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马尾绣 刺绣界的“活化石”
![]() |
之三 |
![]() |
![]() |
![]() |
![]() |
马尾绣进校园。 |
![]() |
![]() |
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马尾绣,是现存最为古老的刺绣技艺,被誉为刺绣界的“活化石”,马尾绣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三都水族马尾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近年来,三都自治县大力实施马尾绣等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为学生搭建了多元化的教育成长平台,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既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又使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三都 马尾绣的发祥地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这里居住着55%以上全国水族人口。想要了解水族的前世今生,可以前往三都万户水寨水族文化博物馆,馆内展示中国水族历史与文化,陈列着大量的马尾绣珍藏品。
对于水族人民来说,马尾绣是他们与生活连接的部分,他们用马尾绣装点自己和家人的服饰,寄托着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关于水族马尾绣的溯源,水书及相关资料都无记载,但这是一门传承了上千年的技艺。今天,我们要探究马尾绣,只能从水族的节日习俗里窥见一斑。
水族与马,有着无法磨灭的历史渊源。
早在部落时代,水族先民便骑着马四处征战,随着迁移,马逐渐演变成水族人农业劳动的重要工具。
水族有着很多民族节日,在他们的传统大节中,水族端节 (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长达49天,是世界上最长的节日。在过端节的时候,赛马是必须选项,要赛马,就要自己喂养马匹。
水族与马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这其中,水族妇女发明了用马尾制作刺绣的艺术。
在传统节日里,男子们赛马,女子们身着马尾绣盛装参与节日活动,马尾绣应运而生。
三都水族自治县,成为了马尾绣的发祥地。
马尾绣 水族生活礼仪中的特殊意义
马尾绣绣品在水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具有深远影响。
马尾绣背带、马尾绣尖角鞋、马尾绣童帽等,在水族生活礼仪中具有不同的特殊意义。如水族女子出嫁后,生育第一个孩子时,马尾绣背带和马尾绣银佛童帽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是外婆(或舅母) 探视外甥的必备礼物。而且水族女子只有在嫁出后生育第一孩时,母子才能享受此殊荣。此后,该女子不管生育多少个孩子,娘家都不会再送马尾绣背带,先前送的马尾绣背带便一直背下去,直到孩子们都长大成人 (背带完成使命后如果还完好结实,就会成为该户人家的“子孙背带”)。
一般来说,每个水族女子一生中,就只能接受娘家送的一副马尾绣背带,就算婚姻变故另嫁再生,娘家都不会再送。这种做法,一是因为马尾绣背带制作工序繁杂、价格昂贵、经久耐用。二是娘家人希望自家女儿从一而终,婚姻稳固,幸福美满。三是母亲对自己女儿及她的孩子们的良好愿望。孩子是希望,是未来,母亲希望女儿多子多福。在第一个孩子出生时,送去马尾绣背带和银佛童帽,代表富贵吉祥,希望外孙健康成长,长命百岁。
随着时代变迁,马尾绣艺术也在变化。两条背带主色调发生了变化,1949年前的背带色调主黄色,与封建社会以黄色为高贵相关联。1949年后的背带色调主红,与现代人们以红色为吉利的观念相同。
在过去,马尾绣被当作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融入水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马尾绣传女不传男,一个年轻的水族姑娘是否心灵手巧,要看她是否掌握好马尾绣技法。就这样,马尾作为对先人的思念的寄托,被一代又一代的水族妇女包裹进白色的线条内,出现在幼儿的背带或者长者的腰带、绣花鞋之上,它记录了水族每个时代的文明记忆,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并不断地传承下去。
六大工序 成就一件马尾绣作品
马尾绣用料考究且工艺繁杂,在形形色色的刺绣艺术品中,马尾绣的独特之处在于用马尾刺绣,依然采用古老的乱针、扎针等刺绣技法。
其制作工序繁琐复杂,可分为六大步骤:
(1) 制作马尾线。即用丝线 (多数以白色为主) 将二至三根马尾绕裹起来,做成马尾线,完整的一副背带大约需要马尾线20—30米。
(2) 固定框架图案。用一根大针将马尾线穿好,再用另一根稍小的针穿上同色丝钱,一边用穿有丝线的小针专门将图案固定在布面,很像绘画起初的勾勒线法。
(3)“填心”。用7根彩色丝线编制成扁形彩线,填绣在盘绣花纹的轮廓中间部位。
(4)“镶边”。用橙色和墨绿色丝线在四周挑成“花椒颗”的镶边图案。
(5) 订“金钱”。在绣品空隙处订上闪亮的小铜片以增加绣品亮度 (民间有安装铜钱状小铜片以辟邪的说法)。
(6)“装订”。为了方便操作,便将绣品分解成若干小片,待每一片都完工后,再用针线将它们按次序订在一起。黑、红、绿、黄、白几种颜色对比,形成层次分明的视觉效果。
六大工序完工后,一件完整的马尾绣工艺品就做成了,而完成这6大工序,则需要几个月到一年不等的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抢救 保护 传承 三都马尾绣进校园
随着现代化节奏的加快,许多年轻女孩走向水寨外的领域谋生,马尾绣技艺传承人空缺。加之掌握马尾绣完整技术具有深厚功底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且大部分年事已高,光靠传承人与博物馆收藏来保护传统马尾绣工艺,显然远远不够。
马尾绣工艺传承出现严重断层,现代马尾绣的工艺制品质量下降,人们已很少愿意使用,2006年,水族马尾绣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抢救、保护、传承马尾绣技法、保护文化的延续性、提供文化研究的材料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2016年起,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了增强学生们对当地非遗文化的自豪感、荣誉感,深化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宋水仙结合该县第二中学课外实践活动,每周四下午第四节课给学生上课,为学生们讲授马尾绣的技艺历史以及给学生们教授马尾绣的工艺手法。
2021年,教育部发布消息,认定全国1885所学校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其中,三都自治县第二中学名列其中,入选的传承项目之一为水族马尾绣。
2024年5月,三都水族自治特殊教育学校与三都自治县第三小学开展“同在蓝天下牵手前行”普特融合教研暨劳动教育——马尾绣课程教学推广活动。
在三都自治县第三小学教室内,老师正在给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与第三小学的孩子们上一堂生动的马尾绣体验课,大家认真听老师讲解制作马尾绣的流程和注意事项,一起体验绣制马尾绣,互帮互助,共同完成。
“三都县特校与县第三小学开展同在蓝天下牵手前行、普特融合教研及马尾绣课程推广活动,主要是为了让特殊学生通过与普校师生一起交流学习,让他们体会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与友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便达到自强自立,更好的融入社会群体打下基础。”三都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杨春凤说。
2024年7月,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传承中华文化,走近非遗马尾绣”实践团到三都水族自治县开展“寻脉非遗”研学活动。该团队通过对话非遗传承人、体验马尾绣制作、走访绣娘等方式,深入了解水族非遗文化,并从年轻人的审美角度提出了新的见解。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传承和发展马尾绣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更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升村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目前,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已经有县民族中学、县鹏城希望学校、县第二中学、中和小学等学校开设了马尾绣课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阅读】
水族马尾绣亮相深圳文博会
在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期间,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在文博会现场惊艳亮相,将水族非遗文化产品更直观、更灵活、更深入地推向大众市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产业客商和爱好民族文化的参观体验者驻足。
开幕会当天,黔南州14号展馆参观体验者络绎不绝。三都县的水族绣娘身着亮丽的水族服装,现场动态展示了搓马尾、镶边、固定线、填心等马尾绣刺绣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传承人韦桃花现场教授马尾绣爱好者搓马尾,并介绍和解答马尾绣技艺的相关问题,让每一位参观体验者真切感受到水族马尾绣刺绣技艺的魅力。
“我挑选到了我最喜欢的这个胸花,绣娘老师说这个是蝴蝶,蝴蝶的代表意义是一种福气,所以今天我感觉自己也福气满满的,非常开心。”广东梅州参观体验者幸玉说。
“我们要做三十顶帽子,然后这三十顶是打样,打样版之后我们搞展览,我们后面再把它做大,把马尾绣做成很多样式的产品。”来自上海的王彦菲说。
为何水族群众喜欢用马尾来刺绣
这种以丝线裹马尾制作图案的刺绣方法,有两个较为明显的好处,一是马尾质地较硬,能使图案不易变形,二是马尾不易腐败变质,经久耐用。另外,马尾上含有油脂成分,利于保养外围丝线光泽。马尾绣还有另一奇特之处,就是绣品上缀有铜饰。铜饰形状做成古代钱币的样子,直径只有黄豆大小,以红线穿贴于马尾绣片里,如星星点点的小花,除了做装饰外,水族还认为铜有驱邪避凶的功能。在封建社会,铜是铸币之物,一些朝代严禁民间铸铜,而水族的马尾绣里却有铜饰。这又是体现马尾有价值的一个地方。
一件马尾绣“歹结”制作要花一年时间
马尾绣背带是水族地区公认的最好背带之一,往往要经过52道大小工序才能完成,水族人也常常把是否拥有马尾绣背带看作体面和富有的标志。马尾绣背带主要包括三部分,上半部为主体图案,由二十多块大小不同的马尾绣片组成,周围边框在彩色缎料底子上用大红或墨绿色丝线平绣出几何图案,而在上部两侧为马尾绣背带手,下半部为背带尾,有精美的马尾绣图案与主体部位相呼应,“歹结”(水语。背带的意思) 成为通体绣花的完整艺术品。制作这样一件“歹结”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水族中老年妇女制作“歹结”尾花,一般不用剪纸底样,而直接在红色或蓝色缎料上用预制好的马尾绣线盘刺绣,综合运用结绣、平针、乱针,灵活自如,图案美观耐看。
本报记者杨杰综合人民网、三都水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中国民族网、公众号、世界丝绸网等相关报道