“山路十八弯”才能抵达。因为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和山路一样难走的还有学生们的求学之路。

    杨方国走的那条“路”,叫芦笙。

    “高一刚开始,我文化课比较吃力,所以当时就选择了艺考的方式,学的乐器就是芦笙。”杨方国介绍,他走上这条路,并非偶然。

    民族村苗族人口占全村人口95%以上,村里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节日庆典,都离不开芦笙。因此村民大多数都会吹芦笙,民族村也因此有了关岭“芦笙第一村”美名。村中涌现了一批青年芦笙能手,他们从传统遗存到即兴编创,不断发扬芦笙传统文化,还有一些人,早早通过芦笙艺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小山村。而今,他们中的不少人又回到家乡,用芦笙帮助后辈学人。

    “民族村有十余个大学生,基本都是通过吹芦笙艺考上的大学。”民族村党支部书记杨仲方介绍。

    坚持背后是热爱

    艺考虽是“捷径”,但练习芦笙却没有捷径可走。

    杨方国学习的第一首曲子叫《欢乐的苗家》,从初学到熟练吹奏,他几乎用了一年时间。

    因为高中并不教芦笙,杨方国只能靠自己。他买了本教材,并拜了本村前辈、安顺市第一位芦笙艺考大学生李富强当师傅,一有时间,就求着师傅“传道授业解惑”。

    “芦笙是一门复杂的乐器。首先要了解它的构造和功能,掌握各个按音孔的发音特点,接着练习指位、指法,然后是吹奏技巧……”杨方国回忆着开蒙时期的种种艰难。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没有捷径的时候,坚持就是唯一的路。”课余时间,杨方国在学校对着操场练,周末和节假日就在家对着大山练。“每天都要保证一个小时左右的练习量,时间长了才能由熟生巧。”说着,他搓了下长起茧子的手指。

    艺考前,考生们进行了一个学期的集中训练。那段时间,杨方国几乎吃饭睡觉都和芦笙在一起。高强度的练习和考前的压力一度让他心态出现问题,差点放弃,但每次他都能重新拿起芦笙,振奋起来。

    最终,他成了民族村拜师李富强的3名学员中唯一坚持到最后的,也是高中7名艺考生中表现排名前列的。

    谈及坚持下来的原因,杨方国说:“学芦笙虽说是为了考试,但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确实热爱这门艺术。”

    为记者演示的过程中,他右脚有节奏地轻轻点地,一股悠扬的乐声飘荡而出。

    在苗族,有句俗语叫“芦笙响,脚板痒”。苗家人听到芦笙的声音,就忍不住踏出节拍,甚至翩翩起舞。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会身心陶醉,享受着音乐和情感的律动。

    杨方国知道,这是芦笙在回馈他的热爱。

    苗乐一曲群山和

    去大学报到前,杨方国决定像平常那样再对着大山演奏一次。

    他登上屋顶,双手捧着芦笙,身体随旋律左右摇摆,脚下也跟着拍子轻盈踏动。随着指头有节律地跳动,一段优美的旋律飞向大山,在层峦叠嶂之间飘荡。

    杨方国表情忘我。在他背后,群山肃立,白云静穆,只有草木轻轻颤动。此刻,人,曲子,环境,似乎进行着和鸣。

    随后是一串休止符,曲终。杨方国收好芦笙,又环顾了一遍自小生长其间的山村。

    来到杉林组最高的那条公路上,杨方国指着遥远的高架桥下面说:“那里是我小时候读的北口小学,当时去上学,单程就要走两个多小时。”时至今日,回忆起来只剩下感慨。

    群山给了他坚韧的品格,给了他音乐的灵感,但也困住了一颗渴望飞翔的心。

    “芦笙表达的是苗家人的喜怒哀乐,是我们最真实的情感。我吹着芦笙走出家乡,但也想和前辈们那样,再回来用芦笙帮助家乡。到了大学,我会更刻苦地练习,让更多人听到我们的曲子,了解到我们的文化。”曾经以前辈们为榜样的杨方国,而今也立志要当村中后辈的榜样。

    在走出去与走回来之间,横亘着山里人永恒的生存命题。而一把芦笙,让他们的选择不再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